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效应
广西的产业集群虽然不像浙江、珠江三角洲那样有影响力,但已经形成在当地有影响的产业集群萌芽,或者说是众多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在一起,这种集聚带来了很大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效应,已经在吸引顾客、降低生产成本,在开拓区内外市场,在形成专业区域促进要素(资金、人口)聚集,在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村和城镇(集镇)的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作为集群经济的整体的竞争优势。总结这些产业集群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的工业化进程,提升城市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出现,必然要求对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政府部门建设,还是企业自筹资金建设,它们的交通、电力、给排水等设施都相对比较完善,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和吸引力。某些发展较好的村庄在景观和职能上都发展为城镇。在和其他没有非农产业,尤其是没有工业的城镇相比较时,这些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明显的具有优越性。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工业企业逐步增加,提高了农村的工业化水平。在经济整体水平欠发达的百色、平果县,铝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城镇化效应。平果县铝业集群的不断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竞争力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相关企业不断衍生,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铝工业是百色最大的优势产业,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集群,百色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广西新工业基地和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的目标,加紧推进桂西华银氧化铝一期工程建设、平果氧化铝三期、电解铝二期和百色银海铝、隆林铝后继建设等一批铝工业项目建设,引进了平果亚洲铝业、平果铝型材等一批铝加工企业。通过集群化战略,成功引进一批与铝工业相配套的项目,使铝工业的产业链不断拉长拉大。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立足铝业,平果积极做好城市发展规划,邀请广州、南宁、福建、浙江等地资深设计部门编制平果城市总规、详规以及17个乡(镇)的小城镇规划,合理划分县城小区功能,对商贸区、办公区、居住区、休闲娱乐区、工业加工区、仓储区等进行科学定位,并严格按规划建设;另一方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2002~2004年3年累计投入1.49亿元进行城区建设,完成了县城区18条长21公里的市政道路建设,拉大了城市的框架,县城区道路硬化率达70%,绿化覆盖率达45%,并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
三是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第三产业的聚集和发展。以铝业生产资料市场和铝材销售市场为中心,以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为重点,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到2004年,建成综合批发市场8家,专业批发市场6家,形成了辐射周边县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县城区新建商铺2800多家、工商个体户5500多户、商业企业129家,安排3.1万人就业。新建8个商住区建筑面积达39万多平方米,商场门店300多个,面积达16.2万平方米,现已有60多家江浙客商购买了商场门店。随着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加,为其服务的各种配套设施生产、加工的小型企业,各种批发、零售业、商业、旅馆等二、三产业也随之快速发展。
四是城市竞争力增强。自平果铝投产以来累计生产氧化铝509万吨、电解铝1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利润49.9亿元,缴纳税费约40亿元,已成为中国铝工业赶超世界铝工业先进水平的排头兵和带动百色革命老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正是在铝业集群发展的带动下,原是全国重点贫困县的平果县,2005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连续3年成为广西经济十强县,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前列。
总之,在平果,以铝业集群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城镇化形成了互动发展,城镇化率从1993年的8.6%上升到2004年的23.6%。
(二)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收入
以兴安县华江乡为例,这里的毛竹加工业吸收大量的社会劳动力进入工业和非农产业。华江乡从1987年开始发展毛竹加工业,到2004年,竹子种植面积从12万亩发展到20万亩,占全乡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年产毛竹从200多万根增加到500多万根,成为全国十大毛竹生产基地。
在政府的规划和引导下,当地农民改变过去纯卖原竹的传统方式,大力发展毛竹深加工,现有毛竹加工企业103家,仅竹筷、竹针、竹铁炮串、竹衣架、竹凉鞋、竹工艺酒筒、竹简书、竹醋、竹炭等40多种产品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年产值达1.8亿元,年创利税600多万元,消化农村劳动力近3000人(其中本地劳动力2400多人),为当地农民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年加工毛竹1000万多根,除了能加工本乡自产的500多万根毛竹外,还从邻近乡镇和邻近县调进近500多万根毛竹进行粗加工。在竹产业的拉动下,2004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59元,全乡的农民靠种植和加工毛竹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成为广西少数民族首富乡。其中菜木塘新村是全区毛竹丰产栽培及低产林改造的示范点,毛竹的生产加工成了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人均收入达7000元,成为华江瑶族乡的首富村。从1994年开始,华江已由劳务输出转为劳务输入。据统计,华江现每年从湖南、广西资源和全州等地输入劳动力2000多人。依托地方农业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华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聚集和转移。
(三)集群经济有利于农村实现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
广西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许多产业的原料和资源都来自于本地或者周边农村地区。本是贫困县的恭城瑶族自治县,通过发展生态型农业集群成为富裕的少数民族县。恭城以水果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型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的水果种植业和养殖业配套发展,对农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也有重要促进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并带动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大批量的商业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恭城县是广西最早发展生态农业的地区之一,是全国生态实验区、出口产品示范区和无公害水果示范县。该县推广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全面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通过综合运用、沼气池建设、生态水果发展成著名的“恭城模式”。利用沼气循环链,恭城树立了大产业理念,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延长生态产业链,将传统的水果产业提升为生态型的农业产业。以生态为基础,农业有了更宽广的内涵,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农业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起到了产业联动作用。
在城镇化进程中,恭城走的是一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恭城重点培育具有区域比较优势和较强竞争力主导产业,形成月柿、柑橙、桃李、沙田柚种植和猪牛养殖的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到2005年全县水果种植面积扩大到38.6万亩,年产量增加到46.2万吨,农民人均有果面积、人均产果量、人均水果收入全区第一,沼气入户率全国第一。
该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工业的发展。恭城地方政府一方面以“富裕生态家园”的工程建设为载体,举办节庆活动为契机,大力提升生态旅游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恭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逐渐成为桂林大旅游圈中的一个旅游热点。例如,自2003年10月到2004年4月,通过举办首届月柿节,仅旅游一项就给举办地——红岩生态新村每户农民平均增收8万元,这已远远超过了农民一年的水果收入。另一方面,对过去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跳出以农业来发展农业”的思想束缚,促进水果加工业发展。在2003年初,引进了北京汇源集团在恭城落户。汇源的年加工水果能力达到40~80万吨,远远超过当时全县一年的水果的总产量。该企业一期工程完工投产后将实现年税收2500万元,相当于再造1个恭城规模的工业。汇源的引入大大地延伸了农业生态产业链。2005年,大连汇坤、联发食品、永丰脆柿等柑橙月柿加工企业纷纷入驻恭城,龙头企业达20多家,总投资达3500万元,形成了以莲花镇为中心的脆柿加工区域、燕兴工业新区为中心的柿饼加工区域。龙头企业的入驻辐射带动了全县1万多户农民增产增收,通过组建各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合作组织,带动1万多人从事农产品流通,该县食品饮料行业产值突破1个亿,该县水果协会的会员仅通过推销水果就实现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
到目前为止,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连续举办了四届桃花节、三届月柿节,有力地拉动了旅游业发展,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使“养殖—沼气—种植”这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向“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发展。以生态农业为核心带动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生态型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并使恭城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升级。此外,上述产业的发展还带动纸箱制造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可见,通过发展生态型农业,既可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壮大县乡两级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从而推进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
(四)工业集群的城镇化效用大于其他产业
工业集群发展较突出的一个例子是荔浦县的荔城镇。该镇总人口7.4万人,其工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当地政府努力克服经济发展条件的先天不足,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和突破口,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该镇已初步形成食品、竹木制品、小五金、纸制品、制药等五大支柱产业。通过20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成为荔浦县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该镇整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目前,该镇拥有企业101家,固定资产投入15亿元,每年新增固定资金投入8000万元。该镇现已初步建成黄寨工业园区和五里工业园区,目前已有38家企业到此落户,24家都是上规模企业,整个园区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11亿多元。该镇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工、标准化荔浦芋生产、无公害马蹄和水果示范基地、水稻、蔬菜制种及大田生产等“订单农业”,完善生猪购销服务体系,为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确保农民增收。此外,发挥该镇民营企业多的优势,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途径,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就业,促进了最低工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此外,吸引了农民到城镇安家立业,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带动了城市建设、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交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城镇化水平。
比较上述产业集群的城镇化效应,发现它们的效应并不相同:平果县铝业集群在要素聚集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城镇化效果,要比其他一些以大农业本身为主导的集群具有更大的推动力。与之相比较,兴安华江乡竹制品加工集群、恭城县生态农业集群、靖西县旧州街的绣球产业集群等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但这些特色产业尚未能真正拉动农村工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的带动和影响是有限的,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要受带头人个人水平,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影响,因此具有不稳定性。
广西产业集群与农村城镇化实证分析
如前所述,广西的产业集群中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工业集群。工业集群带来的城镇化效应在整个广西城镇化发展中最具代表性。因此下面着重分析广西工业化水平是否与城镇化具有相关性,如果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其带动作用究竟有多大。
一、数据辨识
根据广西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整理和计算。
二、模型假设
U——表示城镇化率
Y——表示一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
S——表示二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
T——表示三产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
I——表示工业化水平用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率进行量化,在数量上I=S+T
三、对模型的初步估计
从广西工业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趋势图,广西工业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波动趋于同步,用EViews软件包对广西非农人口就业比重与人口城镇化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r=0.903186,广西工业化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高度正相关。
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率关系趋势图,两者的回归模型可以是线性的。通过试用对数、指数等模型的数学表达式的试回归,发现都没有用线性数学表达式回归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