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都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不同的是,在每个阶段学习的形式不同,对应的自我成长的程度也不一样而已。出生之时,一眼望见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美妙,那么奇特,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见到一个东西总喜欢去弄一下,去触摸一下,就在触摸的这个细小过程中,人就自然地成长了,这就是简单的学习。当然,学习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一次就能明白,而是反反复复,不断循环的过程,自我也就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成长了。
第一节知识是寰宇世界中最强的力量
16~17世纪,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他在书中写道:“人类知识和人类的权力归于一,任何人有了科学知识,才能驾驭自然、改造自然,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这一论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经过马克思的阐释,科学知识首先获得了名副其实的“力量”的使命,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从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作用愈加重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是最核心的力量,是终极力量。
知识就是财富,李嘉诚先生曾深有体会地说:“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如果你有资金,但是缺乏知识,没有新的信息,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你即使勇于拼搏,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如果你有知识,而只是缺少资金的话,即使小小的付出都能够有回报,并且很可能取得成功。现在跟数十年前相比,知识和资金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同。当今社会,知识不仅指课本内容,更包括社会经济、文明文化、时代精神等整体要素。”
人的力量在原始社会时期显得十分渺小,人的存在依赖于自然的存在;在农业社会,工地、劳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的经济因素,是人追求的目标;在传统的工业社会,货币资本、自然资源成为社会发展最关键的经济因素;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与经济的一体化,使知识、信息、智能以及人才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决定因素,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人及其知识占据全社会的主体与核心地位,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二资源、第一资本、第一需要和第一力量。
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高智慧的人才将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兴衰,企业的竞争将集中在人才上。
《管子》云:“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知识越多,就越有价值。高知高酬,高智高位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普通的事。
正因为知识有如此神奇而巨大的力量,学习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别再缅怀过去,趁着我们还有时间,去学习我们能学会的事。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观点,得以衡量我们所经历过的变化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而且我们所衡量的依据不再是恐惧,而是某种机会意识。
提到学习,我认为它是一个伴随人一生的命题和用生命去实践的课题。
因为,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国家首脑必须学习:如何以人民的福利为出发点,保护及爱护自己的人民,好好地经营国家,为社会大众谋福利。
民众必须学习:如何爱护你的国家,如何支持你的国家领导者,而不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处处与政府做对并唱反调。
领导者要学习:如何将自己的团队带领成最好的团队。不管你的成员日后是否还在你的团队中,都将对社会、国家有所贡献。并栽培更多的优秀领导者来带领更多的优秀团队。
团队的一分子要学习: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必须学习:如何教导自己的小孩,明辨是非,未来对社会有所贡献。每位养小孩的人都应该思考,“我们是否已准备就绪,并且能提供这孩子安定的生活?我们已准备好做个好榜样了吗?”并且问自己:“我想传给这孩子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要给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老师必须学习:所有的基本常识、正确的目标设置、生涯规划、价值观,使学习者学有专长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与做人处世的态度来帮助社会更好发展。
夫妻必须学习:相处之道,对家庭的责任与爱的真谛。邻居必须学习:互相关怀与维护社区的安全与美观。老板必须学习:如何照顾员工及其家人的生活,并提升其能力与生涯规划。为了安全感,因社会变化速度太快导致不稳定,人们不知道自己未来会发生什么事,员工不再终生为一家公司服务并奉献忠诚。这也是老板要尽力去克服的事。
员工必须学习:如何为公司创造利润,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协助团队达成共同的目标。
你和我要学习:将更好、更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更多需要被教育的人,并多做对社会、国家有贡献的事。
马丁·路德·金博士说:“我们的行动若想要成功,就必须以爱来当先锋。爱是我们所拥有的最了不起的工具与武器,除了爱我们再无其他。”然而,爱也是需要学习的,就让我们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节知识是你的命运之神
对于个人而言,知识就是力量在于知识可以决定命运。这句话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能够重塑人的性格,改善人的心态,从而通过学习铸就成功的人生。
《论学习》一书的作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相反,一个不学习、不求知的人,他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这样说:“那个没有养成学习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但是,如果他走上学习、求知道路的话,那么一切都将改变。即使他只是开始读一本书。他仿佛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一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都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求知、学习就是置身于一个成功的环境,就是聆听贤达的教诲,就是与成功者做朋友,就是向成功者学习成功的方法。
知识是创新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
《辽宁青年》杂志登载过一篇文章《你错过了什么》(作者孙盛起)。
你年轻聪明,壮志凌云。你不想庸庸碌碌地了此一生,渴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因此你常常在我耳边抱怨:
那个著名的苹果为什么不是掉在你的头上?那只藏着“老子珠”的巨贝怎么就产在巴拉旺而不是在你常去游泳的海湾?拿破仑偏能碰上约瑟芬,而英俊高大的你为什么总没有人垂青?
于是,我想成全你,先是照样给你掉下一个苹果,结果你把它吃了。我决定换一个方法,在你闲逛时将硕大的卡里南钻石偷偷地放在你的脚边,将你绊倒。可你爬起后,怒气冲天地将它一脚踢下阴沟。最后我干脆就让你做拿破仑,不过像对待他一样,先将你抓进监狱,撤掉将军官职,赶出军队,然后将你身无分文地抛到塞纳河边。就在我催促约瑟芬驾着马车匆匆赶到河边时,远远地听到“扑通”一声,你投河自尽了。
唉!你错过的仅仅是机会吗?不,绝对不是,你错过的是准备。机会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因此,我们往往失去的不是机会,而是准备。谚语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缘”实质就是“准备”。没有准备的人,绝对与“人”无缘,与“事”无缘。
特别是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还没等到过招儿,胜负早已定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要击败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比对方准备更充分、积累更多。
这种积累和准备,从广义上说,就是知识的积累和准备;从狭义上说,就是心态的准备、目标的准备和行动的准备(调整心态,明确目标,采取行动,都是求知的一部分)。
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学习的巨大价值,学习渐渐地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不再只是小孩子的事,而是每一个想改变命运、想获取成功的人的事。
对于青少年来讲,今天的用心学习,就是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对自己负责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所承担的一切责任感到自豪,想要证明自己,那就对自己负责。
我们必须明白,无论一个人是为了祖国而学习,还是为了父母而学习,学习的直接受益者都是自己。
只有学习,我们才能体会到遨游于知识世界的快乐;只有学习,才能体验目标实现的成就感;只有学习,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立好身,找到自己认为最理想的工作和职业;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成为一个高素质的、有内涵、有魅力的人;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有更敏锐的触角去体验生命的喜悦与快乐。
一个人坐着,突然有了感想:学习是为了什么?乍一想,觉得这是一个幼稚而简单的问题。可是话到嘴边,却突然感到了回答的难度。究竟为了什么,我们竟然不得而知。就感到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想我已届而立之年,一辈子由小学到中学,由中学到大学,工作后还每每手不释卷,自我认为还算基本做到了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但却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就怀疑起来,过去的所谓学习是不是算得上学习?因为目的不清,就只是盲人骑瞎马,胡闹而已,是算不得学习的。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
就盘点了一下自己的生命历程。
上小学是为了什么?回想一下,茫然不知当时所想。只是因为到了上学的年龄,只是因为家长的督促,就去了学堂,懵懵懂懂,人云亦云,只有念书之苦,从来没有感觉到求学之乐。羡慕的是外边海阔天空的世界,盘算的是如何逃学旷课,期盼的是假期早早来临,苦恼的是作业多多,畏惧的是考试每每不期而至。总之一句话,上学如入地狱,放学才是天堂。到了初中,境况愈加险恶,考成了法宝,分成了命根,只是一心想考个好成绩而已。如果能做弊,如果老师愿意给个高分,傻子才去学习!到了高中,学习的目的明确,就是为了考个大学。而考大学的目的,不外是为了有份工作。即使到了大学,也同样模模糊糊,是学知识吗?东西南北,芝麻西瓜,在脑子里跑了一场马,没有感觉到什么提高。只是拿到一本毕业证,有了一种飘飘然的眩晕,可以拿出去招摇撞骗,才觉得这就是万流归宗的目的。
如此一想,知道自己高中前所谓的学习是没有目的的;高中以后的所谓学习,是为了考上大学,为了跳出农门,找一份吃皇粮的工作。如果上大学不用考试,我是不会用功学习的;如果有一份现成的工作,我是不会用功学习的;如果我只是想做一个农民,不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我是不会用功学习的;如果在大学不用学习就可以毕业,我是不会用功学习的。
但阅读是一个例外。自小到大,喜欢读书。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爱好而已。即使在工作中,读书也是随心所欲,多是文学类书籍,与工作风马牛不相及,读过后也没觉得有助推工作的作用。至于那些业务类书籍,必读类文章,向来只是应付,从来没有认真过,也算不得学习。而冷眼旁观一些同事,好像也没有真正觉得学习的重要,但该升的也升了,该得的也得了。恰恰有些不上高中,不上大学,从而得以早早投身革命的人,倒是起步早,醒得快,顺手弄个研究生,早远远地跑到我辈的前头,使我辈不能望其项背矣!
但在看书的时候,就突然受了醍醐灌顶的一击。原来古人与我们不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人学习的目的,首先不是为了工作;但学而优则仕,工作会更好。发奋苦读,十年寒窗,目的竟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猥琐,而是一种近于大道的高雅。
古人说,学习首先是修养自己的德行,永葆清静光明;其次是推己及人,发挥作用,引导所有人都去做“五好”公民;再次是在此基础上,让人民、让社会、让自然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学习的目的,就是这三个,还有什么?没有了。如果古人真是抱定着这样的目的,孜孜地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而认真地阅读这句话,认真地阅读古人留下的一些著作,我更加感受到了古人的伟大。
朱熹说:“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古人学习是有次序的,先《大学》,后《论语》《孟子》。学《大学》的目的,是“入德”,先做修身养性的工作。德行,譬如地基,夯筑不实,其余皆是空谈。所以古人所谓的学习,不是大言欺世,而是实实在在地从自己做起。很亲切,近观诸身,不种他人的田地;很容易,从我做起,就是保养的功夫。
这第一步做好了,其余的工作也好做。德行好,以德化人。或著书立说,或登坛布道,或游说诸侯,或劝解邻里,或扶老携幼,或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