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大学论·学习创新论
48452100000009

第9章 放飞创新的梦想(5)

善于积累信息,并有适时调用信息的本领

一个好的创新者一定是一个非常重视收集信息的人。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价值的创意必定要以大量的信息做基础,而且还因为了解信息才能了解你的创新领域的进展情况,以避免出现以下情况:费了很大力气才研究出来的东西,但前人或他人早已经搞出了结果。

好的创新者一定会对信息很敏锐,换句话说,他们能及时地从任何一种环境(网上或者现实)中捕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及时地将其记录下来,以供随时调用。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突破性创新,它以一般思维做基础,在解决疑难问题时,表现出一种思维突破。如突破一般性思维的常规惯例;突破已有的陈腐观念和陈旧的理论框架;突破科学上未知王国的层层设防。倘若不具备这种突破性的思维,就算不上是创造性思维。而且这种思维的突破又必须与创新紧密相连,经过思维的创新,能够给出新概念、新判断、新假说、新思想,开辟新领域,提出新方法,开发出新产品等。创新思维就是要突破传统的观念,敢于提出崭新的观念、思想。须知,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新观念、新思想总是由少数人首先提出来的。通过少数人坚持真理,同多数人的传统的陈旧观念展开争辩、斗争,才使真理越辩越明,逐渐为多数人所承认。因此,在学术领域,在科学技术领域,必须提倡独立思考,培养自由思考的氛围。要创新,就要在实践中锻炼敢于“反潮流”的胆量,面对众人的嘲笑、指责和不屑一顾,你应该平心静气地辩解,尽力说服他人,让多数人承认你的新观念中有可取之处,接受你的创新观念。应该相信,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会逐渐克服从众定势,促进创新思维的。

扩散思维又称发散思维,它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这种思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它允许对引起思考的问题标新立异,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这是一种开发性的思维。美国吉尔福特学派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扩散思维。吉尔福特说,扩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背异、求异)”其模式是由一到多。

例如,砖头有什么用途?围绕砖头的用途,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回答:可以用来造房子、砌墙、铺地、造桥……可以用做武器,打狗、打坏人……可以用来压纸张;可以用来锤子敲打钉子:可以用来磨刀;可以用来垫桌腿;……吉尔福特认为一个人如果对某一问题提出的方案越多、越新鲜,就说明他的扩散思维能力越强。有的教师曾经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运用扩散思维方式列举茶杯的用途。

有个学生在5分钟内写出了茶杯的20余种用途:装水、装酒、装醋、装味精、装酱油、装盐、放糖、盛墨水、装沙子、装米、装酱菜、装颜料、装茶叶、装药……这个学生有扩散思维能力,但他的扩散度不大,因为他虽然列举了20余种茶杯的用途,但归纳起来,只是列出了茶杯的一个用途:放东西。其思维并没有真正放开,仅在一个方向上延伸。

另一个学生在5分钟内写出了茶杯的如下用途:

做容器,放各种东西;做武器,砸小偷;做装饰品,美化橱柜;做礼品,赠送他人;做道具,演戏、拍电视用;做花盆,养水仙花。

从中不难看出,这个学生虽然只说了茶杯的6个用途,但是他的思路已经放开,其扩散思维能力较强。

什么是思维定式?

思维学上的思维定式在心理学上称为“心理定式”。心理定式这一现象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在1889年最早提出。所谓思维定式,是一种思维模式,是存在于人脑中的认知框架。当人们反复思考同类问题时,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惯性轨道,以后遇到同类或相似问题,思维活动便会自然而然地沿着已形成的惯性轨道向前滑行。也就是说,先前形成的思维模式会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的思维活动。例如,让人连续10~15次感知两个大小不同的球以后,再让他看两个大小相等的球时,他也会感知为不相等。这种在反复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时所形成的定型化的思维模式,就是思维定式。

在有关科学史的著作上都记载是法国的拉瓦锡第一个发现了氧气。但是,实际上第一个发现氧气的并不是拉瓦锡,而是英国的普利斯特列。在氧化说创立前,化学领域习惯用燃素说解释燃烧现象。这种学说认为物体之所以燃烧,是因为物体内部含有燃素,当物体燃烧时,燃素从物体内逸出,发出光和热。普利斯特列坚信燃素说。1774年,他用聚光镜对氧化汞加热,搜集到一种气体,这种气体能使物体燃烧得更旺。他把老鼠放在这种气体里,发现老鼠过得很舒服。后来,他自己吸了这种气体,好长时间身心一直十分畅快。这实际上是发现了氧气。但是,由于普利斯特列摆脱不了燃素说的框框,因此他把这种气体称为“无燃素气体”。不久普利斯特列去法国见到了拉瓦锡,就把自己的实验告诉拉瓦锡。拉瓦锡是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化学家,他很早就发现了燃素说的矛盾。普利斯特列的实验立即引起了拉瓦锡的注意,他重复了同样的实验,经过研究,发现从氧化汞中放出的是氧气,进而创立了氧化说,推翻了燃素说,在化学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普利斯特列是现代化学之父,他已经触摸氧气,却又被它溜走了。这等于说,他制出了一批砖瓦,而用这些砖瓦建造大厦的却是拉瓦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对传统观念有着思维定式,难于突破旧框框。而拉瓦锡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从而实现了创造。

思维定式对于人们思考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当我们处理日常事务和一般性问题时,不必通过一番摸索,试探的思考步骤,可以按照原有的思维模式去思考,这样可以大大缩短思考的时间,提高思考的效率。许多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专家,常常能够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既准又快地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其原因在于人们头脑中有大量的思考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思维定式。同样,在学习生活中,思维定式有助于我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准确而迅速地理解和解答问题。因此,有人曾说过,人们每天所遇到的90%以上的问题都是靠思维定式解决的。

思维定式不利于创新思维

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时,它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我们形成新观念、新设想,妨碍我们吸收新知识。法国生物学家曾经说过,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这就是说,已知的科学知识既是引导人们探求新知识的指南,也可能成为妨碍人们创新的障碍。因此,为了实现创新,必须突破思维定式,也就是有意识地抛开头脑中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实事求是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和前苏联都已具备了把火箭送上天的物质、技术条件。相比之下,美国在这方面的实力比前苏联更强。但双方都不能使火箭摆脱地心的引力,不能把人造卫星送上运行轨道。为了增加火箭的推动力,传统的办法是增加所串联的火箭的数量。美苏两国专家各自尽力设法一个又一个地增加火箭的数量,但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后来前苏联的一位青年科学家,摆脱了不断增加串联火箭的旧思路,提出新设想:只串联上面的两个火箭,下面的火箭改为用20个发动机并联。经过研究和试验,终于使火箭的推动力达到足以摆脱地心引力的程度。从而在1957年,前苏联抢在美国之前,首先将人造卫星送上蓝天。1952年前后,各类电风扇的颜色都是千篇一律的黑色,大家一直习以为常。当时,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的电风扇大量积压,公司为打开销路,煞费苦心,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位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于是,公司把黑色改为浅蓝色。结果,浅蓝色电风扇引起了一阵狂购热潮。从此,电风扇就由黑色改为多种颜色。

第五节开拓你的创造力

创造力研究提出了四种核心技能(潜在的技巧和趋向),研究人员认为这四种技能可以帮助人们展示创造才华。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进行创造,就表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些核心技能,而每个人都是可以掌握这些技能的。

捕获灵感

新的点子往往都是转瞬即逝的,它们来去匆匆,就像一只兔子飞快地穿过树丛。富于创造力的人们懂得如何保存新的想法,他们总是先保留住这些想法,再加以评估。幸运的是,学会捕获灵感并不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而且强化这种能力往往会收到10倍乃至更多的回报。

迎接挑战

失败会使一种叫做“复苏”的行为过程发挥作用。所谓“复苏”,就是指那些在过去的一些类似情形下行之有效的行为将再次出现。举个例子,如果你在开一扇门的时候遇到困难,你会很快采取那些在其他门上起作用的法子:用力拧、踢门、叫人帮忙。这种过程的好处就是能够让不同的行为习惯彼此竞争,而在竞争的过程中,新的行为常常会出现。换句话说,失败往往诱导了创造。但是,这种过程也有不足,因为行为竞争的过程往往会让人感到困惑和灰心。这种能力还牵扯到多种对付失败的技巧,如消除失败带来的恐惧、寻找失败的原因并加以限制;在失败的时候调节心绪等。

拓展见识

如果你正在创作自己的第一部交响乐,而除了贝多芬的作品以外没有接触过其他曲子,那么你的风格很有可能是相当局限的。因为现有的行为能力越错综复杂,其中的相互沟通就越有趣多变。因此,增进创造力有一种相当简便的方法就是拓宽知识面。换句话说,你应该学一些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不是整天在微软视窗的天地里面打转转。

调适环境

环境中复杂多变的刺激信号也能够导致多样化的行为。举个例子,设想你驾车接近交通信号灯,却发现红灯和绿灯同时亮着。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不寻常的事件。你将如何应对?你的右脚很有可能在油门和刹车之间反复挪移,而此时你很可能会感到疑惑不解和举棋不定,要知道这就是灵感到来时的感觉。通过掌控周围的环境,包括硬环境(教室的装饰)和软环境(和我们一同生活和学习的同学们),能够加速和指引创造的过程。

如何拥有创造力的魔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针对具体的环境、须处理的具体事项,应用一系列开发创造力的方法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历史的奇迹无不建立在创造力的基础之上。

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发明的。最初用于创造广告的新花样上来提出新设想的办法。

人们要求创新,首先要能想到较多较好的创意、方案、点子,而为了产生这些新设想、新方案,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创设有较多能够相互启发、引起联想、发生“共振”的条件与机会,便有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智力激励法就是通过这种会议形式以激励人们智力的一种方法。它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集体的创造力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意。当一个与会者提出一种设想的时候,就在这一瞬间,这种设想会激发组内其他成员的创造能力;当人们卷入“头脑风暴”的洪流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设想,这就像放一串鞭炮一样,点燃一个爆竹,就会引爆一连串的爆竹。

为了使参与者都能充分表达和发挥自己的设想,会议必须遵守以下四项规则。

自由奔放。提倡任意、自由思考,自由想象,想法越新奇越好。有的看起来是很荒唐的设想却可能很有价值。

严禁批判。对别人提出的想法不能批评,不得阻拦,即使是幼稚的、错误的、荒诞无稽的,也不得批判。也就是说,要排除评论性的判断,对设想的评论要放在以后进行。这叫保留判断原则。

求数量。要求提出一定数量的设想,提出的设想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设想和方案。

善于利用别人的想法开拓自己的思路。提倡与会者倾听他人的设想并提出改进他人设想的建议,或将他人的几个设想结合在一起提出新的设想。也就是说,可以对他人的设想进行补充;利用别人的设想来诱发自己的灵感。这样每个与会者就可以顺着他人的设想而把想法展开、延伸出去。

训练:NBS法具体的做法是,会前明确主题。每次会议由5~8人参加。每人必须提出5个以上的设想,每个设想填写一张卡片。会议正式开始后,各人出示自己的卡片,并依次做出说明。在别人宣读设想时,如果自己发生“思想共振”而产生了新的设想,应立即填写在备用卡片上,待与会者全部发言完毕,将所有卡片集中起来,按内容进行分类,横排在桌上,并在分类卡片上加上标题,然后再进行讨论,选出可供实施的设想。

想象振奋法

想象振奋法是由胡里奥教授提出的,即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主动地运用一些想象的技巧来丰富自己的创造能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从而大大改造创造能力的一种方法。在具体训练时,要把握下面几种技巧:

分想。分想是想象振奋法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想象技巧。它指的是大脑将贮藏在内部的形形色色的经验分离出一种或若干种以创造想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