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天下学知识丛书-装备行知书
48425100000026

第26章 野外生存中水的饮用

1.饮用水的寻找与净化

俗话说:“饥能挡渴难挨”。由此可看出,水对于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水比食物还重要。1983年,曾有几个大学生在峨眉山山洞中迷了路,走不出来,他们仅靠喝山泉水,居然使生命维持了十多天,最后被人发现救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出兵远征孤竹国,得胜回师时,正值隆冬季节,河溪干涸,人马饥渴难耐,大军无法行进。大臣隔朋向齐王建议说:“听说蚂蚁夏天居山之阴(北),冬天居山之阳(南)。蚁穴附近必定有水,可令兵分头到山南找蚁穴深掘。”齐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找到了水,解救了全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各个地区,鸟兽虫等的出没活动,草木的生长分布,常常可以为我们寻找浅层地下水提供一些线索。

有胡杨林生长的地方,则告诉我们此地下水位距地表面不过5~10米;在许多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桂柳、铃铛刺等灌木丛在此生长着,生长在这里的这些植物告诉我们,这里地表下6~7米深就有地下水;茂茂草指示地下水位于地表下2米左右;茂盛的芦苇指示地下水位只有1米左右;如果发现戴戴、马兰花等植物,这些喜湿植物,便可知在此下挖0.5米或1米左右就能找到地下水了。

我们还可以从植物身上寻找到地下水,如果见到马兰花、拂子茅等植物群,就可断定那里不太深的地方有淡水。在南方,在河流岸边、与地下河有关的岩溶大裂隙、落水洞口的地方,根深叶茂的竹丛就生长在此。例如有大落水洞的标志,就是生长在广西许多岩溶谷地、洼地,成串的或成立的竹丛地。这些落水洞,有的在洞口能直接看到水,有的在洞口看不到水,一步步深入下去后,便能找到地下水了。

除此以外,在地下水埋藏浅的地方,泥土通常很潮湿,蚂蚁、蜗牛、螃蟹等就喜欢在此做窝聚居;冬天,青蛙、蛇类动物喜欢在此冬眠;夏天的傍晚,因其潮湿凉爽,蚊虫通常在此成柱状盘旋飞绕。地下水位的深浅,还可以试验,将地上挖一小坑,用盘子扣在坑底上,上面盖些草,早晨盘上有小水珠时,地下水位高。挖一个1米深的坑,在坑中点燃多烟的草木,若烟柱弯弯曲曲地升起,则表明地下水位高。

一般情况下很难保证水源纯净,不受污染,是由于水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和流动,特别是地面水流经地域很广。如果有地图,要注意水源上游有无矿山,若有矿山,水源有可能受矿物污染。如河川的石块有异常的茶红色或黄色,此处河水不喝为妙。如果没有鱼类或其他生物在此地栖息,那就要慎重了。

通常雨水是可直接饮用的,下雨时,可用雨布或塑料布收集大量的雨水。在用空罐头盒、杯子、钢盔等容器接雨水时,可放在干净的石头上,或离地面较高的位置上,但是不要放在地上,因为如果雨势较大,地面的泥会溅到接水的容器中,水就被污染了。

2.水质的检验

我们可以依据水的味、色、湿度、水迹等方面,大概地鉴别水质的好坏,在野外没有可靠的饮用水,又无检验设备的情况下。

在水层浅时,纯净的水呈无色透明,深时呈浅蓝色。可以用玻璃杯或白瓷碗盛水观察,通常水越清水质越好,水越浑则说明水里含杂质多。水的颜色随所含杂质的不同而变化,如果含有腐殖质,则水呈黄色;如果水呈淡绿蓝色则说明其中含低价铁化合物,含高价铁离子呈黄棕色;若含硫化氢则呈浅蓝色。

一般干净、清洁的水是无味的,而被污染的水则常有一些异味。如含硫化氢的就有臭鸡蛋味,含盐的水则带咸味,含铁较高的水带金属锈味,含硫酸镁的水有苦味,含有机物质的水有腐败、臭、霉、腥、药味。为了准确地辨别水的气味,可以用一只干净的小瓶,装半瓶水,摇荡几下,打开瓶塞后立即用鼻子闻。也可把盛水的瓶子放入热水中,闻到水里有怪味,就不适宜饮用。

地面水如江河、湖泊的水温,因气温变化而变化。浅层地下水,受气流影响较小。深层地下水,水温低而恒定。如果水温突然升高,多是有机物污染所致。还有一种情况也会使水温升高,就是工业废水污染水源。还可以用一张白纸,将水滴在上面晾干后观察水迹。水如果有斑迹,则说明水中杂质多,水质差;清洁的水应该是无斑迹的。

在野外,以饮用从断崖裂缝岩石中流出的清水为佳,而最好不要饮用从杂草中流出的水。饮用河流或湖泊中的水时,可在离水边1~2米的沙地中挖个小坑,饮用坑中渗出的水比从河湖中直接提取的水清洁。

饮用水中含悬浮物质和胶质物质越少越好,否则长期饮用容易导致疾病。净化水可以用饮水消毒片、漂白粉精片以及明矾等。在野外,因条件限制,也可以用一些含有黏液质的野生植物净化浑浊的饮用水。如贯众的根和茎,榆树的皮、叶、根,木棉的枝和皮,仙人掌和霸王鞭的全株,水芙蓉的皮和叶,都含有粘液质,都含有糖类高分子化合物。钙、铁、铅、镁等二价或二价以上的金属盐溶液与这些植物化合后,会形成絮状物,这种絮状物在沉淀过程中能吸附悬浮物质而沉底,因此能起到净化浑水的作用。

上述野生植物中,仙人掌、霸王鞭是可以食用的植物,用其澄净饮用水是最理想的,因为用它们净水时用量较少,而且产生的絮状物又能沉淀析出。用野生植物净水,最好挑选新鲜的植物,将其捣烂磨碎。使用时放49克左右的植物糊在一桶水内,搅拌3分钟后再静止10分钟,浊水就能澄清了。

利用植物净水,虽然产生的絮状物沉淀能除去部分细菌和微生物,但是不具有消毒作用。因此,饮用水最好再加少许漂白粉消毒。如果没有漂白粉,在水中滴几滴稀盐酸或碘酒,也能起到消毒的作用。

在原始森林中,许多表面看起来清澈干净的小溪、河流,实际上其中却含有许多种有害的病菌。人一旦喝下去就会染上像痢疾、疟疾这样的疾病。1943年2月在缅何作战的英国特种部队在丛林中行进三百多千米,就是因为水的问题,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就有1/3的队员死亡或患病而不能继续前进,最后英军还是取消预定的远程渗透作战。切记,无论多么口渴,都不要饮用不洁净的水,以防止病菌通过饮水进行体内。这在热带丛林地区尤其重要。实在没有条件,也一定要将水煮开再喝。

3.解渴的植物及应急的解渴方法

山野中有许多植物可用以解渴,如北方的黑伴、白桦的树,山葡萄的嫩条,酸浆子的根茎,南方的芭蕉茎、扁担藤等。北方的初春,在样树杆上钻一个深3~4厘米的小孔,插入一根细管,管子可用白桦树皮制做,经过这个小孔流入容器中的汁液每晚可达1~2升。不过接到的汁液要尽快喝掉,因为白桦树液在空气中很快就会发酵。

扁担藤,因其形似扁担而得名,生长于西南边疆的密林中。它是一种常年生的植物,通常缠绕在树干上,藤长约5~6米,藤面呈灰白色,叶色深绿,叶面宽约3~4厘米,呈椭圆形,比一般树叶稍厚。砍断藤子后,可以看到条条小筋的断痕,并很快就会流出可供饮用的清水。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猎人进山,一般不带水壶,就靠这种天然水壶中的清水解渴。热带丛林中还有一种储水的竹子,这种竹子通常生长在山沟的两旁,直径约10厘米左右,青翠挺拔,竹节长约50厘米。选择竹子找水时,应先摇摇竹竿,听听里面是否有水的声响,无水响的竹子不必砍。另外,检查竹节外表是否有虫眼,有虫眼的竹节里的水不能喝。汲水的方法是将竹节一头砍开个洞,将水倒入碗里,也可削一根细竹管插迸竹筒里吸。竹节内的水既卫生还带有一股淡淡的竹香。边防战士称其为“直立的凉泉”。找到了解渴的植物,不但可以放心地直接饮用,还可以让身心得到放松。

还有一种极为简便的取水方法,在找不到解渴的植物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澳大利亚飞行员布拉依安·卡瓦吉,曾用一个塑料袋套在树枝上,将袋口扎紧。树叶蒸发出来的水分就会聚集在袋里。天气越热,蒸发量越大,得到的水就越多。利用这个方法,每天取水量可达1千克左右。还可以用塑料布收集露水。从半夜到天明这段时间里,气温逐渐下降,空气中的水分便凝结成露水,贴附在地面域值物上。清晨将塑料布铺在草丛的下面,摇晃小草,让露水一滴滴地落在塑料布上,积少成多,也可解干渴之急。

在缺水的情况下,要合理的饮用仅有的水,最初可以不喝水,或者仅湿润口腔、咽喉。当然,也不要勉强忍耐干渴,以致使身体出现失水症状。喝水要得法,应该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试验证明:一次饮1000毫升水,380毫升由小便排出;假若分10次喝,每次喝80毫升,小便累计才排出80~90毫升,水在体内就得到了充分利用。每昼夜喝水不大于500~600毫升,在5~6天内是不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在实在无水的情况下,小便也可以应急解渴。实际上,小便并不污秽,只是因为心理作用,总觉难以喝下。有条件可以做一个过滤器,在竹筒的底端开一个小孔,由上至下的顺序依次放入小石子、砂、土、碎木炭。将小便排泄到小竹筒中,小孔下面就会流出过滤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