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论·学习创新论
48452100000019

第19章 学习带你走进大学(4)

学习计划的实现

付诸行动

再好再完善的计划,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也只是纸上谈兵。而这往往是大学生最难克服和解决的问题。人都有“去苦趋乐”的想法。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寒窗苦读,需要一种吃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在实现自己的计划时,大学生要有“自律性”,不能随意地更改或否定计划。冬天的早上天寒地冻,起床锻炼实在太“残酷”,“唉,算了吧,周围同学似乎也没有多少人起来”。于是自我安慰着躺在床上又睡过去。诸如此类在自我安慰中不去实现计划的现象在大学生中还颇流行。原定的计划在周围同学的影响下消失得无影无踪的事也不少见,比如,有的同学原来计划晚上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受不了”周围同学的邀请以及好电影的诱惑而把作业先放在一边去看电影。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改或不实现自己的计划,不但使制订计划的努力付诸东流,而且也影响到进一步制订计划的积极性。

注重方法

同样的计划,由不同的学生来实施,往往会有不同的效果。这里除了少数同学自身的智力因素外,更多的是由“方法”所造成的。要使自己的学习计划更有效率,学习更有收获,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一方面,要专心致志,要用心。有的同学看上去在学习,但其实心不在焉,学习了十几年的大学生,对用功与不用功所产生的效果差异应当很清楚。另一方面,选择好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大学里供学生自修的地方,大致有学校公共教室、专业教室、图书馆和宿舍。一般而言,自修的效果,以到图书馆、学校教室为最佳,而在宿舍里相对要差,一会儿与同学聊天,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肚子饿了要吃东西,思想难以集中,效果就不理想。

重视课堂请教师长

要不要进教室上课?怎样上好课?对学生而言,这样的问题似乎显得“多余”。但是,发生在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轻视课堂教学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在这里对刚刚步入大学的大学新生们道一声:认真上好大学里的每一节课,是获得大学学习成功的最基本环节。

对课堂教学的三种认识误区对课堂教学的认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误区,需要你们引起注意。老师不好,上课没意思持这种观点的人把自己不去上课的责任全推给上课的老师。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老师上课不精彩、不认真,与学生理想中好老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的情况。然而,大多数老师是爱岗敬业的。把课本的内容与自己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去寻找最新的有关资料。若能认真地听老师上课,应该有“听君一堂课,胜过半天功”的效果。长期以来的实践也证明,老师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在现有的大学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所占的份额仍是最大的。与其在上课时打瞌睡或做其他事,让时间白白浪费,还不如认真地听上两节课。你会在课后发现,这毕竟有相当的收获。有些同学认为上课没效果就旷课,把旷课合理化,那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再节约时间,一门大学课程最多不过一周4个学时。4个小时不到的时间,什么地方不能挤出来呢?

把课程分为“主要”课程和“次要”课程

这种观点与中学时把非高考科目列为“豆芽课”颇为相似。在平时的学习中,一些同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那些自认为对专业学习没有多大关系或者与未来就业关系不紧密的课程归为次要课程,认为认不认真听,都“关系不大”,只要到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行了,而且考试的目标也“务实”地定在“通过则行”上。于是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认真听课的人特别多。不但在课堂上如此,就是在平时的学习计划中,也鲜有这些课程的身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内容,比如,对工科学生而言的基础理论课程、人文类课程,对文科同学而言的一些科技类课程。学校之所以在教学计划中列入这些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更加全面的素质。另外,还要认识到整个大学期间要学的课程有好几十门,根据目前各高校的有关规定来看,其中每一门课都可能影响到你能否毕业与是否能获得学位。而且在招聘实践中,用人单位也更注意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的大学生可不能轻视这些课程啊!

重“工具课程”,轻专业学习

近年来,大学生看重的“工具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学好计算机、英语,走遍天下都不怕”,把较多时间花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上,相对的就冷淡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的学生还在某些专业课课堂上,看起有关计算机和外语的书来。只要想想日常生活中工具的作用,我们就会明白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课程的学习了。

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

首先,为什么要记课堂笔记?在大学生中,有一种现象比较特殊,那就是在考试期间,学校的复印点生意兴隆,原因是一大批同学平时上课不记或不认真记笔记,临到考试时,慌忙从班级中记笔记记得较好、较完整的同学那里借来笔记去复印。由于记笔记时你必须用眼(看老师的板书)、用耳(听老师讲解)、用手(在本上做好记录),同时还必须用心(紧跟老师的思路,认真分析老师的讲解),因此,记好笔记的过程,也就是上好课的过程,这样的收获比单纯为迎接考试去复印的收获要大很多。其次,怎样才能记好笔记?大学生记笔记,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一是做好记笔记的准备。准备好一个比较容易保存、容易整理的笔记本,如活页本、硬抄本等;在笔记本上事先按一定比例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分割每一页,左半部分(70%~80%)用来记录,右半部分用于课后整理、复习时补充相关内容,如自己的观点、参考书上的材料,等等;准备好用来记录的钢笔或圆珠笔,不要在到教室后才发现自己没有带笔或者记录到一半时发现笔不听使唤。

二是记录时,可以采用自己熟悉的缩写词以加快记录速度;如果老师讲的是书本内容或者某一参考资料上的东西,可以直接注明内容在书上的页码;记录一段内容结束,可以隔一行另写,以使笔记层次分明。

三是若没听清老师的讲话内容,可以暂时留下一段空白,在课后借同学的笔记进行参考或者请老师复述一遍,不要在课堂上就慌忙借同学笔记、问同学,这样既可能打断同学的思路,又会影响课堂秩序,另外,还会影响听清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学会向老师请教

善于提出问题,勇于向老师请教。凡是涉及学习的问题,既可以是学习方法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学习技巧上的问题。大到两门课的学习、课题研究,小到每一章节的掌握、某题的解题思路等,我们都可以向老师请教。不要为自己的问题是否太幼稚而担忧——只要这一问题是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就可以提出来。感觉自己没有问题,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但千方百计想古怪的问题,也不值得提倡。大家都知道,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进步的。问题的提出,往往反映出一种思路,是学识的综合体现,而解决问题,只不过是一种方法;很多时候,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尤其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当然,问题要找准,要有新意,要提得有水平。有问题时,千万不能把问题堆积起来或者绕开走。尤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要向老师多加请教:如学好本门课要看哪些参考书目,学好本门课的关键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什么,该如何选择进行课题研究的题目,并该如何着手开展研究工作等。对老师的观点不能照单全收,要批判地继承,尤其是一些新兴学科、人文学科更应如此。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某些观点、看法,实属“抛砖引玉”,我们可以保留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同时还可求教于老师。当好学生,不仅仅要好好学,而且要善于进行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在大学课堂上,时常发生这样的现象,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回答,或者老师请同学上讲台发表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但却很少有同学主动举手或主动上讲台。这往往是学生的思想在作怪,别人都没有主动争取,你那么主动干啥,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还是谦虚一点好;再说要是回答得不对或不得要领,该多不好意思。需要向大学生指出的是,应该努力争取每一次到身边的机会,培养自己,锻炼自己。

在向老师提出问题接受指教时,要尊重老师给予的指点,认真按照老师的指点去做。有这样一件事,有位同学写了一篇关于院系活动的报道准备向学校校报投稿,为表示自己的谦虚,他请编辑老师给自己提意见。看完文章,编辑告诉他文章写法不对,文字还需要精练,叫他回去再写一篇。这位同学答应了,但回去之后却怕烦,几天后又把原文投进了校刊的信箱。这一举动完全违背了先前向老师请教的本意。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的老师可能直接给出解题的思路和答案,而有的老师可能建议学生回去多想想多看看,不管指教方式如何,都应该尝试去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请教的目的。

需要补充的是,目前有些高校纷纷推出多媒体教材,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利用网络资源。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研究型学习,在扩大视野的同时,加深对本学科、本课程的了解。

第四节大学学习的要旨

从中学到大学,是青年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学阶段又是人生征途上的一段重要里程,搞好大学学习,对于成才和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才能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特点,顺利完成大学学习任务,实现大学学习目标呢?

实现三个转变,尽快完成由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过渡前已述及,大学学习是建立在中学学习基础上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有机的联系。但大学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过程与中学比较,又有许多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活动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与中学有很大差别。因此,刚刚踏入大学的新同学,普遍存在着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这是正常的现象,关键是这种不适应状态不能持续太长时间,必须尽快地加以克服,否则便会造成种种障碍,不仅直接影响大学学习,而且对以后的人生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进入大学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充分了解大学的学习目标和认识大学学习的特点,主动进行自我调节,尽量缩短不适应期,尽快完成由中学学习到大学学习的过渡,为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和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需要做到三个转变。

转变理想目标

进入大学之后,要迅速地由过去的升学目标向新的成才目标转变。可以说,在目前的小学、中学阶段,奋斗的直接目标就是为了升学,一步一步往上升,直到上大学。进入大学后,除了少数学生还准备继续攻读研究生外,对大多数人来说,升学的理想目标已经实现,原有的动机也随之消失或减弱,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奋斗的精神可能弱化,若不及时加以调整,确立新的理想目标,则会出现所谓“理想真空”,无所事事,混日子,浪费宝贵时光,导致成绩迅速下降,甚至会萌生一些错误的思想,出现恶性循环。因此,要充分认识到进入大学并不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个新起点,应当在更高的境界上有新的追求,这就是要把自己培养成走向社会的独立工作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为达到这一目标努力塑造自己,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