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论·学习创新论
48452100000002

第2章 学习伴你一生(2)

带动一人也好,带动一片也好,至不济只要保住自己一介本真也好。这就做足了读书的功夫了。试想人人都养出了“明德”,而且永远保持着“明德”,那还有什么感化的功夫可做!那自然人人都是尧舜了。而这些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人间岂不是仙境,注目岂不是天堂!

明了了目的,奔着目的去做,自然就学到了立身的功夫,领略了谋生的本领。已经圆满了德行,如何做到新民,这就是功夫。民已新,如何达到更高一层境界,这就是本领。譬如一个人通过学习,有了高尚的道德,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这就是一个善学的人,目的明确的人。心中不正,其目也;道德不高,学业必定不纯。从大处着眼,在小处做功,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所抱的学习目的——如果有的话,恰正是一种猥琐。

对我们来说,学习首先是做一个德行圆满的人。这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扳正航向,风帆更疾。如果只在细枝末节上做功夫,那就应了一句俗话:小炉匠开不出大铁,是要误事的。

第三节学习着并快乐成长着

很多的学生整天为学习而发愁,总认为学习是一件无比枯燥的事情,总觉得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学习。整天在学习中煎熬,度日如年。当你被学习折磨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一下,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的呢?而向自己身边优秀的人取取经,他们为什么能从中找到乐趣呢?也许你会豁然开朗,发现问题就出在态度和心境上。当你以一颗快乐的心去学习的时候,学习也就不再是一种折磨了。

空虚无聊的日子,比“枯燥”的学习更可怕

“丁零零……”闹钟仿佛炸弹一样在安静的清晨第一时间把你叫醒,于是起身、穿衣,像打仗一样刷牙洗脸,然后迅速吃完早饭,在预备铃声响起之前踏进教室……每一秒钟的时间都被填满,这样快节奏的生活让你觉得疲惫,但你知道吗?虽然紧张忙碌,但每一个日子都是充实饱满的,你的精神生活也格外丰富。因为你的每一分钟都在忙碌,都有方向。

往往处于忙碌中的人们偷空就开始幻想:要是有几天能空闲些就好了,如果有一整个暑假都属于我,那是多美的一件事情啊!

但真正等到了那一天,你会发现事情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当你拥有大段时间的时候,你却不知该如何去打发了,这时,空虚就像青藤一样弯弯曲曲,在你的心里蓬勃生长。

我们发现,将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的人,他们都很有劲头。相反,那些总是抱怨辛苦,希望花大量时间来做调整的人,他们常常陷进空虚的泥沼进退两难。

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能有一技之长,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是,在平时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无暇顾及。而当一个悠长的假期到来的时候,该怎样让自己过得充实呢?写下你的愿望,然后努力实现。你可以把假期大段的时间分为两段,一部分时间用来提高学习和阅读,比如可以请教家长或者老师给自己推荐一些经典的著作拿来看,因为往往这时更能静下心来看书,看完后还可以写几篇学习笔记。还有一部分时间可以用来参加社会实践,比如参加摄影、书法、跆拳道等有益的活动。这些都可以给你带来快乐。

空虚是一个比任何痛苦和挫折都要可怕的怪物。它破坏我们的习惯和使我们的意志消沉,让我们在海上肆意漂流,等到燃料耗尽,我们就再也找不到彼岸。

看着我们的课程表、学习计划、健身计划……现在你怎么想?是不是希望能把它们制订得更详尽些呢?那就别等了,否则空虚的青藤又要开始疯长啦!想想看,通常有哪些事会让我们感觉到快乐呢?是踢一个下午的足球吗?还是参加一次演出、看一场精彩的电影?呵呵,当然了,这些都是愉快的消遣,能让我们彻底地放松。可学习却是那样循规蹈矩,上课铃声、下课铃声一点也不能通融;作业、考试样样都得认真。怎一个“累”字了得!真的是这样吗?

让我们设想一下,现在就甩开书包的束缚,去拥抱书本之外的快乐。如果一个苹果从树下掉下来,不是飞到天上去,而是砸到了你的头上,请不要问为什么;南方发生地震前几个小时,几千千米之外的地方就已经预测出了震级,请不要问为什么;飞机失事后,坠落在大海里的“黑匣子”帮我们揭开谜团,请不要问为什么;看到四季轮回、昼夜交替,请不要问为什么……这样你会快乐吗?或许学习是占去了自由嬉戏的快乐,可它也给予了我们求知欲和成就感得以满足的快乐。求知也是一种快乐。假如有这么多的“为什么”都得不到解答,天长日久,就好比你自己用黑布一点点地蒙住眼睛,你能得到的快乐也将越来越少。

怎么办呢?答案就在你读过和将要去读的书里,在一堂堂物理、自然课上。

人类的视力水平在动物界并不出众,却早已看到了外星球的美丽。我们学到的知识,就是最好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故事中的柯南能够将一个个悬疑的案情理出头绪,正是他所学的知识帮了他的大忙。当然,我们可以在完成学校的学习之后,抽出时间再去柯南的世界里看看,跟着他一起探索,这样你是不是会得到更多的快乐呢?

学习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负累,相反,它使你成为一个心明眼亮的人,使你越来越有智慧,从而智慧也带给你快乐。

让我们也带着发现的眼睛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吧,学习原本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学习与自我成长的关系

每个人出生之时,除了性别之分,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学习、成长、社会环境及其某些重大生活事件所决定的。说到学习和成长,它们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个人从出生到离开这个世界,都是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的。不同的是,在每个阶段学习的形式不同,对应的自我成长的程度也不一样而已。

出生之时,一眼望见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么陌生,那么美妙,那么奇特,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见到一个东西总喜欢去弄一下,去触摸一下,就在触摸的这个细小过程中,人就自然地成长了,知道了这个东西摸上去有什么感觉,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以便于在下一次见到能更清楚地了解、认识、应对。如果这个事物没什么坏处,摸着感觉舒服,纵然是个婴儿,他也知道再次去接触并不会对自己产生害处,所以不会存在胆怯感;相反,如果这个事物对自己有害处,比如说是一团火,当用手去触摸之后,自己会产生灼烧而微痛的感觉,下一次再见到火这种东西的时候,婴儿便会自然产生一种警觉感,知道这个碰了之后,会有痛的感觉,这就是简单的学习。当然,学习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一次就能明白,而是反反复复,不断循环的过程,自我也就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成长了。

当我们还没上学的时候,连1+1=2都不知道,更别说其他的乘法、除法、函数之类的了,为什么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呢?这就是上学,学习的结果,上了幼儿园,知道了1+1=2,知道了用手指算简单的加减法,知道了什么是本子,什么是笔,谁是老师,谁是学生……了解了简单的对与错;上了初中,就知道了人类是由猿猴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不是所谓的女娲造人,什么上帝施展的法术而造就了人之类的说法,知道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整数、分数、小数,还有负数、无理数、对数……当第一次接触负数时,那个感觉是什么呢?一种好奇,跟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感觉是一样的,陌生、好奇,想搞清楚它是什么,后来,就知道得更多更多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东西不断地增多,自我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成长起来,慢慢的变得强大,更富有知识,更了解自己,更懂得这个世界。

为什么我们现在有自己不一样的意见,不一样的梦想呢?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我们成长了,可以毫不犹豫地为自己的成长感到些许自豪。为什么说是些许自豪呢?毕竟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自己成长了,但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学习,自我的成长也要不停地进行。成长了,要把自我变得更完美,还得不断学习,学习和成长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只是一方促进另一方的变化,它是一种协调关系。

在现在的中国,认为人到了十八岁就成人了,什么是成人了呢?也就是一个人进入了另一个成长的阶段,思维更加缜密,认知更加高尚,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任,能够自己承担一些事情,独立、自主、勇敢、坚强……我们会与社会接触,与世界打交道。社会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是一个很大的知识宝库,在这里面,任由你去展示自我的才华,当然,伴随而来的迷茫、烦恼、困惑等一系列的需要自己去承担的事就接踵而至,因为成长了,所以就没有推辞的理由和借口,而这么多困难摆在面前,该如何去处理呢?这又不得不去学习,翻阅资料,查查有没有前例,走过那条路的人是怎么处理的,怎么来面对的,用学到的方法来启发自我,再去开创自己独有的方式、方法。就这样,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学习!

学习与自我成长相辅相成,二者是一个联系的统一体,彼此促成彼此的发展、变化。只要学习是认真的,经过大脑思考过,就会让自己成长起来;同样,因为成长了,就得不断去学习,才不至于使自己落伍,停止成长。二者是牵绊着前行的,彼此是彼此的羁绊!

大学的学习,不仅是要求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物质世界而且还要能够使人理解,把握自身和超越自己。它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智慧、精神、人格等方面涵养和促进获得主动求知和自我能力的发展。“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成长离不开对知识的不断学习。

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的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我们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很少部分。于是我们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学习是需要有付出的,是要用心的,是要克服懒惰思想的。但首要的是需要有付出的学习,学习不能当做是负担,要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以知行统一,可以以人为镜,学而时习,温故而知新。

韦尔奇说:“学习的能力以及把学问迅速转化为行动,就是最终的竞争优势。”

让我们成为勤于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总结的学习型人才,让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进步吧。

第四节兴趣是你最好的老师

中国知名的教育软件公司科利华公司的副总裁陈健翔博士曾提出过:“享受学习”这一理念——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是“苦”还是“乐”,其实关键在于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果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探寻真理的原动力,它可以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取知识,展开创造性的工作。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如果对学习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那么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只有不断地发现兴趣、培养兴趣、创造兴趣,才会越学越有趣,越学越优秀。

哈佛教授、著名的哲学家诺齐克中学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痴迷于哲学的学习,他将主流的哲学分析方法运用于探讨自由社会的重大理论和问题,极其成功地实现了学术探讨与政治关怀的有机结合,最终成为了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兴趣能够使我们加深记忆,好记忆又会提高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厌烦某个学科,必定会降低记忆力,以致学习受挫,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善于学习的人,一定也是善于培养兴趣的人。

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往往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据哈佛心理学专家调查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一门功课不感兴趣,那他这门课的成绩一般都不会很好。不仅如此,缺乏学习兴趣的同学,往往也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只有那些拥有强烈学习兴趣的人,才会产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不断地探索,最终走向成功。

兴趣能够让人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饥似渴、勤勤恳恳地去学习,全身心地投入,聚精会神地钻研,时时刻刻去思考。如此,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取得成功,即使遇到困难、挫折,也能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如果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那么自己也必将成为一个庸人。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需要10年才能读完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有人问他:“你如此刻苦学习,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待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