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订创造训练方案
制订对偶方案。两种独立的问题解决过程,一种是创新过程,一种是学习过程。创新过程产生于变熟悉为新奇的过程之中,即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熟悉的问题。例如,通过观察鱼的心脏,并且把它和水泵联系起来,从而发现血液循环现象。与此相反,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将生疏的现象变为熟悉的形象,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对新概念的理解,在已有知识与新信息之间建立起一种个人的联系。例如,当心脏的功能就像一只水泵时,就去观察青蛙的心脏(陌生的),并且想起游泳池的脏水被抽出来,通过过滤装置后,又流回游泳池中,从而认知了心脏与水泵之间的联系。把这个方法运用到解决问题中去,从而帮助将熟悉的事物变为陌生的,或将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的。
创造性解决问题。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式,是一种结构性的、综合性的方法,它鼓励个体在问题解决中运用想象力。该模式综合了许多激发创造力的技术,如大脑风暴法、对偶法、酝酿、想象、延迟判断、强制性关系和针对性练习。其步骤如下:
发现目标。提出问题、想法或要处理的情况。列出你头脑里的任何想法、疑问或问题、目标或灵感,然后从中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想法。发现事实。探索已知情况。列出你对问题的所有认识,会发生什么?
不会发生什么?与谁有关?问题为什么出现?何时出现?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情况。列出你所想到的有关问题,审核目标并变换措辞,以重新定义问题。
形成想法。总结多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延迟判断和评价;思路流畅,列出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可以听音乐,试着与其他事物或情境产生联系。
发现解决办法。选择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列出决定最佳解决办法的评价标准,你要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对其中的人或事产生共鸣,从而使更多的联系和想法明朗化。
接受发现。制定计划,以执行这种解决办法,并获得人们的认可。运用所列出的标准决定最佳选择。开展集体性的自由讨论,以接受并实施这种解决办法。引出实施计划的特殊步骤,想象细节,将计划付诸行动,确定随之而来的后果,相应调整计划。
组织创造过程
强化创造动机。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创造发明活动的重要内在动力之一。在探索性等自觉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强化创造动机,才能使个体不断地思考和奋进。那么怎样才能强化创造动机呢?
首先,要培养自己良好的问题意识。问题的意识就是对某些问题紧抓不放,非想出个办法不可。因此,它是一种强烈而明显的解决问题的意念,是相对持续和稳定的心境,其基本特征是多用脑、勤思考,不断促使创造动机持续和强化,最后实现突破,完成创新。
其次,培养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就是要善于从多种角度去认识事物。如果一个人思想陈旧,思路单一,观点呆板,而思考问题时又常常带有成见,条条框框甚多,是不可能有所创造发明的。
最后,科学用脑,勤于思考。众所周知,刀不磨要生锈,脑子不用也会变得迟钝起来。科学用脑,勤于思考和强化创造动机是相辅相成的。动机在不断的自觉活动中会得到增强。肯动脑筋的人,善于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大脑经常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一个新颖的观念,总是在知识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得以强化和升华后产生的。当以往的知识、经验以前所未有的新的组织方式出现时,创新的思路就形成了。因此,创造发明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物化过程。在创造性思维中,首先要倡导发散性思维,学会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广泛设想,然后再做集中思考、重点突破,产生新主意、好办法。保持较强的问题意识,勤于思考,有利于增强和保持创造动机。
讨论创造问题。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以“我除了不知道之外,什么都知道”为座右铭,非常注意和别人探讨问题,切磋学术,而且把这种通过讨论而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真理的“助产术”。确实,讨论可以激励思考,有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当讨论问题时,必须集中精力,讲清自己的基本思路和观点,而不能含含糊糊,似是而非。即使发生争论,也不必惊慌失措。因为在能力“碰撞和竞争”的过程中,双方为了赢得胜利,都要积极、活跃地思考,想方设法论证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这恰恰能调动双方的智慧和思考积极性,使智力从“常态”跃迁到“激发态”,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讨论中,双方提出于己有益的观点,合理的建议可给人以启发,起到思维的互补功能。
讨论更是一种有趣的信息刺激,如果讨论的对方恰是一个外行,对他来讲,你的话许多是新鲜、难懂的。因此,他就会提出一连串的疑问,这些问题很可能会使你产生新的联想,出现新思维飞跃。
挖掘创造潜能
收贮创造素材。收集、整理报表和信息资料,是从事创造发明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功。那么如何进行积累呢?要明确主攻方向,关心主攻领域以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以此为核心再逐渐地扩大知识范围。平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把一切可用的材料——信息、情报、经验、灵感等仔细地记录下来,然后经常翻阅思考,不断进行归纳整理。唯有将所收集的信息资料与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所感兴趣的领域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够变成创造发明的因素。因此,收贮素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不意味着像海绵那样吸收所碰到的一切东西,而是应该有所选择。
挖掘创造潜力。创造就是要达到高于原有认识的新水平。想有创新,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合理地挖掘创造潜力。唯物主义哲学反对“天才论”,但并不否认人的生理素质等天赋条件对后天成才的作用。同时,更重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成才的决定性作用。据爱因斯坦的叔父回忆,爱因斯坦小时候很“愚蠢”,“举止迟钝又怕羞”,连说话也支支吾吾,父母都担忧他的智力不如常人,学校教师也对他表示失望。可是谁会想到,这个“笨”孩子,后来竟成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成功,就在于他后天的勤奋、刻苦、好学,善于不断地培养和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
对于任何人来讲,即使一开始就有一个好主意、好方案,也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深化。要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钻研下去,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和“怎么办”,像剥春笋那样,一层一层地深入内部。这个问题的解决,可能途径是什么?能否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现有的方案是否已经完善?是否有多余部分或欠缺因素需要修正和补充?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连续、反复的思考,往往是对成功的最为有效的接近——“胜利往往出现在最后的坚持之中”。创造发明,大都是在思考和探索的后期,甚至在最后一步才分胜负。挖掘创造潜力,不仅要注意发挥自身的能力和智力,对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而且还要重视对所收集的创造素材的价值进行论证分析。对一些素材不妨从正面、反面、侧面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重新给出新的排列、组合,从而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收获创造成果。要收获创造成果,首先要把握机遇和灵感,从准备材料、思考酝酿到产生灵感,进而进入顿悟是创造过程的一个大的飞跃。人能预测创造的结果,但是,对此也不能做绝对的理解。有时在没有准备的条件下,能出乎意料地获得新发现,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正是这个道理。但机遇和灵感并非人人都能把握住的,捕捉机遇和灵感,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许多线索和素材乍一看微不足道,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性,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二,要培养高度的敏感性,于平凡中窥见不平凡。其三,培养判断力。洞察入微的人,能发现一些新现象。但是,倘若不把它们和自己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就难以获得创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