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具体模式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凡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围绕产业链(或者价值链)有效地进行分工、合作的企业群落,基于竞争能力地提升(交易成本的下降、产品的多样性、差异性、知识学习),则在特定的区域就会衍生出新的产业区(产业集群区)。
而产业集群区的一系列乘数效应则自然而然地迸发出劳动力(人口)集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产业集群区的本身成为一个生产、服务和被服务的中心,促进了人口的非农化和,在促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以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城镇所具有的一些功能性服务,如技术培训、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生活配套性服务等功能性服务,又为产业集群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支撑;而城镇人口规模的逐步扩大又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强劲的消费市场(消费容量和消费能力)。
因此,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具有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而其关键则为:与市场接轨并有产业群支撑的主导性产业的发展,且这种地方性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又与城镇化形成了互促共进良性循环。
当前农村城镇化比较成功的范例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并且农村城镇化中的小城镇已具备成为区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并成为当地城市化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因此,国内学者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等。这些模式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政府推动下的农村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外资推动与出口导向型模式、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
政府推动下的农村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所谓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一种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外辖国内外市场,内辖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农户,形成一种“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格局,在这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经济利益主体是龙头企业和农户两方。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合同契约,利益分配主要是保护价让利、纯收益分成等。这种“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优点是企业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从各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出发,建设合适的生产基地,实现市场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进行中的主要经营模式,根据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结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的形式,各种形式成功的例子很多,这里以山东省诸城对外贸易集团公司、广东温氏集团、江苏如意集团、河北野力集团为例,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具体利益联结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分析。
(一)公司直接面对农户的联结方式
山东诸城对外贸易集团公司成立于1975年,主要经营肉鸡屠宰、加工、营销。1996年销售总收入27.3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带动农户100万户,辐射面除诸城市70%以上的农户外,还带动了周围6个县的大量农户。公司与农户通过技术服务及肉鸡购销合同而结为利益共同体。合同规定公司对农户的义务是:收购农户的全部肉鸡并实行“四到门”“三赊销”服务。肉鸡收购在市场价格高时,收购价随行就高;在市场价格低时,实行保护价收购。其中,“四到门”即公司对养鸡户实行种苗送到门、饲料送到门、防疫送到门、收购送到门的全方位的方便服务;“三赊销”即公司对养鸡户的种苗赊销、饲料赊销、防疫药品赊销,全部赊销款项待农户交售肉鸡时,从销售款中扣除。农户对公司的义务是:按时、按质、按量向公司交售肉用成鸡。在这种联结方式下,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有“明”和“暗”两部分。“明”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公司向农户的让利,即肉鸡市场价格下跌时的保护价补贴和赊销鸡苗、饲料、防疫药品所垫支款项的利息。养鸡成本高时的让利部分,由公司精打细算,严格核算,自身消化。因此,公司和养鸡户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暗”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双方市场风险损失的免除和交易成本的节约。通过签订合同,一方面使公司免除了原料(肉鸡)来源不足的风险损失,同时节约了到处收购原料(肉鸡)的采购费用。另一方面使农户免除了肉鸡“卖难”的风险损失,同时节约了到处推销肉鸡的销售费用。另外,通过双方的良好合作,经营规模都得以发展、扩大,双方都从经营规模中获得了一部分规模效益。当然,无论是市场风险损失的免除还是交易成本的节约以及规模效益,其准确金额都是不易计量的。这些收益的分配,都与交易量有关,交易量越大,从中分得的利益就越多。
由上看出,诸城对外贸易集团作为一个加工、流通企业,通过加工和流通使农产品大幅度增值,以分享其利益。但也有个别案例,企业基本没有什么农产品加工,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农户产品后,基本以倒挂的价格即销售价低于收购价,转手卖掉毛鸡。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颇让人困惑,公司似乎是在做“善事”,但公司确实又赚了不少钱。这里需要一种分析方法的更新,即进行制度分析。
广东温氏集团也是一个直接面对农户的养鸡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集团下属22个种鸡场、13个孵化厂、12个饮料厂、10个一体化养鸡公司,以及食品罐头厂、育种中心、肉鸡分割冷冻场等50多家企业。公司与农户的交易与上述诸城集团相似。产前公司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以及市场信息和资金的帮助,农户承诺按公司要求生产和交换产品。产中企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例如,农户领取公司的鸡苗、支付适当的定金(每只鸡4.0~5.0元),接受公司的服务均采取记账的形式。产后的交易指公司收购农户的成鸡,并进行加工和销售。这一环节是产业化经营的归宿。温氏集团不仅设立了成鸡收购站,而且直接上门收购调运。集团建立了肉鸡分割冷冻厂和罐头食品厂,意欲开展产后的加工。但由于当地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水平,市场更偏爱活鸡。于是在这里,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农产品收购保护价的制定。由于农户从公司领取鸡苗、饲料和其他各种服务,公司很容易计算农户的养鸡成本。农户养一只鸡的成本为8.0~8.5元,公司保证农户每只鸡可获得1.5~2.0元的利润(利润率达到20%),以此制定收购价格,并坚持不懈。若市场价格上涨,公司销售成鸡有微利;反之,则有亏损。一般来说,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销售成鸡有亏损,公司靠综合经营来平衡。公司把增收放在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路上,从而在大多数年份赚得多,补得少。在这种经营模式中,公司的收益在于:(1)节省了自己养鸡在场地、设备、人工、管理等方面的开支,其中场地和管理费用的节省最为具大;(2)从农户获得有保障的原料成鸡供给,不仅避免了生产风险,而且节省了巨大的市场搜寻和交易费用;(3)优化资本配置于科技开发、综合经营等高附加值项目的效益;(4)向大批农户直接提供鸡苗、饲料等各种服务,既实现了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和服务的成本最小化,又节省了市场交易费用。这正是公司可以制定保护收购价的基础。由此可以发现,公司收购农户产品存在亏损,但在向农户提供原料和服务时已经把钱赚了。这种赚不仅没有坑农骗农,而且优质,价格合理。这里的“秘密”在于规模化服务的成本最小化。这种“明亏暗赚”使公司获得了美名,这也是公司的制度收益。
(二)公司借助于中介组织与农户联
江苏省如意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蔬菜和果品品种培育、产品开发、多层次加工、出口贸易的综合性大型农业企业。他们的经营模式也是“企业+基地+农户”,但与上述的山东诸城对外贸易集团、广东温氏集团稍有不同。
诸城对外贸易集团和温氏集团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直接与农民签订合同。如意集团则是借助于中介组织(合作社、协会等),公司与中介组织签订合同,中介组织再与农民签订合同,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当中介组织为合作社时,利益联结方式为利益风险共担型,即基地农户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合作社,公司与合作社合作经营,提供信息、种苗、技术服务,指导合作社进行商品化生产,根据市场行情和产品成本与合作社确定基准价格(以同样条件下种粮收入的120%为标准),并确定加工、销售费用的标准。产品销售后提取利润的10%用作风险基金,利润的剩余部分在公司和合作社之间平均分配,双方各得45%。合作社将分得的利润返还给农民。
风险基金由公司和合作社双方共同成立基金会管理,以备在遭受不可抗拒损失时对农民进行补偿。利益风险共担机制的形成,使农民和集团之间成为关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风险基金的建立,不仅在一定程序上有效地规避了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有利于农民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最大限度地弥补农民与集团合作中可能出现的损失,而且树立起企业在农民心目中良好信用形象,保证了如意集团与农民之间合作的长久性。
这种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得到了农民和公司的较好评价和几乎一致的拥护。当中间组织为协会时,利益连接方式为代理型,即公司与协会的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协会与农户的关系为组合关系,公司代理加工、出口等业务,并收取固定的费用,余额全部返还给协会,再通过协会分配给农民。在有的地方,代理型制度因它给农民带来较多的收入而受到农民的欢迎,但由于这种制度使协会与农民承担了较大的生产经营风险,因而需要协会和农民具有较高的市场承受能力。
(三)公司以“反租倒包”形式与农户联结
野力集团作为集食品加工、餐饮服务和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大型民营工商企业集团,于1997年进入农业领域,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葡萄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经营。他们的经营模式为“反租倒包”式,这一模式在组织结构上是由公司、村集体和农户三者构成。在基本运作方式上,以野力集团为龙头,从村集体以10年期限租赁耕地,公司负责资金、投入、改良土壤、苗种引进、生产技术管理指导、植保防疫、产品收购和加工;村集体负责为葡萄生产基地打水井、通电和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户提供劳动力,进行日常管理。公司将葡萄种植分成8个环节,按面积反包给农户,依用工量和葡萄的产量付酬,三方通过合同关系联合组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形式目前在我国还比较少见,野力集团利用“反租倒包”将农业变成企业的“紧密相连,形成了一条既相互分工、又互为依托的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公司对葡萄的基地建设、原料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实行严格的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化管理,避免了在松散联合形式下,交易成本高,利益流失大的矛盾,较好地解决了葡萄原料供给不稳定、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这是真正体现紧密性联合的垂直一体化形式,其具有集中性强、企业化程度高和专业化分工合理、有效等明显特点。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发展农业产业化时面临的市场不同,产品和产业特点不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阶段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该地区发展的初期阶段,地方政府把社会上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迅速的发展了农村经济,并使各产业之间保持了一种稳定的协调关系。
第二,龙头产业的带动,集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主导产业为中轴,产供销一条龙,串联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围绕主导产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关联效益明显。如丰县全国最大的纯正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通过建立专业批发市场,果品冷藏和深加工以及销售网络的建立,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再如邢州市的银杏主导产业系列、意杨板材加工系列,东海县的草莓主导产业系列模式等,在苏北经济发展中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以工业兴镇,促进小城镇发展。本地区乡镇工业是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城市化过程中,这种工业不仅吸收了当地的剩余劳动力,还为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第四,以工支农,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持续转移。苏南地区乡镇工业通过向农业提供资金,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他们进入二、三产业就业,进而落户小城镇,完成了由完全的农业人口到乡镇人口的实质性转变。
总之,农村龙头企业带动型以集体经济为主,注重横向联系、以城乡协作为依托,集体积累较多,有利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投入,因此对农村城镇化有较强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