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产业集群与西部农村城镇化
48444200000009

第9章 国内外产业集群与城镇化发展(2)

在鲜食葡萄生产上,加州鲜食葡萄生产占美国的97%以上,弗润斯诺地区更是加州鲜食葡萄的集中生产区,鲜食葡萄与保鲜贮藏相衔接配套是加州鲜食葡萄生产的突出特点。弗润斯诺的Gold Storage INC葡萄保鲜库是一个由周围农户共同投资建立的大型冷藏库,年贮藏量在10万吨以上,农户在田间采收时即将葡萄放在规格化的果箱中,经过预冷后即入库贮藏。一般贮藏期两个月以上。在葡萄产业化体系形成上加州最大。SUN-MAID公司同时向世界上50多个国家出口各种葡萄干产品,而这个公司和加州的葡萄产区和农场建立有紧密的联系。公司每年向农户提出产量和质量要求,并负责收购葡萄产品。

加州是美国葡萄酒的黄金之地,不仅葡萄酒随加州淘金潮而发展,而且自19世纪中叶,美国葡萄酒重心向西移,加州逐步发展成为真正的“葡萄酒之地”。在葡萄酒生产上,加州年产葡萄酒约250万吨。加州除了有大型的葡萄酒厂外,还有更多的按产区特点(即AVA)布局的小酒厂,如美国最著名的加州那帕河谷就集中有近300个风格各异自产葡萄、自己加工、自己销售的“城堡式”酒厂,其产量大小随自己所有葡萄园大小而定。在那帕河谷的一连串小酒厂中,每个酒厂都有自己的展室,每逢假日免费招待各地来宾,进行葡萄园观光游览和葡萄酒品尝。那帕也因在高档葡萄酒发展的特殊贡献当之无愧地成为这片美酒之乡的中心。

美国加州葡萄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技术保障体系。负责加州葡萄发展技术研究的有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葡萄栽培及葡萄酒酿造学院及加州州立大学弗润斯诺葡萄栽培与葡萄酒酿造研究中心,前者负责葡萄、葡萄酒的基础研究、病毒鉴定、无毒苗培育;后者负责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这两所学校都有十分雄厚的科研积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也是美国葡萄育种中心,许多著名的葡萄品种如红地球(Red Globe)、火焰无核(Flam Seedless)等均由这里培育而成,这里也是葡萄病毒鉴定和无毒苗木培育的中心。加州州立大学弗润斯诺葡萄、葡萄酒研究中心已有15年历史,学校和加州各葡萄产区有密切的联系,除为各地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大学生、研究生外,经常举办各种培训和学术活动,使科研的新成果、新技术迅速转向生产。而同时生产商和各企业也对大学和研究所予以经济上的资助。

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加州的葡萄酒企业竞相开放接待中心,让来访的游客了解本企业的葡萄酒特色和生产过程,集群内还有数家酒类书籍出版社企业和专业的广告公司,以多种方式宣传当地的葡萄酒。

可见,加州葡萄产业是一个包含了农业产业、工业和旅游业等三次产业的综合性的,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的产业集群。正是由于加州葡萄产业能够充分延伸葡萄产业的价值量,从种植葡萄涉及的肥料、杀虫、除草、灌溉等环节到葡萄存货、采收设备,再到食品加工、葡萄酒酿造以及与葡萄酒有关的相关产品的生产,再到技术和教育产业的支撑,以及旅游产业,在所有的价值环节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四)国外集群经济发展的几点特征

1.特色性

不同国家的产业集群形态各异,国际竞争力各不相同。现以德国、瑞士为例分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经济高度集群化,产业集群数量众多。而德国最具主导性的产业集群是化学产业方面。德国厂商在多种化学及相关产品领域都是世界的佼佼者,如塑胶和专业元件等,液体测量和控制仪器等相关机械和设备,乃至于化学厂房的工程建筑等服务业都不例外。如果将石油和化学产业分为石油相关产业和化学相关产业,德国在化学方面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占全球化学产业集群总出口的16%,远远超过位居第二的美国及第三的英国。第二类重要产业集群是金属、金属制品与相关机械,以及冶金厂的建造等领域。第三类重要产业集群是由运输设备及其相关零件与机械产业构成的,不但与前述产业集群关系密切,并且实力强劲,它占德国出口总额的23.7%,以及该类产业集群的世界出口总额15%。第四大类产业集群则是印刷品及印刷机器产业。值得一提的还有医疗保健相关产品的产业集群。

在同一时期,一个人口只有6000万的国家瑞士,也是许多重要产业的全球性竞争者,很多产业在全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中,瑞士最重要的一项是医疗保健相关产业,包括:药剂、助听器、整形器材、医疗器材、相关机械以及保健咨询等产业。其次重要的产业集群是纺织相关产业,包括:纺织、纤维、毛线与布料、服饰(大多是专业产品)、纺织机械以及合成染料等产业。;德国企业在产品区隔方面较强,目前发展领域比较广泛。另外,瑞士人在服务业与营销导向的消费产品领域,明显强过德国人;德国则在材料及运输设备方面领先瑞士。

2.关联性

美、英、意、日、德等国家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其内部各产业之间都具有实质的互动关联期,以德国印刷机产业集群为例。

德国印刷机产业是—个产业竞争优势持续超过1860年的重要产业。早在1440年,德国就首先发明了印刷机。不过,直到19世纪,德国企业才在印刷机产业扬眉吐气。1990年时,德国的印刷机占了全球产量的三成五左右,领先全球的德国印刷机制造商,如克尼希与包尔(K&;B,Koenig&Bauer)、曼·罗兰(MAN-Roland)、海德堡印刷(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以及阿尔贝特·法兰肯塔(Albert-Frankenthal)已经坐享近百年的霸业。1985年时,德国的印刷机出口比重达五成,出口世界上122个国家。

德国能够在印刷机这个领域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是由于印刷机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包括印刷业、造纸技术、造纸机械、制版系统、油墨业及包装机械业等均具有独当一面的国际优势,并且产生互动共生的集群生态效应的结果。

德国的印刷机产业与其他强势产业很早就建立关系。扮演桥梁角色的是与印刷质量关系密切的造纸机产业。弗特(Voith GmbH Maschinenfabrik)公司与它的子公司德丽丝(Dorries)是全球印刷纸的领先厂商。

德国在造纸业上的强劲竞争优势,也有利于德国印刷机产业的发展。德国造纸企业如费德米勒(Feldmuhle AG)、霍兹曼(E.Holtzmann&;Cie.AG)、尼古拉斯纸厂以及灿德(Zanders AG)等企业印刷速度的提高以及印刷规模的扩大等,拉动了对造纸机械企业的市场需求。

德国油墨产业的世界竞争优势,也是印刷机业的重大助力。德国米克尔胡贝油墨公司、哈特曼印刷油墨公司(Hartmann Druckfarben)以及西格威克等都是世界的油墨供应商。

另—个与印刷机业有重要关系的产业是制版业。20世纪50年代世界最主要的制版机是利诺自动排铸机(Linotype)和蒙诺打孔纸带排铸机(Monotype)。它们都发源于美国。尽管这两家领先厂商都是美国公司,但它们都在德国成立强大的子公司,并配合已形成完整集群的德国印刷机产业。20世纪80年代初期,利诺公司将总部搬到德国的埃西伯恩(Eschbom)。

产业集群的关联性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任何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都是由机械工业、专业元件与最终消费产品产业共同组成的。”迈克尔·波特指出:机械工业、专业元件等产业通常具有积累效果,这些产业一旦成型,原本单薄的产业集群自然会往各个产业环节扩张。形成更庞大、更丰富的范畴。

在广义的产业集群下,美、日、德、意等8个主要国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的出口表现及特性。从中可以看出,每个产业集群都包含了相关的机械产业、专业元件产业和最终产品产业三个部分。

3.差异性

在产业集群纵向和横向发展水平上,各国的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一些国家的产业集群在横向联系上有趋强的表现,另一些国家则在纵向联系上十分出色。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研究显示,日本产业集群在横向联系上有超强的表现,像半导体和电子技术就串联了许多产业。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因为抢先应用在消费型电子产品和电信产品而捷足先登,随后又应用到办公事务设备和电脑产业。日本医疗保健器材产业也是在电子相关设备方面特别强劲的产业。黑影部分,就表现出这种产业集群间的相关性。在这方面能与日本比拟的仅有德国,连美国也略逊一筹。

在产业集群的垂直深度即纵向联系上,日本的表现并不如意大利、德国、瑞典等其他发达国家。意大利产业集群的深化程度非常高。大多数产业集群涵盖了最终商品(如:服饰)、其他元件(如:合成纤维)、相关的专业机械(如:皮革加工机械、纺织机),以及支撑服务(如:出名的商品设计)等。甚至有些意大利产业过度专业化,以至于无法自成一项贸易类别,但是这些产品都有本国的专业机械与专业元件厂商配合,后者同样拥有全球出口的领导地位。这种配合完整却各自具有竞争优势(如:皮鞋、雪靴)的情形是意大利产业集群的一大特色。

无论是日本产业集群纵向关系还是意大利集群横向关系的高度发达,都促进产业集群自身组织性的提高以及群内企业良性竞争的发展,使产业集群形成强性内在互动机制,实现更大发展。

二、国内产业集群相关研究

(一)中国集群经济的起源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东部沿海的浙江出现块状经济和专业镇,这就是我国产业集群的雏形。最早形成产业集群的是浙江、广东等地区。在浙江温州,出现了苍南县进乡镇的标牌集群、永嘉桥头镇的纽扣集群、乐清柳市镇的低压电器集群。温州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浙江其他地方也纷纷效仿,在浙江迅速形成了一大批的产业集群,如大唐袜业集群、宁波服装业集群、海宁市皮革业集群、嵊州市的领带产业集群等等。在广东,如深圳、顺德、中山、东莞等地因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迅速发展起来的外向型经济从而产生的集群,广东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镇,如中山古镇的灯饰集群、东莞虎门的服装集群、顺德三镇的家具集群、西樵的纺织集群、盐步的内衣集群、佛山石湾和南海南庄的陶瓷集群以及深圳、惠州等地的电子业集群等等。这些以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在广东的建制镇中占了四分之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产业集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在江苏、福建、山东、河北、河南、北京、上海等东部省市先后出现了大量的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如河北清河的羊绒产业群、安平的丝网和辛集的皮革产业群、福建晋江的制鞋业群;如北京中关村的信息产业群、昌平的新药物及生物技术产业群、丰台的光机电产业群;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的汽车、电子、通信产业群;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工程、医药产品产业群;陆家嘴的金融贸易群;四川、湖北、河南、湖南、云南和陕西等中西部也出现了一些产业集群;武汉高新区“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产业群;郑州高新区以新材料为主导的产业群;成都以大型制药企业为主导的制药产业群;陕西杨陵以高新技术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群等等。

但资料显示,我国的产业群现象主要集中在广东和浙江。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不平衡,东部产业集群多,中西部产业集群少,在东部的浙江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成为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而在西部地区更多的是处于产业集群的前期,即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甚至还仅仅出于企业扎堆阶段,即聚集经济,集而不群。

(二)东部地区集群发展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目前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集中。这些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东部经济增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尽管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快,但在东部各省市之间的产业集群其形成原因却各有差异,以浙江“原生型”的产业集群为例:

从形成原因看,主要是民间传统手工业和繁荣的商业历史:古典心态和东方式的人文环境,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人文网络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传统心态使得相互依存的小企业集群得以迅速形成。此外,还与改革开放、培育市场的制度条件以及市场竞争条件下的生存选择等有关。可见,浙江的企业集群属于“原生型”,即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较好的结合了本地的要素享赋优势和历史文化,其发生发展经历了一个自然选择与演化的历史过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