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大学生恋爱教育
一、概述
(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一直以来,大学生恋爱都是一个让高校德育工作者颇感棘手的敏感问题。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应该怎样谈恋爱?谈什么样的恋爱?从最早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的明文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的普遍默许,如今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大学生眼中,恋爱几乎成为大学的必修课,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谈恋爱或有过恋爱经历的占63.6%。大学生恋情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多数大学生的恋爱态度是严肃认真的,青年时代的恋爱经历对未来的感情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应看到一部分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着种种不良倾向,这些倾向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构成了很大威胁,这不能不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如果恋爱处理不当,会为大学生带来诸多困惑,其中失恋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困惑。所谓失恋是指一个痴情人被其恋爱对象抛弃。失恋引起的主要情绪反应是痛苦和烦恼。从爱情角度上讲,失恋是正常的,然而由失恋所引发的众多问题却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因为失恋而产生了心理问题,甚至产生极端行为?”有人因为失恋得到了真正的爱情,有人失恋后却得了心理或精神疾病甚至走了极端,采取了自我毁灭的方式。事实上大多数失恋者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受挫现象,愉快地走向新的生活。但也有一些失恋者不能及时排解这种强烈的情绪,普遍表现为恋爱相处中投入过多导致失恋后痛苦不堪,无法自拔,从而引发众多受感情困扰的心理问题,产生或轻或重的失恋后遗症。失恋后遗症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本身就让很多人陷入苦恼和困惑,表现在人生经历较为简单,不易转移注意力的大学生身上就更加严重了。大学生因失恋及与性相关的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精神疾患、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数不胜数。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经成为公开的时尚,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严重者陷入自卑和迷茫,心灰意冷,走向怯懦封闭,甚至绝望、轻生,成为爱情的殉葬品。因失恋而走极端的大学生也不在少数,有资料显示,大学生中自杀者75%以上是由于失恋后的情感受挫造成的。
(二)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高校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或德育工作者,必须直面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正确加以引导,让没有涉足爱情的大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业,已经拥有爱情的大学生把恋爱变成学习的动力,才能让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妥善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婚姻的相互关系,理智而健康地对待爱情和自己的未来。鉴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恋爱问题,有学者认为针对目前高校中恋爱教育普遍匮乏,大学课程几乎没有涉及恋爱教育的缺陷,高校迫切需要开展恋爱教育,教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积极地面对失恋,学会自我调整与自我拯救,用理智的方式自我提醒和立志,积极转移失恋的痛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克服失恋后遗症。目前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包含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内容。现行教材已经将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内容由简单的说教向一定程度的理论联系实际方向转变,逐渐加入了性心理的指导和性道德教育等内容。但调查仍然显示约60%的大学生认为我国高校的恋爱教育“成效不显著”;约40.8%的大学生认为恋爱教育成效不显著是因为说教太多,对实际生活不具有指导性。60%以上的大学生希望高校能给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性观念引导和科学全面的性知识教育。女大学生更希望接受到性观念、性知识和性道德规范以及性保护方面的性教育;男大学生更希望接受到具体的性行为方式的指导。而持不同意见的学者认为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从青春期到成熟期都在谈恋爱,是恋爱的实战家和理论家,不可能不会谈恋爱,根本不需要大学教师来教大学生如何谈恋爱。但是大学生需要的是性知识,因为从中学到大学,少男少女的性知识全都是道听途说的,不是从正规渠道获取的。一知半解甚至持有片面性或错误性知识和性观念的大学生占多数。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恋爱和性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大学生性知识欠缺,恋爱观和性观念片面甚至错误是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现状,单纯的性知识教育和单纯的恋爱教育都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单纯的恋爱教育而不教给大学生性知识,大学生会因为性知识欠缺而产生许多困惑,恋爱教育就起不到实效,反之,单纯的性知识教育只能教会大学生一些性生理和心理常识,如果不辅以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法律教育,性知识教育将助长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校园风气的恶化。因此,以性生理、性心理等性知识和性道德以及性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性健康教育和以家庭观、择偶观和恋爱观为主要内容的恋爱教育都是当前我国高校迫切需要开展并常抓不懈的。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拥有责任感、社会感、使命感,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三)当前大学生恋爱观概述
1.恋爱
恋爱是人生两个美好而重要的过程,从社会学上讲是人类特有的美好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社会素质提高的保障。人们怀着同样的目标——美满幸福,踏入两性关系中的这个重要过程,却得出了不同的结果,有的个人、夫妻、家人等的生命质量都获得了提升,而有的却伤痕累累,对原本不懈追求的爱情与家庭失去了信心,甚至远离,选择了若即若离的关系。究竟恋爱的目标、前提、基础、原则和方法有哪些呢?
恋爱(amor)是相互爱恋的异性,希望走向共度终身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以相互喜欢开始,以婚姻为目标,经历由表及里的喜欢、眷恋、怜惜、珍惜、奉献等心理情感过程,最终达到身心合一,不离不弃,为所爱之人可以牺牲生命的境界即走向了美满的婚姻。
然而,近些年来,在大学生中流传着恋爱是一种体验,与婚姻没有多大关系的说法。这与恋爱的某些特性和现代社会婚姻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不无关系。恋爱发动自单方或双方间的吸引和喜欢。这种吸引和喜欢源自对对方优点的欣赏和自身的审美以及某些生理和心理需求等等。而异性间一旦产生喜欢、眷恋的情感,因为怕失去这种体验,恋爱的一方会极力表现自己的长处,投对方所好,在这种被特别关注的情形中,被关照一方是满足、安全,进而幸福的;而表现的一方因为表现欲的满足也会感到快乐。这种感情会在相恋的两个人中由弱到强,即初恋到热恋。此时只有二人世界,双方都在极力表现自己的亮点,并照顾对方,因此确实有公主或王子的感觉。这也就是青少年盼望恋爱体验的原因吧!
其实这是对恋爱认识的一种误区,在这种关系中相互看到的只是优点,体验的只是两人世界中,极力营造的简单情况时的情感,与婚姻生活差距较大,据此走入婚姻,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有天上地下之感!如此必然给未来埋下不稳定隐患。前述的男女之情,并非恋爱专属,它是所有由吸引到喜欢,由喜欢到眷恋,由眷恋到性爱的男女之情爱过程,进入青春发育期及其后成年期的人们都具有。青春期是这种心理需求产生的伊始,是积淀、提升的学习阶段;青年期是这种心理需求升温,是实践、发展的阶段;成年期是这种心理需求达到成熟,是营造、和谐运用的阶段。这种心理需求以本能为基础,伴随人的一生,在人生不同阶段,它会因人们的文化积淀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后者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幸福和文明色彩!而在择偶、恋爱和婚姻中,它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内容。那么恋爱与一般的男女喜欢之情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五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交往的目的;其二,需要的自身前提;其三,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其四,交往内容——全方位了解对方;其五,交往的方法等。
(1)目的——找到终身伴侣
恋爱的目的是婚姻。因为婚姻是两个本互不了解的人,要长期生活在一起,这不仅关系当事两个人,还需要将两人身后的家族尽可能融合,要抚育下一代,要照顾老一代,要相辅相成地在社会上生存,要尽可能地获取生命的高质量!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共度人生当然不是一时冲动的事。这种选择,不能说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终身幸福,但起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如何确立目标:
第一位是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要选择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当然首先要清楚自己将创建一个什么类型的人生。事业型、生活型、兼有型。事业型——自己未来的生活以成就社会事业为主;生活型——自己未来生活以个人物质生活建设为主;兼有型——自己未来生活兼顾成就社会事业和个人物质生活建设。对于事业型,对方相应的应该是理解式、帮助式甚至参与式的。三种情况对对方的身心素质、条件要求当然不同。理解式:可以是对你无条件崇拜式的,可以是具备一定科学素质的;帮助式:可以是无条件崇拜而成为秘书式的,可以是精通专业的助手式的;参与式:对事业需要有共同认识和追求,分工合作式的。对于生活型,对方应该与自己有共同的想法,如果双方在事业进取或物质条件改善方面追求不一致,未来的生活将是不和谐的。对于兼有型,双方在时间的安排、财力的付出、家务的照顾等方面更需要随时协商,否则会不断升级因对比同学、同事的成绩而后悔或相互指责的家庭内耗,它可是幸福家庭的杀手!
第二位是确立自己的价值观。他人为重、先人后己、自己为大。他人为重者,做事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往往自己的内心充实而富有安全感;先人后己者,一般受过良好教育,人际关系好,且自己也比较圆满;自己为大者,一事当前先考虑自己,人际关系不会很好,自己所得不会缺失。第一类人,多来自幸福美满家庭,或有很好的生活成长教育历程;第二类人,多来自有严格家教,或成长中比较注重自我修养;第三类人,多来自娇惯或失衡家庭,或在成长历程中缺乏深层被爱。
第三位是要确立自己的生活态度。独立型、互助型、被依赖型。独立型,心理和生活自理能力强,希望双方各自独立,适当亲密;互助型,以己之长,补他人之短,希望亲近;依赖型,包括生活能力较弱和心理意志较弱。前者往往工作能力不弱,精力多投入工作,生活能力不强;后者什么能力都可以,但抗御心理压力能力较弱,因此表现心理依赖性较强。独立型,需要能力相当的人,互助型需要能力互补的人,依赖型前者需要生活能力强且乐于照顾别人的人,后者需要意志坚强且有一定心理疏导能力的人。
根据上述或更多目标,才可以确定自己的选择伴侣的条件。而自己又该做什么准备呢?
(2)前提——自身健康的性心理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什么时候为大呢?包括生理的成熟,和心理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生理的成熟又包括生育能力和全身素质。生育能力在青春期后期(16~18岁)已经成熟,而身体成熟要到23~25岁,因此提高自己身体素质,增加耐力是大学阶段要做的。此时,人们的心理发展却很不一致,其中包括:对自己性心理特点的认识,对异性心理特征的了解,对异性交往方式和规范的把握等等。还包括对事业、家庭、社会等的认识和幸福的标准等。
我国婚姻法规定:女满20岁,男满22岁在条件符合的情况下可以结婚。从生育的角度,这个年龄可以结婚了,但从心理对婚姻幸福的把握程度上,却差异很大。需要哪些心理素质呢?
首先,自己要是一个成熟的有性别的人。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性别悦纳,能够做符合自己性别的事情,表现出适应自己性别的性格、能力、气质,具备与社会对此性别要求一致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过程。是一个生理心理一致性较高的人。是一个对异性有魅力的人。
其二,对异性的心理特点和过程要有所认识和了解,作为与异性深入交往的基础,要知己知彼,才能和谐融洽。两性在心理过程的认知、感情和意志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也各有特点,加之男女生理基础的差异,同一件事情的出发点、注重的地方和惯用的防范方式都会不同。因此,如凭着自己的想象或用对同性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异性交往,往往会矛盾重重。
其三,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原则、规范和方法,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充当出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表现出一定的性别魅力度。同时运用适当交往方法,恰当表达并及时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长久的协调机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要求,受地域、习俗、文化、社会阶层、场合等影响,需要随时调整,才能在交往中体现出恰当的魅力。
上面是从性心理角度对恋爱提出的前提,总结起来就是自信、有备、智慧。作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去为自己的未来、自己心爱人的未来选择,是需要认真准备的。除个人资质外,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广泛的选择对象,无疑是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