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过产业内、产业间横向、纵向集聚编织地方产业网络
在义乌,产业集聚开始阶段主要体现在商业领域,随着商业市场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商业的带动下,交通运输业、电信服务业,旅游餐饮业、房地产业与各种服务业迅速发展。此后,以消费集聚、劳动力集聚产生的城市集聚效应带动工业集聚,使产业集聚向纵向延伸发展,形成相互支持、互为促进的地方产业网络。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义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90年代初以后被第二产业反超,但仍保持在40%以上,2001年达44%,在浙江各县市中居于较高水平。从就业结构看,1998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2%,与制造业相当。在第三产带动下,形成了衬衫、袜业、饰品、拉链、玩具、小五金、印刷与毛纺八大优势制造业。2001年,全市工业企业达10000余家,工业产值增至285亿元。200年,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值超过50%。
由于义乌产业集聚的这一特点,使义乌拥有较发达的第三产业,也产生了较多的优势制造行业。这也使义乌经济不同于浙江不少地方的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的块状经济。
(三)完善空间布局,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良好载体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义乌的龙头产业商贸业主要集中于稠城老镇区。80年代中后期,廿三里、苏溪等周边交通较发达的乡镇首先接受义乌商品市场的辐射,加工业开始发展,并不断向优势产业集中。80年代中期以后,义乌工业高速增长,形成了专业村的分工集聚格局。90年代初以来,义乌制造业快速向工业园区集聚,开始形成“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和“合理布局、科学定位、梯度开发、协调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在空间上逐步形成由城区—周边乡镇—全市乡镇—工业园区组成的产业集聚良好载体。产业在生产要素的集聚中提升,产业的提升,又加快了城镇化的推进,出现城镇化与产业化孪生同长的良性局面。
二、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的实现机制
(一)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的特点
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小城镇为依托,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形式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该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民营经济广泛存在,使该类型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温州地区的民营企业几乎占了本地区经济总量的80%,而正是这种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民营企业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从耕地经营中分离出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第二,农村工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并成为小城镇发展的主要依托。温州的十大专业市场将温州的商品经济推向了一个高潮,并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格局。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断改进工艺和设备,提高技术含量,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从一定程度上讲,追求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的有效途径,并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制度创新是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温州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温州地区无论是企业制度、工场制度还是产业制度都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温州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例如:永嘉县西桥头镇的第一个集散型市场——桥头纽扣市场;苍南县龙港的第一座农民城;苍南县第一个规范化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苍南县桥门墩啤酒厂;第一个地方集资的温州飞机场。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温州辉煌的催化剂。市场促进型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集约农业,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实施“小商品,大市场;小城镇,大战略”,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
(二)市场促进下的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模式的实现机制
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基础,而城镇化又促进了产业进一步集聚。义乌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发展的紧密性极其明显,两者互促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第一,老城区集聚效应带动市场与商贸业集聚。20世纪80年代初,义乌小商品市场首先在廿三里镇与稠城镇出现。随着政策放开,小商品市场迅速向稠城集聚。这主要原因则在于其原有的规模效应。义乌县城稠城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城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人才集中,信息便捷,使其成为产业的集聚首选地。
第二,商业在城区集聚,带动同心圆城市形成。小商品市场在城区的集聚,促进了义乌商业中心的形成,并带动全县整个商贸业与第三产业向城区集聚,从而引起义乌商业区向外膨胀,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周边交通便捷的乡镇率先接受辐射,逐步被纳入城区经济圈。
第三,中心城市引起产业向外辐射与再集聚,中心镇出现。同心圆城市的形成使集聚经济效应进一步体现,城区面积不断扩展,经济辐射度持续提高,带动了义乌市制造业向城区与交通干线上的经济较发达的乡镇集聚,周围一些村镇纳入中心镇经济圈。
2000年,经过调整合并后、义乌每个中心镇的平均人口从4万多人增加到7.4万人,平均每个镇的面积从原来的53平方公里提高到85平方公里。
第四,中心城区、中心镇、产业集群区功能分工明确,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向实现。服务业加快向商业中心集聚,中心区的商业特性进一步突显。而部分传统制造业与传统商业开始由城区向郊外开发区以及中心镇转移。中心区部分居民因拥挤与混杂,也不断从中心区向郊区搬移。与此同时,城区与中心镇的联系进一步密切。城区与中心镇沿便捷通道相互膨胀延伸,城区与周边乡镇出现经济一体化趋向,城市爆炸性扩展,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
产业集群与西部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
基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城乡二元结构与“三农”、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问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等,无例外的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密切相关的客观现实背景。为此,寻求能够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路径支持显得极为迫切。而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成功地摸索出来的一系列地方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实践典范,需要理论界、学术界的理论梳理、总结和提升。为政府部门在编制区域城镇规划的同时,如何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富有成效的政策建议和对策。
一、建立区域整体协调机制,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为了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应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和完善的区域整体协调机制,具体包括:
(一)突破行政划区限制,建立区域协调机构
根据连绵带区梯度发展的特点,以区域特色产业群整合为着眼点,突破行政划区限制,建立整体协调的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交通规划所构成的空间地域综合规划体系,优化整体产业布局,强化区域之间的纵、横协调关系,变“行政区经济”为“都市带经济”,甚至可以为此而建立城市联合政府。
(二)避免产业过度同构,建立区域产业协调机制
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和资源察赋条件,谋求与之相匹配的产业分工,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产业布局,避免产业过度同构和重复建设。
(三)消除地方保护现象,建立区域行为协商机制
为了避免各自为政、市场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现象的发生,有利于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促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应建立由区域内各主体共同参与的行为协商制度,规范行为准则,以推进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