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摄影行知书
48425000000006

第6章 山景——横看成岭侧成峰(2)

这是超远望焦段,可以拍摄更加紧凑的动物、人物特写,或者进行超远距离的特写拍摄,比如拍摄动物时,可以把动物的局部拍满画面,获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使用长焦时,图像变得模糊仅仅因为相机会轻微的抖动,拍摄时需要用最高快门、最大光圈,并且开启防抖功能。

2.如何开阔思路利用广角镜头拍摄山川。

我们应该选择一款具备广角功能的数码相机,这样才能拍摄出山川连绵不断、气势磅礴的效果。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数码相机的等效焦距粗略分为三段:长焦、中焦和广角焦段。焦距一般为28mm、24mm或更小的,是广角数码相机的焦距范围。

在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我们能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一是能增加摄影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二是景深较长,能保证被摄主体的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均可清晰地再现;三是取景的涵盖面积大,拍摄的景物范围宽广;四是在相同的拍摄距离处所拍摄的景物,比使用标准镜头所拍摄的景物在画面中的影像小;五是在画面中容易出现透视变形和影像畸变,拍摄的距离越近,镜头的焦距越短,这种变形和畸变就越显著。

其中,28mm的广角视野比起常见的35mm、38mm的广角视野更宽,因此在同样的拍摄位置可以拍摄到更宽广的画面。

广角数码相机比较适合拍摄较大场景的照片,如大型建筑、山川、自然风景等。拍摄这类题材的照片时,利用广角端能够让我们随心所欲山川地发挥,而不需向后一退再退地将景物尽收眼底。

另外,一般广角数码相机还具备独特的透视现象,它能够让靠近镜头的景物的边缘被放大,从而出现形变,这也为我们突发奇想地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使用广角镜头拍摄,除了会产生透视畸变外,边缘也会产生畸变。这种畸变主要是由镜头后方到胶片的视场边缘的斜投射角引起的。在拍摄群像时,容易使画面边缘的被摄体变得矮胖。因此在使用广角拍摄山川时,为了表现其壮丽的景色,可以站在山头或山腰,以对面的山川作为拍摄主体,但应保持一定的拍摄比例。

岩石与陡崖的拍摄

岩石与陡崖总是可以吸引住人们的目光。旅途中,我们可能会经常遇到巨大或者形状奇特的石头。兴冲冲地拍下照片后,回来一看却发现当时巍巍巨大的感觉荡然无存了,房屋大小的巨石在照片上也不过像只鹅卵石。为什么照片与亲身感受会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原来岩石之类的大型自然物体的拍摄也必须讲究一定的规律和技巧,或者以无衬有,或者以小衬大,或者巧妙调整曝光,或者灵活使用光线等。

1.以小衬大——拍摄巨型岩石的技巧。

巨型岩石

拍到了照片上的岩石,无论多么的巨大、壮观,其呈现出的体积总是远远无法与实物相比的。如果只拍摄岩石本身,那么就会出现巨石拍出来像鹅卵石的情况。此时最简单的一个招数就是“以小衬大”,即取景时同时拍摄下岩石附近的人物、汽车或者其他在我们心目中有明确大小概念的物体,从而烘托出岩石的高大。

如照片“巨型岩石”所示,巨大石块天然堆砌出来的石洞非常雄伟壮观。请留意画面下方大岩石下两个非常不起眼的人物,这几个人物虽然占据画面的面积极小,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这些人物,则岩石的大小和空间感就无法表现。而有了这几个小小的人物作为衬托,岩石的巨大就变得可感知了。本例拍摄时有意减少0.7 EV曝光量,因为岩石洞中的光线比较深暗,如果按照标准自动曝光,则暗部的岩石亮度充分了,高光处的层次就会相对地减少。

提醒

作为陪衬的物体在画面中占据的面积不宜过大,过大则难以突出主体岩石的高大。

衬体的位置在画面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其位置要合适地安排,不要过于靠近画面边缘,但也不要喧宾夺主。

2.如何用背景衬托大型的山石。

有些由岩石构成的山峰,其外形非常险峻、奇特,但如果它们隐埋在群山之中,则很容易被淹没在杂乱的其他的山体背景中,从而使山峰的形状得不到突出。这时候,可以选择一个相对较低的角度,让纯净的天空充当山峰的背景,这样就能清晰地表现山峰的外形轮廓了。

如照片“山石背景”所示,这是某景点主峰的特写照片,使用200mm长焦让山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同时绕开了附近的其他杂乱背景,使得山峰在蓝天背景下干净、清晰;为了拥有纵深感,特意在取景时把少量的松树枝作为画面的框架。蓝天上的一轮明月,使整个画面更具戏剧感。

山石背景

3.如何表现好巨型岩石的空间透视感。

一些由巨石构成的山体,我们在拍摄时可能根本无法在陡峭的石壁下找到一个距离足够的、能够把整个山体拍摄下来的拍摄点。这时要表现它的巍巍高大,除了用前面说的以小衬大的方法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透视来展现它的竖向延伸。但透视需要用一定的线条才能表现出来,如一条蜿蜒的羊肠小道、一条从上而下的石级等,都可以成为透视的线条,从而可以表现出景物的高大或纵深。

如照片“岩石的透视感”所示,这是一处拍摄陡峭的石壁照片,拍摄时利用18mm广角从偏上的位置拍摄,其山体的陡峭、险峻可见一斑。

岩石的透视感

4.如何以“有”衬“无”来表达空间感。

很难在平面的照片上体现出万丈沟壑的感觉。比如我们希望从上向下拍摄巨大的峡谷、悬崖等,弄不好就拍成一个小浅坑的模样,丝毫没有巨大沟壑的感觉。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在空中取景时,框下一定的近处景物作为空间感的衬托,如向悬崖伸出的树枝等。

5.如何予岩石以精神来表达情感。

普普通通的岩石给人的感觉是死板、硬冷、了无生趣的,尤其是形状并不特别的石壁。但石壁是一种环境,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个特殊环境中的其他景物来表达某种情感,比如石缝中的小草、小树,石壁上的虬松等,都能够赋予岩石以一种生机,从而让我们跳出为拍岩石而拍岩石的非常机械的目的。

6.如何赋予岩石情节化。

可以赋予一定的情节给大范围内的多处岩石,从而让它们形成一个松散的“整体”。不少风景区的山形、岩石都被人为地赋予了一段故事,这就是将岩石情节化,再根据这些故事把多处岩石组织在一起,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意。

7.对山体远景的拍摄如何用云彩加强气势。

要表现一座孤独的石头山峰的全景,要增加空间感通常采用的手法是用树枝充当剪影框架。

其实也不必被这种固定思维限制住了,远景拍摄时,最重要的是山头的宏大气势,而通常能加强这种气势的最好道具就是云彩或云雾。

云彩飘过山头时,对云彩选取的时机是非常重要的,过多或过少的云朵都不理想,阴天的浓云密布更要不得。最好的就是空气透明度好的大晴天,通常这种天气的午后可能会出现非常洁白、成团的白云。山的故事就在这个时候抓住时机,以云来衬景,拍摄出来的场面将是非常壮观、开阔的。

如照片“山的故事”拍摄的是一处正在开发的旅游景点的远景,当时无法拍摄出山体的更多细节,由于距离和镜头的原因。当时天气不错,天空明亮,湛蓝湛蓝的,天空与山体一块很好地衬托了山间浓浓的雾气,使画面更具神秘感。

险峰的无尽风光

人们喜欢征服高峰、险峰,更对险峰的景色有着很深的迷恋。有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仰望群山之巅,或在山峰俯瞰群山,总会让我们感受到别样的风景。我们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面对美丽的景色兴奋不已,狂拍一气,可拍出的照片洗出来再看,则是平淡无奇,没有新意,当时的景色完全没有表现出来。所以在拍摄前,首先要考虑眼前是什么打动我们,要如何把最吸引我们的这点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照片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发现其美的一面并通过手中的相机努力表现出来。构图时画面要力求简洁,能很好地突出主题,坚决排除掉不必要的景物,利用光线、颜色的对比表现险峰的形状和质感,在画面上形成视觉中心。

1.山峰远近观如何取景。

通常为表现出山势的宽广和深远站在山顶上俯拍即可,要想表现出山势的巍峨则站在山下仰拍即可。如要表现山势的绵延和广阔,宜用横幅拍摄;要表现其高耸和险峻,宜用竖幅拍摄;如表现空间感,最好用近景、中景和远景以加强画面的透视和纵深感,主题往往放于中景,形成视觉中心,但尽量不要放在中间位置,否则容易因对称而呆板,最好放在黄金分割线上,利用近景和远景烘托。为加大景深,保证前后景物的清晰度,就要缩小光圈,此时因降低了快门的速度,最好将相机用三脚架稳定。

为突出主题,加强纵深感,我们常常通过对景物高低、大小、远近的对比来表现。通过对山势起伏重叠形成的线条产生节奏感。拍摄时要注意主体与陪衬物的位置,避免在画面上各占1/2,如山峰和天空各占1/2,或山景和水面各占1/2,树木等平均在画面的上下或左右,部会造成主次不明,视点分散。因此,在拍摄时脚要放勤快点,不断地改变拍摄位置和视角,从而使构图产生变化,使主体得以完美表现。

2.拍摄山峰如何用光。

构图时还应注意把握画面布置得是否平衡。因为山峰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笔者在拍摄时常利用太阳、树木、房屋、人物等形成近景或远景,以加强其山峦叠嶂的效果,达到平衡。拍摄时注意光线对景物形状、颜色产生的变化产生,以得到不同的拍摄效果。

拍摄时,顺光的画面会很明亮,颜色明快,阴影少,但光线的明暗层次不足,不能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质感。

山峰的用光

侧光能使山势的质感得以充分地表现,因为测光会产生浓重的阴影,有立体感,画面层次更丰富。在面对侧光拍摄时,注意不要对着天空测光,否则容易使山景曝光不足。对瀑布拍摄也是如此,笔者通常是加一点曝光补偿或对局部测光,因为如对瀑布测光或用平均测光,白色的水幕可能使岩石或树木曝光不足。

逆光拍摄可以形成强烈的轮廓光,使景物大部分处于阴影中。逆光根据测光表现曝光不足,可用手动方法调节曝光,开大光圈或放慢快门,拍摄时注意要表现的那一部分测光。如按照强光部分测光,会使明亮部分显现出细节,但阴影部分会很暗。拍摄时注意对细节的表现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对细节的清晰刻画会使整幅照片更加生动。

山中云海的拍摄

云雾的千变万化、飘渺总给人以无穷的创作灵感,云海还真的是一个非常有趣味的拍摄素材。但要想成功地拍摄云海,无论是时机、运气,还是技术、器材,都决定着拍摄的成败。总结云海的出现规律,掌握良好的拍摄时机,运刚合适的拍摄技术,才能拍摄出理想中的云海美景。拍摄云海多数情况下需要选择较高的位置,如山顶高层建筑等。因此要对云海进行拍摄,因为可能还要起早才能在日出之前进入理想的拍摄位置,是个力气活。

1.云海拍摄选择好天气。

要选择好的天气对拍摄云海来说是很必要的,因为首先要有一定的湿度才能形成云雾,同时又要有一定的空气流动才能让大片的云雾疏散开来。因此,雨后初晴的天气是最适合拍摄云海的。

而在同一天中,云海的出现是会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云海出现在山区日出之后的很短一段时间内,夜晚受冷空气影响沉积在接近地表的水雾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开始受热升腾,不久就会在早晨低角度的太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波涛汹涌、浮光跃金的壮观景象。值得注意的是,一说到云海就不要误以为只有非常大的场面又浓又厚较多的云雾才是“云海”,有时半山腰轻舒的薄云在群山之间萦绕,同样是良辰美景。

在云海的曝光处理上,曝光一定要充足是最值得注意的,要不然会把白色的云雾拍摄成灰色的暗雾。对于具备自动曝光功能的数码相机,由于相机的测光系统是按18%中性灰原则来决定曝光的,因此如果画面中出现大面积的云海时,相机会误认为画面照度强烈而自动减少曝光,这时得到的就只是一幅中性灰色调的灰雾照片,云海中那种洁白、飘逸的感觉在这种灰蒙蒙的色调中一点都无法体现。尽管后期在电脑中可以用软件进行影调修正,但因曝光不足而修正的结果是暗部和中间过渡部位的噪点增加,画面不细腻。因此,当云海在画面上占据大部分面积时,不管采用何种曝光模式,为了能让云海“白”起来,都必须在相机自动测光的基础上,人为增加0.7EV甚至更多的曝光量。

对于云海的曝光补偿问题,具体要增加多少曝光量合适,可以以0.3 EV为单位逐渐增加试着拍拍看,以增加到直方图上显示的高光刚好不溢出时为止。

2.拍摄时如何利用云海做背景。

我们不仅可以拿云海作为主体进行表现,也可以让其充当陪衬体来烘托其他景物。比如让云海成为苍松、岩石、山峰等的背景。因此,外出拍摄云海时,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云海上,也必须同时仔细观察云海衬托下的其他景物。当遇到适合的场景时,让云海充当背景,来衬托景物,从而使主体明晰、简洁,达到画面气势广阔的效果。

下面“山间云彩”这幅照片拍摄的一汪碧湖。山上照度良好,而山间云海翻腾,如果仅仅只拍摄湖面,则缺乏一个趣味中心。因此寻找了远处的山和山间飘渺的云雾充当背景,湖水作为背景,画面反差立即得到加强。

山间云彩

3.如何突出表现云海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