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
48444200000026

第26章 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模式(4)

二、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城市的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具体包括:

(一)建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要使小城镇避免“空洞化”,就要积极培育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根据中国农村要素禀赋结构,即资本、资源相对稀缺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特性,应放弃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产业上的盲目赶超,大力引进、开发适用型中间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建立与大城市相联系的产业分工体系,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深、特加工和农业产业化进程。这样才能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业人口比重下降。采取措施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采取有力的措施,重组与整合区域科技资源,加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体系,提升技术开发和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依托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科技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官、产、学、研的合作与交流,构建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以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传统产业改造为重点,促进产业的技术升级,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同时要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孵化器网络,通过成果或专利转让,为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建立产业组织创新体系

产业组织创新就是要根据地区的产业特色,有效整合企业资源、科技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行为,将松散无序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为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群组织模式,并进一步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途径来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努力培育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建立先进的制造业基地。

(三)建立产业结构创新体系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促使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城镇化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演进。依据产业关联技术经济的客观比例关系调整不协调的产业结构,通过创新,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过程。

(四)产业政策研究与管理创新

以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竞争力优势理论,认为竞争力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营造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潜能发挥的环境,强调竞争力优势是制度安排的产物。推动城市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是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制度对创新的影响非常深远广泛。检验一种制度安排是否恰当的最终标准,在于它是否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近年来一些竞争力研究案例也表明: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企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而是制度的创新能力。128号公路地区与硅谷是美国最主要的两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尽管128号公路地区与硅谷开发相近的技术,在同一市场活动,结果却大相径庭,后者蒸蒸日上,前者逐渐衰落。发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

我国城市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交易成本太高,影响了城市竞争力,而交易成本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制度问题。如前所述,要增强城镇的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都有赖于制度的创新,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力。因此,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法律、政策等,非正式制度则包括文化、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

一方面,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变政府职能。从世界各国科技发展的经验看,政府并不具备全面实施各种创新活动的能力,因而在创新体系中,政府的功能应从指令型向指导型转变,政府的权利和责任也应从无限型向有限型转化,同时,着重强化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明确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关系。政府的作用就是在不同的主体间培育网络、架设桥梁,加强联系和沟通,促进各主体间的各种形式的协作。也就是说,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来改变创新环境,从而推进城镇的各种要素质量的提高,提高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

另一方面,政府要采取措施推进非正式制度向有利于提高城镇竞争力的方向演进。如规范人们的交往操守,培养诚实守信现代公民,从而形成诚信经商的氛围;培养人们公平竞争的市场意识;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敢于吃苦,勇于拼搏,不怕失败的区域文化,并对失败具有更宽容的态度;培育人们的协作精神等等,这些文化方面的改进对城市竞争力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文化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一旦形成一种区域文化,将成为区域创新机制的强大驱动力,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制定合理又合时宜的产业政策需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企业经营模式,先于结构创新、技术创新而进行制度创新。这不仅需要对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社会硬件系统进行创新,而且需要对政策、制度、管理等社会软件系统进行创新。要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有效配置作用,建立适应市场化的价格机制、运行机制和用人机制,制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分配政策,激励知识和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政策,鼓励知识创新型人才进入企业的政策,建立扶持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的政策,鼓励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政策,为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再次,对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再造,加快政府部门管理职能转变,建立与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为内容的管理体系,为发展产业创造有利的管理体制条件。

(五)建设融资机制创新

筹措资金,全面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是小城镇产业发展、商贸流通和居住生活的保障,也是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关键。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巨大,且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在城镇建设资金普遍短缺的约束条件下,必须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市场化运作。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民带资进镇,开店办厂,发展非农产业,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向小城镇建设提供中长期信贷,解决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缺口。对一些重点小城镇的建设,更要发挥政策优势,以制度创新增强小城镇自我积累。

三、健全支撑体系,提供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保障

资源的合理集聚是实现区域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基础,而实现资源的集聚需要健全完善的支撑体系,具体包括:

(一)完善和统一要素市场

建立完善和统一的要素市场是推进集群产业整合和扩展的基础,需要打破目前行政分割对要素流动的阻隔,使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由地流动和交易,从而优化资源和要素的区域配置。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的重点是资金市场、人才与劳务市场等。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壁垒不利于聚集机制的正常运转。因此,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需要建立结构完整的、一体化的、多层次的要素市场。

(二)完善基础设施

区域内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和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基础设施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聚集资源的能力,成功发展起来的国内外各种产业集群区无例外注重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吸引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向其中聚集。因此,应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灵活的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区域基础设施。

(三)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服务机构

无论是在产业集群区还是城市内,各种类型的服务机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区域内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服务机构都是产业集群和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

国内外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成功发展及其在促进区域人口的集中、第二、三产业的增长、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和资源、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所产生的良好集聚效应更为世人注目。本研究从新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集群成长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提出了若干实践启示和政策建议。回眸研究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深切地感受到大力推进集聚式城镇化发展方略是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如城乡差距问题、“三农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的重要举措。

集聚式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空间发展的新模式。这种集聚式城镇化发展新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实现要素的空间集聚,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的集聚要以产业集群为载体,通过产业集群的成长和壮大,为城市地域空间的扩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产业支撑。各级政府应该积极利用产业具有的空间集聚特性,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促进产业群体的产生、发展和壮大,进而吸引人口向产业集群区—城镇—城市群区集中,实现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