书城社会科学词解人生:成语中的生命智慧
48408800000002

第2章 外在谦和有礼,内里铁骨铮铮(1)

面对花花世界,守住本心——木人石心

成语诠释

【来源】《晋书·夏统传》。

【解释】形容意志坚定,面对任何诱惑都不动心。

【成语掌故】

晋朝有个名士叫夏统,会稽人,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他多才善辩,很有名气。当时,许多人劝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一次,他到了京城洛阳,太尉贾充听说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学和名望来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就劝他到自己身边来任职,被他婉言谢绝。贾充不甘心,他调来整齐的军队,装饰上华丽的车马,吹着响亮的号角,从夏统面前走过。贾充对夏统说:“如果你同意到我身边来做官,就可以指挥这些军队,乘坐这样华美的车子,那该有多威风啊!”夏统对眼前豪华显赫的场面就像没有看见似的,根本不动心。

贾充仍不死心,又招来一些美女,在夏统面前轻歌曼舞。贾充心想,这下你总该动心了吧。不料,夏统漠然如初,毫不动摇。贾充见全然打动不了夏统的心,不解地说:“天下竟有这样的人!真像木头做的人,石头做的心啊!”

词解人生

诱惑,是一个会让人心动的词汇。每个人都曾经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轰轰烈烈,殊不知,这轰轰烈烈中便包含了无数次诱惑的考验。诱惑是一直存在的,差别在于面对诱惑,每个人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有的人享受诱惑,让自己沉醉于诱惑之中,一步步地沦陷;有的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自己的纯洁,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

孟子在很早以前便已经为我们定下了面对诱惑时的行为准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敖说:这还不够,还应该再加上一句,“时髦不能动”。有些人就是经不住时髦的诱惑,总想要去“尝尝鲜”,“开开眼”,以至于嘴巴变馋了,眼睛变色了。

我们身处的社会虽然不是物欲横流,但也有太多的诱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颗禅定的心去抵御诱惑。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沽名钓誉,别有用心——嗟来之食

成语诠释

【来源】《礼记·檀弓下》。

【解释】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通常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成语掌故】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征战不断,百姓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再加上天灾,百姓就更没法活了。这一年,齐国大旱,田地干裂,庄稼全死了,穷人吃完了树叶吃树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着一个个都要被饿死了,只得到外面去逃荒要饭。可是富人家里的粮仓却堆得满满的,他们照旧吃香的喝辣的。

有个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积了很多的粮食,他看着穷人一个个饿得东倒西歪,却始终无动于衷。这时,他的一个家奴向他建议:如果在这个时候施舍给那些饥民们一点吃的,他们必定会感恩戴德,自然便可以获得一个好名声。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窝窝头摆在路边,施舍给过往的饥民。每过来一个饥民,黔敖便丢过去一个窝窝头,并且傲慢地叫着:“叫花子,给你吃吧!”有时候过来一群人,黔敖便丢出去好几个窝头,让饥民们互相争抢,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着他们,十分开心,觉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萨。

一天,一个瘦骨嶙峋的饥民走了过来。他满头乱蓬蓬的头发,衣衫褴褛,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用草绳绑在脚上。从他摇摇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黔敖看见他,便特意拿了两个窝窝头,还盛了一碗汤,对他大声吆喝道:“喂,过来吃吧!”语气中充满了得意。黔敖本以为这个饥民一定会感谢他的好意,谁知,那个饥民像没听见似的,没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嗟,听到没有?给你吃的!”只见那饥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面前,仰起头注视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我宁愿饿死也不愿吃这样的嗟来之食!”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万万没料到,饿得摇摇晃晃的饥民竟还保持着自己的人格尊严,顿时满面羞惭,一时说不出话来。

词解人生

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自食其力则自得其乐,若无力自食,受一点别人善意的恩惠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唯有这“嗟来之食”却是不能接受的。一句“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曾为多少仁人志士所赏识,也激励了许多人为免受“嗟来之食”而奋发自强,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气节和为人的骨气。

帮助和救济本应是发自内心的、善意的,施助者不应该以救世主的心态自居,更不应该将施助当作一种工具,一种提高知名度的手段。现在社会中的一些施助者在媒体面前竭力表白他们大海般的“同情心”,实际上,却只是甩给穷人几个钱,犹如丢给宠物一点粮食一般,以此来沽名钓誉。

所以,如果你不是真心诚意地想要帮助别人,那就请收起你的虚假与伪善;如果你需要帮助,但摆在面前的却是“嗟来之食”,请挺起你的胸膛,大声地说“不”,一个有骨气的人才能奋发图强,获得成功。

攀龙附凤,为人不齿——趋炎附势

成语诠释

【来源】《宋史·李垂传》。

【解释】趋:奔走,巴结;炎:热,显赫,指权势;附:依附,依靠。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用于指斥那些巴结、投靠有权有势者的行为。

【成语掌故】

李垂,字舜工,山东聊城人,北宋官员。咸平年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著作郎、馆阁校理等职。他曾编写了三卷《导河形胜书》,对治理旧河道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对当时官场中奉承拍马的庸俗风气非常反感,并因不肯同流合污而得罪了许多权贵,一直得不到重用。

当时的宰相丁谓就是一个善于阿谀奉承之人,他用卑劣的手段获取了宋真宗的欢心,从而手中握有大权,加上他玩弄权术,排挤异己,最后竟然独揽朝政。许多想要升官发财的人见他炙手可热,便都争相吹捧他,奉承他,希望可以获得他的赏识,从此以后平步青云。

有人见李垂从来不去刻意地讨好丁谓,十分不解,便问他为何从未去拜谒过当朝的宰相。李垂说:“丁谓身为宰相,不但不以身作则,公正地处理政事,反而仗势欺人,实在有负于朝廷对他的重托和百姓对他的期望。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去拜谒?”这话很快就传到了丁谓的耳朵里,丁谓对此非常恼火,便借故把李垂贬到外地去了。

宋仁宗即位后,丁谓倒台,而李垂则被召回京都。一些关心他的朋友对他说:“朝廷里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学过人,都想推举你做知制诏。不过,当今的宰相还不认识你,你是不是应该去拜访一下他呢?让他认识认识你,一定会有好处的。”李垂淡淡地回答说:“如果我三十年前就去拜谒当时的宰相丁谓,可能早就当上翰林学士了,但是我并没有这样做。我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见到有的大臣办事不公,就当面指责他,以我现在的年纪,又怎么能趋炎附势,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借以换取他们的提携呢?”他的这番话又传到了新任宰相的耳朵里。结果,他再次被排挤出了京都。

词解人生

人总是会追求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但无论你追求的是什么,都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即要拥有完整的人格。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想与人融洽地相处,就要学会尊重别人。要尊重别人,先决条件就是要尊重自己。

“大人物之所以高大,是因为你自己在跪着。”我们可以用一种崇拜的眼光去看待那些伟人,但却不能用一种卑下的心态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需要别人的尊重,但更重要的是,首先我们必须尊重自己。或许我们暂时还没有做出什么伟大的成就,但起码我们有成就伟业的决心,也有成就伟业的动力。与“圆滑”“精明”相比,拥有完整的人格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选择远离喧嚣不等于闭目塞听——山中宰相

成语诠释

【来源】《南史·陶弘景传》。

【解释】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成语掌故】

离南京不远的地方,有座连绵几十里的句曲山,传说汉代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成仙,所以又称茅山。南朝时期,陶弘景便隐居于此。

陶弘景,原籍丹阳,出身于官宦世家。陶弘景自小聪明,博览群书,才高八斗,却一直都没能做上掌有实权的官,所以怏怏不得志。36岁时,他决意辞官修道,便来到茅山。他以为此山号称“华阳之天”,于是便自号为“华阳隐居”,在山中筑道馆居住。

梁武帝萧衍未做皇帝前就和陶弘景是好朋友。萧衍夺得大权后,对于朝代的名称一直未能决断,最后,他听从了陶弘景的建议,定国号为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