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的
现状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西部开发的几次大的变动,西部地区的城镇化也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目前,西部城镇化水平既远远落后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而且也严重滞后于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不仅没有成为带动西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辐射增长极,而且还日益加深了西部区域经济的“二元结构”现象。今后的出路只能是,通过大力提高西部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增强西部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西部农业结构调整和集约化的基础上,实现西部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西部城镇化的现状
城镇在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借助国家对西部地区进行开发的有利时机,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底,西部地区共有城市84个,占全国城市比重的29.37%,西部地区城镇规模结构详。西部地区在84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为26个;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8个;20~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8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2个。
区域发展具有相互关联的整体性,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同时也会带来其他一系列领域的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城镇化虽有很大的提高,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其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并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目前,国内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还很不一致,主要有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市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三个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综合采用三个指标。
从城镇化的水平来看,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6.4l%,其中,东部地区为27.68%,中部地区为24.93%,西部地区为20.45%,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相差7.23个百分点。到2000年,全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22%,东部地区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3.24%,中部地区为32.86%,西部地区为27.82%,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相差15.42个百分点表。西部城镇化水平与东部的差距在明显扩大,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在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做的统计,西部地区城镇人口为10208万人,占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效应研究全国总人口的28.1%,城镇化率为27.66%,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提高了7.2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36.09%的全国平均水平,按照国际城镇化规律,西部地区仍处于城镇化初级发展阶段。
到2005年,西部12个省市区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5.66%,其中西南6省市区(包括广西)为38.97%,西北6省区(包括内蒙古)为46.63%。可见,西南地区的城镇化率要远低于西北地区。分省市区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为内蒙古、重庆2个省区,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47.2%和45.2%,分别居全国第11位和第12位。其次是宁夏、青海、陕西、和新疆,其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在37%以上。其余各省城镇化水平都比较低,尤其是西藏,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居于全国倒数第一位。
2002年,西部地区城镇建成区面积5431.52平方千米,占全国城镇建成区总面积的20.91%,比1999年提高了15.9个百分点。同年,西部城市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7036.7亿元,占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93.4%以上,其中市辖区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9138.4亿元,占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0.1%,而且西部地区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在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此外,居民消费也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中,2002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达到4680.25亿元,占到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总水平的54.3%,略低于占到全国居民消费水平57.1%的全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根据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截止到2000年底,西部地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045.58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5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739.79万平方公里,交通用地188.20万平方公里,水利设施用地117.5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建设用地总量的70.76%、18.00%和11.24%。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中,城镇用地为74.63万平方公里,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10.09%。其中,城市用地31.72万平方公里,占城镇用地面积的43.84%;建制镇用地41.92万平方公里,占城镇用地面积的56.16%。
西部城镇还集中分布着西部地区重要的骨干企业设施、现代公共服务设施及重要的社会文化设施等,并且近年来西部地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还在继续增强,投资强度继续加大。据统计,2002年,西部地区城镇年末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900万吨/日,供水管道长度52798公里,人工煤气生产能力为1347万立方米/日,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及天然气的管道长度达26170公里,铺装道路长度30981公里,城市桥梁5016座,城市地下水道总长28753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1028万吨,公共汽车运营车辆已达46504辆,出租汽车达到174070辆等,上述各项指标与2001年同期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城市发展水平和建设质量来看,1997年西部城市各项指标均不同程度地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
(1)与东部差距最大的指标是建成区面积,西部城市仅占全国的14.4%,远远低于东部占全国52.3%的比重。
(2)是市区人口密度,西部平均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仅为东部的48.9%。
(3)是有关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如市区人均生活用水量、市区人均生活用电量、市区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市区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等,西部这些指标分别为东部的:80.5%、66.4%、46.2%和60.9%。
(4)是有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指标,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等,分别为东部的:59.3%、72.7%和87.1%。
从城镇体系来看,西部地区城镇体系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城市的平均人口规模偏小。1997年,西部地区平均每个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为17.73万人,比东部少近9万人,是全国平均规模的79.2%。二是非农业人口在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包括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100万~200万人的特大城市和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其在城市体系中的比重偏低,难以承担起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作用。1997年,西部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数占西部城市总数的比重为7.4%,中部为14.5%,东部为14.0%,西部大约比东中部低将近一半左右;中等城市所占的比重,西部为26.4%,比东部地区的31.3%低4.9个百分点。三是小城市所占比重虽然较高,但绝对数量严重不足,难以覆盖地域辽阔的整个西部地区。
从城镇的空间分布来看,一是西部地区城市密度和城镇密度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1999年西部地区城市密度和建制镇密度分别为:0.22个/万平方公里和7.68个/万平方公里,均分别只有东部相应指标的1/10(分别为东部的9.5%和11.7%)。二是在西部地区,以四川盆地城镇密度最高,为41.74/万平方公里,其密度甚至比中部地区的平均密度还要高得多;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居其次,城镇密度分别为19.88个/万平方公里和16.13/万平方公里,均低于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新疆地区和青藏高原城镇密度最低,每万平方公里尚不到一座城镇,分别仅有0.94/万平方公里和0.73/万平方公里。三是已出现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群。如在四川盆地,出现了以重庆和成都为核心的沿长江分布的线状城镇带,它集中了宜宾、泸州、绵阳、自贡、南充、乐山、内江、广安、遂宁等众多距离不远、相互交往频繁的城市。又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形成了以西安、兰州为核心的沿陇海线分布的线状城镇带,这条城镇带集中了咸阳、宝鸡、渭南、天水、陇西等城市。
二、西部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城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城镇化水平较低,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要求,由此导致人口大量外流。(2)城镇数量较少,城镇密度较稀疏,难以覆盖整个西部地区,使西部至今还有许多地区很少受到城市文明、特别是大中城市文明的辐射和影响。(3)城镇规模较小,难以起到带动周围广大腹地经济发展的作用。(4)城镇体系发育不完善,严重缺乏大中型城市,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西部这类大城市仅占西部城市总数的0.8%),使城镇体系出现缺档现象。西部城镇群则尚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还很有限。
三、西部农村城镇化的特点
1.从城镇化水平来看,西部城镇化水平尚处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的初级阶段
前面的分析表明,目前我国西部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刚刚超过20%,低于东部地区近14个百分点,即30%以前的城镇化阶段。这一城镇化阶段的特点是:城镇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农业的推动;非农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处于初期阶段,或“起飞”前的阶段,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还很有限;城镇化的推进速度缓慢,一般仅为每年提高0.2个百分点左右。
2.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来看,西部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西部潜在城镇化的压力很大
这与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明显的差别。就我国整体城镇化水平而言,1999年我国人均GDP已接近800美元,而按市镇人口计算的城镇化水平为30.89%,与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平均模式”,即人均收入在1000~l 500美元的国家,城镇化率应在35%~45%之间,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上相适应的,仅稍显滞后。但是,我国西部城镇化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则表现出严重滞后的特征。1998年,西部人均GDP大约为500美元,而按市镇非农业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20.74%。从“世界平均模式”中可知,人均收入在500美元的国家,城镇化率应该达到30%。相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西部城镇化率比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落后近10个百分点。
3.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来看,西部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其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
也不适应西部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1998年,西部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6.3%,比当年其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出近15.6个百分点,表明西部城镇化严重滞后于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平。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某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来看,1998年西部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仅为0.39(与东部相等),而西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三大地带中均最高,这并不表明西部第二、第三产业的实际劳动生产效率最好,而是说明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构成与其从业人员构成背离程度居全国最高,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城镇化的严重滞后。这是因为,在一个正常的经济结构中,各产业的增加值结构与其从业人员结构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否则,在效率差的推动下,生产要素就会从效率相对较低的产业向效率相对较高的产业作合理的流动,直到产业间的效率差消失为止。西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最大(第二产业为2.96,第一产业为0.39,两者之差达2.57),表明西部各产业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严重受阻,城镇化水平严重背离于产业结构的演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