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来的钱财怎能用得安心——拾金不昧
成语诠释
【来源】(清代)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和(清代)《歧路灯》。
【解释】金:原指钱财,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拾到贵重的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形容良好的为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成语掌故】
从前,有一个秀才,名叫何岳,自号畏斋,虽然他出身贫寒,但为人却十分正直。
一次,他回家晚了,在路上捡到二百两白银,回到家之后,他将这些白银藏了起来,没和家人说起这件事。他担心家人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便会让他把钱留下来,据为己有。第二天早晨,何岳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希望可以等到丢了钱的人回来寻找。没过多久,他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四处寻找什么东西,于是他便上前询问,那个人果然是丢了钱的那个人,经过数目与封存的标记的核对之后,何岳确定是那个人丢的钱没错,便将钱如数还给了那个人。那个人想用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本来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这些钱就可以算是我的了。然而这样我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报酬呢?”那个人拜谢之后,便离开了。
何岳还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便将一个藏有数百两黄金的箱子寄放在何岳家里,并跟何岳说,等他回来便来取。谁知这个官吏一去便是许多年,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何岳便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给官吏。
词解人生
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仅从这样的一句话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人们对于钱的一种看法。有人说:钱是万恶之源;也有人说:万恶的是人心。无论如何,这些说法都是与钱有关的。钱,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东西,它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可以使你得到想要的东西,可以使你风光无限;它也可以使你忘乎所以,胡作非为,甚至沦为阶下囚。但钱可以使人趾高气扬,却无法驱除内心的空虚;钱可以换来美女的微笑,却不能买到忠贞的爱情;钱可以买到豪华的别墅,却不能买到温暖的家庭;钱可以换来门庭若市,却不能买到纯洁的友谊。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劳动、汗水、诚实、信用取得“财”是正道,用盗窃、抢劫、敲诈等犯罪行为得到“财”是邪道,用权力、淫威等手段谋取“财”是腐道。别人的始终是别人的,我们没有权利,也不能占有属于别人的东西,这便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提倡的美德。
对自己严格要求,对集体无私奉献——克己奉公成语诠释
【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
【解释】克己: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克制自己的私心,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成语掌故】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贤孝博学。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时,祭遵前去投奔,刘秀便将其收到帐下。刘秀发现祭遵为人正派,做事讲究原则,便任命他为军市令,负责执行军营的法令,管理军纪。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相后,依法把这名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这样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保证以后再也没人敢以身试法了。”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笑着说:“这个侍从死得太妙了,他一个该死的人让我看到了我的营帐中的两个贤人。”于是,他不但没有降罪于祭遵,还提升他为刺奸将军。后来,祭遵因屡立战功,又被封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做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了手下的人。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词解人生
海瑞说过:“读圣贤书,干国家事。”他几乎不近情理的廉洁和不可思议的正直品性,使他与周围的环境总是格格不入。虽然他的一生是在政敌无休止的攻击中度过的,虽然他并没有作出什么伟大的功业,但却给后世留下了千古传颂的高尚品德——克己奉公。
“克己”,便是要对自己有要求,有一个时刻不能松懈的标尺。贪、嗔、痴,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诱惑,但不同的人在诱惑面前的表现却大不一样。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有修养的人,这应是我们对自己的最起码的要求。“奉公”,是一种为自己所在的团体贡献力量的义务,是一种维护自己所在团体的公平与公正的义务。以法律和法规为行事的准则,以共同利益为行动的目标,以众人的幸福为己任,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唯有将克己和奉公结合起来,才会拥有青松般高洁的品质。
白纸上的墨点最刺眼——两袖清风
成语诠释
【来源】(元代)魏初《送杨季梅》诗。
【解释】袖:袖子。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原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后指清贫得一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
【成语掌故】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没有调入京城前,一直担任地方官。他为官清廉,对下属的各级官员要求都十分严格,坚决禁止受贿、贪赃,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不肯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有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的麻烦的。”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须担心他人。”
为此他曾作过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
词解人生
于谦的“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是一种潇洒,同时也是一种气节。自古以来,为官者的腐败一直是历史的顽症,虽然有太多的政令去限制,但始终无法彻底杜绝。所以,一个廉洁自律、洁身自好的人,便成了百姓心目中的“青天大老爷”。
宋人吕本中说过:“当官之法,唯为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官场是个大染缸,身处其中能洁身自好就已经难能可贵,在保证自身的廉洁之外,还能够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场这缸浑水,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也正因为如此,于谦能够成为廉洁的典范,为世人所敬仰。在现代,那些在官场中摸爬滚打的人,也应该以于谦为榜样,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让自己问心无愧。
当法制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境地时,我们只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将廉洁看作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对自我的约束。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说的那样,“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你远离清廉,踏入了腐败的“浑流”之中时,你便很难再从其中抽身而出了。所以,时刻警惕着,让自己如泥淖中的荷花一般,清清白白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多照自己,少照别人——明镜高悬
成语诠释
【来源】《西京杂记》卷三。
【解释】又名秦镜高悬,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也比喻目光敏锐,识见高明,能洞察一切。
【成语掌故】
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的义军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这其中又以汉王刘邦和楚王项羽的势力最为强大。他们约定:谁先攻下咸阳,谁就可以在关中称王。
刘邦成为最先攻入咸阳的人。他进入咸阳宫后,前去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里面的金银珠宝数不胜数,奇珍异宝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正反两面都能照人。如果一个人用平常的姿势走近它,照出的是倒立的人像;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一个心术不正的女子走近它,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的跳动也异于常人。秦始皇害怕别人对他怀有异心,所以经常让人们去照这面镜子,如果发现了什么异于常人的状况,就将那个人杀掉。
此镜功能奇特,后人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廉,都在公堂上挂起“明镜高悬”的匾额。
词解人生
秦始皇宝库中的那面镜子有特殊的功能,它能照见人心。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向来都是最“深不可测”的,有些时候,不只是别人不了解我们,就连我们自己都对自己知之甚少。如果世间真的有一面这样的镜子,一定会有很多人想要去看看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定也会有很多人害怕看到自己心底最深处的不堪。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否真的有这面镜子,已经变得不重要了,关键在于,借由这样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了自古以来人们想要了解世人心理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