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诠释
【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释】完:完整;璧:宝玉。将宝玉完整地归还给赵国。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主人。
【成语掌故】
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和氏璧,秦昭襄王听说后,也想得到这块宝玉,便派使者带着书信来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拿出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不知赵王是否答应?”
赵惠文王拿不定主意:给吧,怕上当,不给吧,又怕得罪秦国。这时有个宦官对赵王说:“我向大王推荐一人,此人名叫蔺相如,他见多识广,足智多谋,我想让他去秦国,肯定能将这件事处理妥当。”于是,赵惠文王就派蔺相如为使者,出使秦国。
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就献上和氏璧,哪知秦王看了一个劲儿赞叹不已,根本没有想还的意思。蔺相如看了暗暗着急,这时,计上心来。他对秦王说:“大王,这块璧上有一个小小的污点,让我指给大王看吧!”秦王听了信以为真,把和氏璧递给了他。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退到一根柱子旁,对秦王说:“看来大王并非诚心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那就莫怪人小无理了。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就连同这块璧一同撞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怕伤了璧,忙命人拿出地图,将要交换的城池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知他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对秦王说:“和氏璧不是一般的璧,赵王在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并在朝堂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无奈,只得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准备斋戒仪式。
蔺相如晚上则偷偷地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到了赵国。到了第五天,蔺相如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秦国很少有讲信义的君主,所以我怕受骗,就把璧送回去了。天下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大王如果真想要那块璧,就先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赵国一定将璧呈上。”秦王很生气,但蔺相如说得句句在理,只能就此作罢。
词解人生
俗话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当我们的身上肩负着别人的嘱托时,心中便也有相应的责任感,不负所托是一种美德、一种信誉,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一位妇女随意答应一位母亲暂时帮她照看孩子,地震突如其来,这个妇女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被托付的小孩,但她和自己的孩子却被地震夺去了生命。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将赵王的托付顺利完成,这是一种担当;地震中的妇女,以自己与孩子两个人的性命,实践对于邻居的一句承诺,这也是一种担当。
懂得蛰伏,避其锋芒——坚壁清野
成语诠释
【来源】(晋代)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解释】坚壁: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使敌人一无所获。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站不住脚。
【成语掌故】
东汉末年,曹操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但当时兖州的豪强与吕布勾结,攻破了兖州的大部分地区。曹操得知后,急忙从徐州撤兵,向吕布发起进攻。吕布十分凶悍,双方相持很久,曹操一时无法取胜。
那时,颍川颍阳有个名叫荀彧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彧知道了曹操的想法,劝谏曹操不要急于进兵徐州,以免被吕布乘虚而入,他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占领的是军事要地,如果你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破!眼下正值麦收季节,据报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表明他们对可能发生的战争有所准备。收完了麦子,对方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撤退四野居民,转移粮草、物资。这样军队开到那里,势必无法立足,对方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我们,到那时,必定攻不能克,掠无所得。我看还是先不打徐州为妙,请你再考虑考虑吧!”曹操听了荀彧的话,采用了他的建议,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词解人生
“坚壁清野”是兵家之言,是一种只守不攻的打法,是一种对付优势敌人的战略。当我们面对的是强劲的对手时,低头也是一种权变,学会低头就是把你与外界的对抗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保证你顺利突围。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乃至权力斗争都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所以,忍受暂时的屈辱,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不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人都应该善于改变和保护自己。只有善于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只有善于保护自己,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采用一种以逸待劳的方式,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力量,构建起了最坚固的生存堡垒,还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坚壁清野”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无疑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另一种表述。
再复杂的事物也有关键点——庖丁解牛
成语诠释
【来源】(战国)庄周《庄子·养生主》。
【解释】庖丁:厨师;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成语掌故】
战国时期,梁国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专门负责替梁惠王宰牛。宰牛时,他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全部都像音乐一样动听,而且他竟然还能将这些声音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
梁惠王见了,不禁称赞说:“好极了!你的技术竟然可以如此高明!”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一般的宰牛技术的兴趣。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看见的都是完整的牛。三年之后,当我已经对牛的结构了如指掌的时候,就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到了现在,臣下宰牛的时候,只需要用心神去接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了。依据牛体的天然生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用刀,从来没有碰过那些支脉、经脉、骨肉粘连的地方,更何况是那种大块的骨头呢?”
庖丁见梁惠王听得十分入迷,便又拿起刀来,指着刀对梁惠王说:“技术高超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是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宰过的牛也有几千头了,但是刀刃却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牛的骨节是有空隙的,臣下用很薄的刀刃切入有空隙的骨节间,整个宽度绰绰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但刀刃却仍像刚磨过的一样。”
梁惠王听他说完,问道:“这么大一头牛,你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将它宰完了吗?”
庖丁摇摇头,回答说:“每当碰上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我就会特别谨慎、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牛的骨肉便被分解开了,就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一样。这时,我才放心了,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心满意足,然后拭好了刀,把它妥善地收藏起来。”梁惠王拍手叫好:“妙极了!听了庖丁的这一番话,我从中学到了养生之道!”
词解人生
复杂与简单,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尤其是对人生而言。越来越多的著作在尝试告诉我们如何科学、艺术地生活,但我们在看过之后,却感觉人生的变数实在太多了,根本无法把握。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人生又很简单,我们总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变得越来越世俗,越来越复杂,逐渐失去了年少时的单纯。其实,我们的心中早已明白,人生本来很简单,只要思想中没有那么多的患得患失,自己就可以变得纯粹。
牛是结构复杂的个体,要将它解剖开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庖丁却很容易地做到了,关键在于他掌握了牛身体的结构和宰牛的规律。我们的生活也一样,如果我们能透彻地了解和领悟人生的道理,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再复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有些人不值得一忍再忍——请君入瓮
成语诠释
【来源】(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解释】瓮:口小腹大的大坛子,一种陶制的盛器。请你进入瓮中,用你的方法惩治你自己。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成语掌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