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放下身段还是坚持孤独——曲高和寡
成语诠释
【来源】(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
【解释】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也比喻说话、写文章不通俗,能够理解的人很少。
【成语掌故】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他与唐勒、景差等人共同继承和发扬了楚辞的精髓。虽然他的成就不及楚辞的创始人屈原,但在同时代人中,他的成就是最高的。他在楚襄王手下做事,由于文才出众,遭到了许多人的妒忌,这些人不断地在楚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楚襄王本来不相信,但听多了也就开始有所怀疑了。
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据理力争,清楚地向楚襄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楚襄王听了他的话,不禁疑惑地说:“你说得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与你不和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请大王宽恕,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时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他唱格调比较高雅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着唱的人更少了,只剩下几个。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人也就越少。圣人有奇伟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襄王听后恍然大悟。
词解人生
人经常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人们总是说:“高深的东西只有少数人能理解。”但是高深的东西又是以深刻的理论为基础的,我们对于知识的追求,无非就是要往尽可能深的层次去探究。但当我们渐渐达到那个层次的时候,又发现能理解我们的人少之又少,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吧!
交友亦是如此。或许你并不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人,但思想这个东西却是很难与别人达成共识的。我们到底应该为了坚持自己的思想与追求,而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孤单的状态之中;还是应该做出一些改变,以使自己能够加入到大众的行列中去呢。这是一道选择题,答案因人而异,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友情是财富,同样需要创造——白头如新
成语诠释
【来源】(汉代)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解释】白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认识的时间虽久,却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成语掌故】
邹阳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阳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阳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阳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作为贵宾接待。
词解人生
友情与爱情一样,都要讲究缘分。对于爱情的描述,有这样一句话:“爱上一个人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忘掉一个人却需要一生的时间。”友情也是如此,有些人,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你们也无法了解相互之间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次相遇,他却已经可以看见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
有人用“相见恨晚”来形容相识不久的朋友,也有人用“话不投机半句多”来形容没有共同语言的陌路人。朋友,会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财富需要创造,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知音,并及时地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你的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真的朋友就是相互温暖——肝胆相照
成语诠释
【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宋代)赵令畸《侯鲭录》。
【解释】肝胆:借指真心诚意。比喻待人忠诚真挚,不耍心机,不玩权术。
【成语掌故】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蒯通的人,此人足智多谋,很善于分析形势,为人出谋划策。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楚汉相争之际,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处于相持阶段,一时之间难分胜负。刘邦的部下中,韩信势力非常强大,在楚汉相争的斗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想说服韩信建立第三种势力,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
于是,他化装成看相的去见韩信,他对韩信说:“小人不才,对于占卜之事略知一二。给人看相,我一看他的骨相,就知道他的贵贱;二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喜忧;三看他的性格是否果断,就知道他能否成就大业。用这三方面来推断一个人的前途几乎可以说万无一失。”
韩信听了,说:“好啊!那你给我看看,怎么样?”
蒯通说:“看您的面部,做官再高也不过封侯,而且很危险。看您的背部,富贵自不用说。”
蒯通看韩信已经动了心,便接着说:“如今楚汉相争,百姓死伤无数。两方相持不下,他们的胜败,便决定于您。您帮助项羽,项羽就胜;您帮助刘邦,刘邦就胜。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拿出自己的肝胆,为您出主意,只是怕您不肯采用。我建议您,依靠自己的势力建立第三种力量,和他们三足鼎立。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您必须当机立断,不能再犹豫不决了。您去帮助项羽,刘邦一定饶不了您;您去帮助刘邦,刘邦怕您夺他的天下,也很危险。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上天给你的福分你不要,反而要犯错误;机会到来你不动手,反而会有灾祸降临。’请您认真地想想。”
蒯通已经将整个形势分析得很透彻了,但韩信认为刘邦对他很好,一方面自己不忍心背叛刘邦,另一方面他也不相信刘邦会对他下毒手。他最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后来,他被刘邦猜疑,最后被吕后杀死了。
词解人生
肝胆相照的情谊并非友情的极致,却是友情的根本,唯有先将自己的心打开,朋友才能走进你的世界,分享你的喜乐,分担你的痛苦。
朋友不分界线,不问贫贱,不管出身,可以是所谓的同道中人,即使曾经是敌,今日也可击掌为友。朋友不一定是能够帮你解决燃眉之急的人,却一定是给你勇气让你在困境中站直了别趴下的人。朋友不会介意你多久打来一次电话,多久才有一点消息,上次遇见匆匆几秒又何妨,心里记得的永远不会褪色。罗曼·罗兰曾说过:“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心,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打开你的心,让朋友走进去,让它不再孤单,给自己一个体味天上人间快乐的机会。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高山流水
成语诠释
【来源】(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掌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以后,琴艺精进。不久,老师见他已经学成,便让他自行离去。于是,俞伯牙开始四处游历。
一天晚上,俞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心中有所感悟,便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俞伯牙闻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暗自吃惊,想不到一个樵夫竟有如此高的欣赏能力。他故意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他又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的曲调,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于是,两人成了心心相印的挚友。
后来,樵夫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到他的坟前去祭奠,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后,便将琴摔碎了,发誓从此以后不再抚琴。
词解人生
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为什么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的缘故。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失去了知音,他难以承受失去知音的痛苦,所以摔琴不弹。人有时候确实是为别人而活,为知己而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