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那些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强,有奉献精神,有恒心,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冒险性和挑战性倾向的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的创造力。综合起来,创造个性的品质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兴趣广泛,目标专一。广博是精深的基础,创造者大都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绝不朝三暮四,而是将精力聚集于选定的目标,将志向和实干结合起来。二是想象丰富,洞察深刻。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想象越多、越奇特,可创造的空间越大、越广,而创造性想象离不开对象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它如一双锐利的鹰眼,将想象导航到创造的目的地。三是敢于独创,善于变通。创造者干事情既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也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勇于独创,标新立异。而且,他们善于变通,乐于反思,思想流畅,方法独特。四是坚持独立、乐于奉献。创造者为人自立、自尊、自主、自强,不为一时困境所动摇,也不为虚幻的名利所困惑。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但并不孤高自傲,乐于同强者竞争,也善于同旁人沟通,在交往和奉献中迸发出创造力。五是意志坚强,情感丰富。创造者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对于选定的目标,他们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衣带渐宽终不悔”。但他们绝不是不懂生活的工作狂,其情感细腻而丰富,情操高尚而执著,将对工作和生活的创造并行不悖、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大学生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
应当看到,上述的品质特征只是对创造型人才品质特征的一般概括。事实上,人无完人,一般也只有通过个别才能反映。现实中的每个创造者都有他的性格、兴趣、爱好、品质和能力的独特性,不会是平衡发展,尽善尽美,而常常是强弱互补,单项突出,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独特性中,展现创造个性的光辉。对于大学生而言,其个性特征客观上存在着量和质的差别,因此,所谓创造个性的培养,主要指针对自身个性特点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它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深刻体验自我,准确评价自我个性。作为准社会成员的大学生,首先要做到自知,而后才能自尊、自信、自强。这要求对自我进行体验。一般说来,了解自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性格是个性的核心。了解自己性格中的长处和短处,有利于准确、客观地把握发展创造个性的起点,做出符合实际的自我选择。这要求我们努力认识并分清自己性格中的主要特征、中心特征和次要特征和气质调查,对自己的性格特点、人格因素和气质特征做初步的综合把握。再次,倾听他人的评价,将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比较,从而全面公正地看待自己。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将自我个性中的消极面和积极面分类列出,并注明哪些需要继续保持或强化,哪些需要改善和更新。
二是认真调整自我,积极塑造创造个性。首先,调整心理状态,克服性格弱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性格上的缺点仿佛是其优点的延续。在优点和缺点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对此要辩证地分析和理解。当然,任何性格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使其转化绝非一日之功。建议:自我控制,即面对自我,既不讳疾,也不饰非,使不良性格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这是转化的开端;自我激励,即经常以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为楷模,进行成功性想象,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自我督促,即指针对暴露出的性格弱点进行经常性的自我暗示、自我检查和自我调节。
其次,培养高尚情操,注重个性完善。大学生应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树立远大理想和科学的人生观,将自我选择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培养高尚的情操,应保持对社会活动强烈的参与意识,以显示自我存在的价值。坚定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合作和奉献中品尝自我价值。完善的个性指的是健康向上的个性模式。注重个性完善,要对生活中一切事物多欣赏,少抱怨,有不如意处,设法改善,闭门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对设定的生活目标,全力以赴求其完善,但却不能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成功。对是非争辩,要努力认清真理正义所在,即使处于孤立,也应挺身而出,坚持到底。对多种选择的目标,要学会放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再次,保持心境开朗,激发创造欲望。大学生必须有意识地掌握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技巧,因为情绪是创造欲望的调节器。为此,要放宽感情的出口,培养广阔的心襟。与人坦诚相处,让别人看见你的长处与缺点,也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尝试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待一切问题,根据长远的利害关系来做决定。别使生活僵化,在思想和行动上为自己保留一点个性的空间。偶尔放松一下身心,将有助于潜能的发挥。
最后,加强意志锻炼,形成良好习惯。坚强的意志是创造成功的保证,也是改变不良性格,形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的保障。因而,要勇于面对和承认环境的影响,但不做环境的俘虏。培养领悟痛苦、热情、恐惧和失败的能力,养成屡挫屡奋的习惯。培养对挫折的耐受力,在挫折面前既不盲目冲动,也不消极低沉,坚信成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总之,创造个性品质的培养及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大学生们一旦努力去实践,那么也就踏上了创造力的开发之途。作为内在动力的创造个性形成的过程是伴随着创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培养个性和发展能力互为条件,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第三节创造性思维的释放
怎样进行创造性思维呢?或者说,怎样进行思考呢?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思维方式或思考方法。
步步追踪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根据这些不引人注意的线索步步深入地追究下去,从已知到未知,从现实到可能地加以思考,最后就容易产生出创造性成果。
步步追踪的方法要求不满足于已有的发现与发明,要求善于抓住一些常被人忽视的地方,通过仔细观察与思索,在现有发现发明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连续向前探索,一步一步地搞清,紧追不舍,直至创造成功。例如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张锐在同伴郭新发明的“高压控气两点式传感器”的基础上,步步追踪,进而发明了“高压控气连续式传感器”,完善了这项发明,获湖北省首届“亿利达”青少年发明竞赛二等奖。
由此及彼
这种“由此及彼”的思考方式与联想有关,又可称为移植思考,即将某一事物中所发现的新原则或新方法,通过类比思考应用到对其他事物的研究中去,而且在创造中应用较广。
由于直观的材料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前面的和后面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一个侧面反映着另一个侧面,两者之间的关系又往往暗示着新的途径和新的思想,这就为由此及彼的思考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现代“仿生学”就反映了“由此及彼”的思维方式,已在创造发明中显示了重大作用。例如在早先研究潜艇速度时发现潜艇速度总不能提高,由此人们想到了游得极快的海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海豚有那么高的游泳速度呢?经研究发现其关键之一在于皮肤的特殊结构,于是人们发明创造了类似海豚皮的潜艇蒙皮,便很快地提高了潜艇的速度。又如福建省福州市台江路第二中心小学肖晖发明的“电热改写器”就是从烧红火柴杆产生的热联想到电流也能产生热,而引发了创造性的构想。
原型辐射
原型辐射指的是以一个事物(原型)为中心,联系它的各种关系或变化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发散性思考,打破并丰富关于该事物的个性规定,获得认识的飞跃。例如围绕“回形针的用途”这个问题,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它在通常情况下有什么用途?变形后有什么用途?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健康分别有什么用途?对男人有什么用途?对女人又有什么特殊用途?对老人、成年人、小孩又分别有什么用途等。这种思考方法使人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通常我们不会去这样想问题)。其实发明中的变一用为多用,如两用沙发、三用落地扇、多用剪刀等都是这类思考的产物。如山西省长治市的张军以普通教学用三角板现有的用途为基础,发散思考,力图扩展它的用途,终于经过三次变化改革扩展了它的用途,发明了多用三角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获全国科技发明奖(叶季龙老师指导)。
引向荒谬
所谓“引向荒谬”就是对已有的结论进行还原思考后,充分暴露其中的谬误。这种思考方法对于“小人物”冲破旧的世俗偏见、建立新的学说较为适用。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伽利略在思考落体运动时,首先假设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正确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快,然后他想,若把一个较重的物体A和一个较轻的物体B捆在一起,那么它们下落的速度应该比A快,因为捆在一起更重了,但又应该比A慢、比B快。因为一个快的与一个慢的合在一起,速度应介于其间的值,这就产生了矛盾的或是荒谬的结论。巴斯德也曾用这种思考方法否定了长期影响人们思想的生命自然发生说。
反面求索
“反面求索”是从事物的相反方向提出问题展开思考的,也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思考法。相反是可以相成的,很多事实表明,达到某一个目的地往往有两条方向截然不同的道路。例如人们在进行数学运算时,都习惯从低位数算起,我国快速度计算法的发明者史丰收则从反面考虑,先从高位数算起,不列算式,也不用任何计算工具,一次报出答案,把烦琐的中间运算过程一概省去,极大地提高了计算速度。创造往往需要人们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考,反面求索常常是成功的捷径之一。又例如克服皮球内部的气的外泄现象,必须用气筒通过气针给它补足,但是对于硬的网球却不能用这种方法充气,长时期这个问题使许多人大伤脑筋,很难找到一种能够保持球内空气或者不用气针也能给它重新充气的方法。有人从反面来思考:球内空气之所以外泻是由于球内压强比外界大的缘故,既然如此,假若把球置于比球内压强更大的环境中,那么空气不是也应该泄入球内而达到充气的效果吗?于是真的成功发明了网球等压容器,在不用气针的条件下给网球充气。又如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朱隽同学从反面来考虑变以往太阳跟踪器被动跟踪为主动跟踪所具有的优点,终于成功发明性能优良的太阳跟踪器。
极端激发
极端激发思考就是设法将事物推向极端,然后观察研究它有无特殊现象,从而进行分析思考。这种方法常常把不明显的现象明显化、模糊的概念清晰化,在思考上真正起到一个“放大镜”的作用,使人极易洞察到事物的本质所在。例如,《人民日报》曾以“如果所有的母亲都生男孩”这样极端化的标题批评重男轻女的错误倾向,立即加深了人们对问题的了解。创造性思维训练中有一种假想推测的思维训练,就与这种思考方法有关。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在它的名著《怎样解题》中说道:“极端情况特别富于后发性。”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哈里特·朱克曼女士非常善于运用“极端激发”进行采访和写作,她“相当趋于极端的措辞提问或发议论”,作为获取对方详细回答的技巧。她在专著《科学界的精英》中常用“极端的但是有意义的例子”说明问题。诸如,人人都知道的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这样第一流的科学家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在把诺贝尔奖授给爱因斯坦的决定上,这项奖金是授给他在光电效应上的研究工作,而并非赫赫有名的相对论等,以此极端的例子来说明颁发诺贝尔奖的不尽合理之处,当然很能说服人。
广开思路
广开思路就是要求人们越出所谓的“功能固定论”束缚。在此仅举一例说明“功能固定论”的危害。第一个测出电磁波的是德国人赫兹,但他并没有看到电磁波的实用价值,甚至当他的朋友——工程师胡布尔提议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时,赫兹却回答说:“如果要用电磁波通信,大概得有像欧洲大陆那样大的巨型反射镜才行。”由此可见赫兹的思路被电磁波的原始定义紧紧地束缚了。这种“功能固定”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他创造能力的发挥,因而没有进一步完成无线电讯号传递的发明。
广开思路的另一个含义,就是不要老是重复过去的思路考虑问题,特别是不要机械地重复过去成功的思路,否则也容易走上歧路。如自流气压保温瓶的发明,一反常人增大气压瓶气压以增大出水量的老思路,在出水口套接一根虹吸管,只需压一次水就能源源不断流出来,按一下装在虹吸管顶部的止流按钮,空气进入虹吸管就中止了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