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
48444200000018

第18章 西部农村城镇化的驱动机制(6)

西部地区重工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是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为21.59,原料工业为15.23,加工工业为10.27,从重工业内部结构看,三者的比例为16.9∶44.5∶38.7,采掘、原材料工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4和5.4个百分点,加工工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7个百分点。以采掘和原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比重大成为西部工业结构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重型结构决定了西部地区主要产品大多数属于基础性的上游产品,产业链条短,加工程度低,其产品主要服务于全国其他产业生产需要,满足最终市场需求的能力低。轻工业中以农业产品为原料的占全国比重为12.63,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占全国比重为7.13%,从结构看,二者的比例为75.3:24.7,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3.3:36.7。可见,西部地区的轻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很低,且主要依托农业的发展及农业资源的转移。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很不发达与西部地区偏重的工业结构说明,西部地区形成的以采掘、原材料等工业结构为主的重工业,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地区乘数作用,西部地区轻重工业的发展是相互脱节的。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西部地区长期以来“资源优势、效益劣势”的根源所在。

(2)服务业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水平低。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落后,增长停滞,整体上处于第三产业欠发达状态。

①从总量上看,在全国其他地区第三产业明显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停滞不前。1985年,前五名地区第三产业附加值占全国比重为27.23,西部地区第三产业附加值占全国总数比重为18.72%,两者相差8.15个百分点,到1998年,这一差距已扩大到24.18%。1998年西部12个省区第三产业附加值之和占全国总数比重仅为22.78%,尚不及江苏和广东两省之和的份额(为25.17%)。

②分地区来看,西部各省区第三产业的发展普遍落后。自1985年以来,西部12个省区没有一个曾经进入第三产业附加值占全国总数前五名的排序;所有第三产业附加值占全国总数比重低于2%的省区全部集中在西部;从“七五”、“八五”到“九五”,西部有些省区如青海、广西还出现了第三产业附加值占全国总数比重绝对下降的趋势。

③从第三产业内部分行业来看,西部地区在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均相对欠发达,而且其在全国的重要性呈下降趋势。1985年第三产业各行业中,属于西部的省份仅有四川、广西、陕西等三省区在某些行业排序列于前五名,其中只有四川省在服务业的各个行业均占有相当的份额,在社会服务业及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业等方面,四川省还位列全国第一。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头几年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西部地区的重要性在第三产业的各个领域全面下降,到了1998年,西部12个省区已没有一个可以在主要服务业占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在总量上与全国和东部省份的差距很大,但在结构上却表现出与全国一致的缺陷。结构不合理、发展层次低这一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的通病在西部也表现得很明显。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及新兴行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既是经济运行基础,又是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原有体制和落后生产技术体系的限制,发展相对不足。从内部结构来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为主,而我国和西部仍以传统的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为主;属于新兴产业的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合计仅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的1/4左右。市政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社会服务行业,由于市场化程度低,城市水平低,发展明显落后。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与提高居民素质相关的行业,由于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较低。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需求层次也从满足生存需要问题向发展和享受需要发展,大力促进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面临总量和结构的双重任务。

3.从产业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所谓产业组织结构是指一国产业体系中的组织结构。它包括一定产业内部的大、中、小型企业的规模结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内企业间的相互关系。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组织结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我国西部企业规模结构看,大企业所占比重偏低,而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过大,特别是那些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中,涌入了大量的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企业,企业平均规模呈小型化趋势。从绝对规模看,我国企业规模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很少。

(2)从企业间的组织形式和联系方式看,形成上述企业规模结构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分工不足,尤其是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水平低。由于受计划经济束缚,我国企业之间分工普遍不合理,缺乏关联机制。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虽已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从企业组织状况来看,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自我体系的发展阶段。

(3)从小型企业看,我国西部多数小型企业具有“小而全”的特点,而不具有专业分工优势。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充分发展的同时,小型企业也充分发展,只是小型企业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协作基础上,与整个产业组织形成有机的联系。

(4)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投资环境弱化。尽管西部地区在交通、电信、城建、供水、供气、供暖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但大部分设施质量和档次低劣,数量和规模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西部一些偏远地区,还有不通公路,不通电线,没有自来水,电视、广播进不了村和户。有些地区,虽然提出“村村通公路”,但是道路质量十分落后,一遇雨雪交通即刻中断。西部地区的民航和水运更为落后,许多省区只有省会城市有机场,而其他遥远的地区没有航空联系。西部地区在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

一是对农田和水资源的破坏。西部地区一度曾出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林木大砍伐,荒坡大开垦、草原大放牧,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0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就达288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80%,全国荒漠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大部分集中在西部。

二是城镇的环境污染。西部地区的许多大中城市和一些乡镇布建了一大批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和设施,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而因资金缺乏和技术短缺,对“三废”的治理又十分缓慢,因而在西部城市中有许多成为全国名列前位的污染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西部地区投资环境严重恶化,因而大大降低了外商和内商前来投资的吸引力。

(二)影响西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因素

西部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

1.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根本上说,西部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其经济产业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一般说来,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经济一般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自然经济。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看,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其产业结构往往是单一的粮食种植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三次产业都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显现出与城市经济相似的特征(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县马场坪镇)。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西部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仍占较大比重。

2.市场需求状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状况对西部广大地区产业结构有着直接的影响。哪些产业、哪些部门、哪些行业需要发展,哪些产业、哪些部门、哪些行业不需要发展,取决于市场对该产业、该部门、该行业所生产产品的需求及购买程度。需要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经济的开放性决定了对本地产业、部门、产品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内部,而是由对产品有需求和购买力的区域内外、国内外市场共同决定的。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际市场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会逐步加大,国际市场变化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3.资源状况和地域差别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依存于一定的资源状况和地域空间,因而产业选择受到资源供给差别和地域差别的影响。

(1)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导致了产业结构的较大差别,例如,有草场的威宁县可以发展草食畜牧业及其加工,矿藏资源丰富的开阳县、福泉县发展采矿及冶炼业,施秉县、镇宁县发展旅游业,“靠山吃山”成了西部地区产业选择的基本依据。

(2)不同地理位置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例如,低海拔、气候温暖潮湿的榕江西瓜、从江柱柑、台江金秋梨,都已形成产业规模。同时,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还受到其邻近中心城市的影响。中心城市的产业格局要求周边环境尽可能地为本城市产业的正常生产运行和发展服务,提供劳动力、仓储运输、原料供应或生活服务等等,这样,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就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所邻大中城市的色彩。当然,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成长壮大,资源和地域条件对产业结构的限制已逐步趋于弱化。

4.历史产业结构状况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现在的产业结构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因此,要充分重视不同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产业结构对现有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既要符合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又要充分发挥历史上形成的优势产业的作用,避免盲目跟风而造成产业趋同。

三、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

根据西部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和对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结合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十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并考虑到目前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应是:建立协调高效、适合国内外消费需求、具有整体竞争力的产业结构,推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地区差距,保持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这一目标从静态看,要求产业之间比较协调,与需求结构相适应,产业结构要能符合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从动态上看,要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未来的经济增长,促进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可以确定为:优先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立足西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努力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改善市场环境,增强西部地区产业的竞争优势;扩大对国内、国外市场的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外向经济。

经济结构调整要着力实现四大突破:

1.推进工业化进程取得突破

依托城镇办好工业小区,依托工业小区发展工业。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工业主导产业,推动工业经济整体水平上一个台阶;改造和提高西部地区传统工业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振兴支柱产业,发展专业化协作与联合,实现城乡工业协调发展。

2.加快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

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农民非农化、城镇化已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培育西部地区块状经济作为发展的重要途径。抓好小城镇的合理布局,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和发展方向。要将特色产业园区、中心城镇功能培育、一般小城镇品位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由数量型向规模型、质量效能型转变。

3.结构调整方面取得突破

(1)要瞄准市场消费主流,加快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使非农产业比重上升,农业产业效益提高。

(2)要以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为突破口,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在竞争性行业中突出国有经济的退出和非国有经济的进入,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逐步形成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共同发展格局,并要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转换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改造传统产业,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上实现新的突破。

4.对外开放方面取得突破

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抓住机遇,加快与镇外、县外、省外和国外市场的对接,要从依靠简单的优惠政策引资转到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等有利条件引资;从偏重于国外招商转到国外、国内两个领域引资,两条腿走路;从主要依靠间接投资转到直接投资为主,多种投资方式一齐使用;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非国有投资和加入WTO国内可能掀起的又一次投资与开放热潮,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投资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