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大学生成才动力机制的研究
48456300000027

第27章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2)

学贵有方。有人说:勤奋加科学地学习等于学习上的成功之路。“不学不知,不问不能”。面对“信息与知识爆炸”的现实世界,一个立志卓有成就的大学生怎能不孜孜不倦?怎能不尽可能地把知识的触觉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可是,事实说明并非只要勤奋,只要刻苦,就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学习过程历来是一个认识过程,即由无知变有知;由知之甚少变知之甚多;由对社会和自然的盲目性变自觉性;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过程。认识转化过程,与一切事物转化一样,要求具备转化的条件,以及依据独特的规律。通常情况下,循规律而得法者,则事半功倍;违背规律而不得法者,则事倍功半。所以,科学家研究指出,一切杰出的人才,无不是勤于学习,而又善于学习的。

(1)学有规律。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唯有规律使事实不仅“胜于雄辩”,而且是证据确凿。循序渐进……在未掌握前一项时决不要开始后一项。这是近代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话。他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里,给青年们写了一封信,他诚恳地向青年们提出了三点希望,其中第一点就是“循序渐进”。这无疑是这位科学家一生创造性工作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循序渐进”是一要人才成长的最基本的规律,这是任何现代方法论都打不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从眼前起步,才会踩出远行之路。华罗庚在回忆自己学习过程时也曾说过:“我曾为学习中学、大学初年级的数学课程花费过不少时间和精力,但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以后我在研究工作中能够自如地运用初等数学部分,都受益于此。”

循序渐进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基础,而不能好高骛远或急于求成。基础对成就一切事情都是十分重要的,即“根深叶茂,本固校荣”。不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做支架,何以建造科学的“殿堂”。

(2)善于读书。要急于求知,就得善于读书。我们提倡“开卷有益”,但这是指读书会有好处,而不是鼓励不管什么书都读。读书,一要讲究有中心。到大学阶段,专业方向业已确定,读书就要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二要讲究层次和系统。做到有重点、有层次、有系统。列宁给他弟弟德米特里的信中说:“要有系统地学点东西。因为泛泛阅读,是没有多大好处的”。心理学家史特恩布总结了三条科学思维的规律,即:第一是像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那样善于从不被注意的问题中选出有用的西;第二是像达尔文发展进化论所做的那样把一些已知的信息材料用特殊方法结合到一起;第三是把已知事物同研究对象联系起来。德国化学家奥格斯特用蛇环的形象比喻苯环结构,使他在化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所使用的方法,就是这种“形象比较法”。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在持久的努力中运用我们的思维方法。

4.在学习动机中学会学习是成才之要

学习与成才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那么,什么叫学习呢?从本质上看,学习是由学与习两个词组成的,代表两层意思。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显而易见,他是把学与习分开的,代表着人们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两种活动。根据我的理解,所谓学就是模仿,无论是学习间接知识抑或是学习直接知识,实际上都是模仿,所不同的是前者模仿的是表示各门学科的符号,而后者是模仿某种实践活动,习就是温习,即重复之谓也。因此,我认为学习就是不断地模仿与重复,直至达到”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会学表达的却是两种学习的思想境界。学会是指从不知到知,表示的是学习的结果;而会学反映的是学习过程,包含有积极、主动的意思。因此,学会只是学习的基本目标,而会学才是学习的高级阶段,是现代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成才的关键步骤。

学习观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波依尔博士认为,要适应21世纪的学习,教育思想必须实行五个转变:一是从强调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强调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二是从重点培养竞争转变为重点培养合作;三是从强调民族的狭隘观念和忠诚转变为强调全球的观念和忠诚;四是从把知识分割过细、缺乏联系转变为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五是从强调为个人私利而学习转变为强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并强调个人发展,培养自尊和自信。

总之,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大学生成才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切有志于成才的大学生,都应该构建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把问题重视起来,打开科学知识大门的契机,就在于我们自己,还需要努力。千万不可轻信圣经上的话:一颗麦粒落在地上,如果不死就能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个大学生的成才是需要许多条件的,不是上了大学必然会成才的。这犹如一颗麦粒,虽然不死,但没有适宜的条件,即使长出了枝叶,也未必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二节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与成因

一、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某大学对7个班的148名大学新生进行了”进入大学后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的调查,结果发现:40%的大学新生回答”希望有丰富多彩的文娱生活“,5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目标不明确“。另据对某大学物理系学生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学习勤奋程度同高中相比,自认为有所提高的占9%,大体相当的占29%,有所下降的占37%,大大下降的占25%。在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自认为”学习积极主动的占23%,“一般能完成学业但学习比较被动”的占45%,“对学业采取应付态度的占”23%,“不能完成学业、学习放任”的占9%。这说明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

问题。

学习动机缺乏是大学生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同学觉得自己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或专业,觉得自己的兴趣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往往感到学习没有意义,生活没有目的。其实,当代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打基础的教育,专业的学习可以看作是培养基本能力的手段,大学在哪个专业学习根本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更何况我们对专业的兴趣完全是可以培养和适应的。

二、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成因

1.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造成学习动机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家庭原因和个人因素等四个方面。

(1)主观因素

个人因素。这是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最主要原因。上大学是学生独立人生的开始,学生本人的情绪、意志、学习态度、兴趣、成败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状况都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2)客观因素

社会原因。大学生对社会文化很敏感,在我们国家进行社会变革时期,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如拜金主义、分配不公等对有些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导致其动机减弱或缺乏。

学校原因。学校的环境、学风、教师的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在一定制度中会导致学生学习动机的缺乏。

家庭原因。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价值观念和对子女的期望等情况都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观因素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推动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的具体体现。具体来说,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人去做某件毫无兴趣的事情,又没有什么外界新异刺激的介入,他是很难做出持久努力的;毫无知识需求的学生对长期的有意义学习是不会做出努力的,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表现出一种不能胜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不能获得各种精确的意义,不能把新的材料同自己已有的观念组合起来,也不能根据自己特有的经验和词汇重新阐述新的命题。此外,他们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练习、复习。这样,他们所学得的知识就不可能巩固,更谈不上为随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个体的需要未获得满足时,就处于唤醒状态,这时学习者对于即将出现的刺激有一种加工的准备倾向。保持适度的唤醒水平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基本前提。

(2)成熟和年龄特点

学习动机也受成熟与年龄的影响。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小孩子对生理安全需要较为关注,而对于社会的影响、家长的命令常常是不予理睬的;大孩子对教师、家长的期望和社会影响等就在意得多,比如他们更听家长的话,更遵守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等。大学生之间也有成熟性的差异,社会性的动机作用即学习动机的作用也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3)性格特征的个别差异

性格特征对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控制作用,对其学习活动效率有着巨大的间接影响。性格外向者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兴趣浓厚,能迅速举手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但课后复习不认真,作业马虎。性格内向者在课堂上反应较慢,课后经常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性格独立者爱参与竞争性学习,性格顺从者常等待教师的布置,依赖同学的帮助。良好的态度、情绪、意志和理智等性格特征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有助于学业上的成功。不良的性格特征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羞愧、沮丧的情绪体验,产生退缩行为,导致学业失败。

(4)学生的焦虑水平

焦虑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正常焦虑是客观情境对个体自尊心可能构成威胁而引起的正常的焦虑。值得注意的是正常焦虑不一定就是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自尊心受到威胁的程度。研究发现,对于机械的学习或不太困难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焦虑有促进作用。当个体遇到一种新的学习情境时,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学习难度考虑,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低较好,难度小的学习焦虑水平高较好。

3.影响学习动机的客观因素

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条件称为诱因,它是引起动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个体在某一时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

(1)家庭环境与社会影响

社会要求家庭对学生的动机起到影响作用,而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影响又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

第一,家庭社会经济方面。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学生在学业上要优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学生。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与父母的期望。积极的教育方式有两个要素,即关爱和接纳。以子女为中心,以感情为基础对子女具有权威性的管教方式,可以训练子女独立性、责任感,并能培养内控性格,有助于学习动机良好养成。

家长的教育期望是指父母对于子女学业成就、职业前途的主观期待。父母教育期待高,能积极为子女提供学习所需的物质条件,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显然有利于学习动机的提高。家长期望高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学习困难学生比学习优良学生明显。多数学习困难学生的家长并非一开始对学生抱有低期望的,而是学生学业下降和经常性的学业失败,使家长逐步降低了期望水平。另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有过高的期望,与学生现实的学习水平相矛盾,容易挫伤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习动机。

第三,家庭文化氛围。家长较重视教育,往往注意在家庭进行环境熏陶,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较重视自身的学习时,往往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较强,这就是榜样的作用。

(2)教师的作用

教师扮演着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和模范公民等多重角色。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情绪、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效果有潜在式的长远影响。尤其是教师本身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坚持性,以自身为榜样让学生们进行学习。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十分显著: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3)学习任务的安排

第一,任务的可操作性、风险性和清醒性。多数学生都希望降低风险性,减少含糊度,尤其对那些高焦虑和力求避免失败的学生。所以教师应把握一定的平衡,在努力提高任务清晰性的同时,依据任务的可操作要求决定相适应的清晰性和风险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任务的难度和时间要求。任务过难和过易都会损害学习动机。一般提倡中等难度既适合学生的难度,而且应由易至难进行安排,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增强信心,又不至于太容易而对任务失去兴趣。任务的安排最好近期可以完成,时间过长而又抽象的任务不能使学生和当前的活动产生直接联系;时间过紧则易产生过度焦虑。

第三,任务价值。教师安排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业任务会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习动机。任务价值可分为内部价值、获得性价值和利用性价值。任务价值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会有所差别。教育领域内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习动机作为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素,就不仅仅有其理论研究的价值,而且有相当重要的实际意义。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产生间接的增强与促进的效果。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一个“导演”的角色,控制着学生的走向和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正视学习动机这一关键因素,立足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学习动机,以期达到正确指导大学生群体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