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大学生成才动力机制的研究
48456300000004

第4章 绪论(3)

对自己能力、品质的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适应的困难,引起情绪上的冲突。认识和评价自我,就好像多了一双睿智的眼睛,时时给自己增添对现实更为透彻的体察和认知。要做到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通过同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一个人只有通过同别人的比较才能认识自己。一个人认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必须以他人学习和工作的数量、质量、绩效等作为比较的标准。在比较中,才能认识自己工作的好坏、能力的高低,从而去判断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和形象。②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认识自己。一个人认识评价自己,必须以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作为参照点,从而为自我认识评价提供基础,得到有关自己的客观资料。如同学和老师平时是否愿意和自己交往、谈心,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是否常找你帮助解决,领导是否常把比较艰巨的任务交给你去完成等。③通过分析自己的成就来认识自己。任何成就都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是人的内部世界的外化。通过分析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确定自己所在领域的能力水平。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客观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对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成绩不可沾沾自喜;对自己的缺点、短处和挫折,要分析原因,找出克服和补救的办法,不能消极悲观,更不可自暴自弃。

6.培养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飞跃发展的今天,创新素质是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大学生是否成才的重要标志。知识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日本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通向21世纪的保证”,他们在技术创新上领导了世界新潮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无论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切都依赖于具有高知识水准和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国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已成为我们迎头赶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条件。

所以,大学生要特别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驿站,是大学生编织梦想和实现理想的精神家园。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切实解决好理想信念、责任意识、能力素质、思想作风、品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为自己编织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让自己成才的理想变为现实。

第三节当代大学生成才规律与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成才的社会责任

比尔·盖茨说:“成功是人生价值的尺子,它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需要。”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是这样认为的。他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被人尊重与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的需要”看成是区别于其他四种需要的最高层次,是人类利用和发挥自身潜力的心理需要,是一种想要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根本欲望,而成功的最基本的动机和当代大学生对成才的追求,正是来源于人类“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当一个人为着一个预定的目标而努力,并最终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他未必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成功决不意味着生理的满足,也不等于财富的积聚和得到一种虚名或地位。每个人都在本能地为实现自己的最基本的需要而努力。当一个人的奋斗目标仅仅同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或自尊需要相联系的时候,还不能算一个成功者,因为他所做的只是一种准备、一种铺垫和一种积累。

大学生在为成才而努力奋斗的过程中,并不排斥对较低的心理需要的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的产生与确立,很多时候有赖于这种较低层次的心理需要的满足。

然而,大学生把成才作为自我实现的动机和需要是十分强烈的,处处体现出一种要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倾向,体现出使自己越来越成为一个所期望的人物的趋势。

回顾中国现代大学百年的风风雨雨,能够清晰地看到学生运动为中国政治运动史涂上了一道道浓重而鲜亮的色彩,也能看到学生运动中大学生积极或消极的潮涌。当然,大学生的“不稳定”,不只是政治上的,其实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很“敏感”,而且这种“敏感”有着客观必然性。作为一个不断成长、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激情,且视野广阔,思想开放,求知欲强,崇尚自由,挑战传统,勇于批判。但与此同时,他们正处于“断奶期”,却不谙世事、缺乏社会经验、易于逆反、容易偏激、自律性不强。由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特点,他们既有着改造主观世界的愿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需求,但极富脆性,容易偏于一隅,走上极端。大学生本身就是在激荡的矛盾中寻求发展和认同的矛盾集合体。有些大学生在自我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以冷静的态度分析和对待成才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种种差距;有的虽然能够把握成才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思想原则,但容易产生急躁不安的情绪反复,缺乏为成才而艰苦奋斗的准备,另有一些学生剑走偏锋,没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对社会不满,从而产生偏离于成才路径的思想和行为。

所以,对大学生的成才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要求,也是高等学校实现自身功能和价值的根本体现。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担负的是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人才,最终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全面的人,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科学,掌握工具性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知识经济、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需要,高等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才竞争的综合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素质化目标。具体来讲就是培养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1)具有深厚的人文素质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有明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懂得“如何做人”,有着坚定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自尊自强的民族意识,在工作实践中,能以政治、道德、法律等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一切“可做”与“不可做”的行为作出正确的选择。

(2)具有明晰的科学理性和丰富的道德情感,勇于面对实践第一线,具有很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并具有根据未来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充分体现人际交往中合作与协调的伦理价值原则,具有系统的眼光,能处理复杂的关系,既敢于竞争,又善于包容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和合作共事。

(4)视野开阔,富有开拓精神,具有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人才的价值主要是以一个人活化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整合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为标准。培养创造性人才,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高等学校负有艰巨的使命,高等教育需实施创新能力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正如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所说:“高等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使他们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进入社会,去学习、研究、工作。”

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长期形成的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制约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所以,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本书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素质的高低,能否真正成才,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而且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高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面临着适应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成才潜质,探讨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动力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在成才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造就更多更优秀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摆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的研究和实际表明,当代大学生存在成才动力弱化和偏向的倾向。从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成才观及其成才的动力与大学生心理活动、行为导向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阶段,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保持旺盛的学习势头,追求远大的成才目标,应是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主流,但由于每位大学生成才的动力、目标的差异以及成才的心理驱动不同,带来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结果。

影响大学生成才动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分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也可以分为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但就其稳定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客观因素: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竞争机制引入各行各业,作为未来高层次人才期望的大学生,面对挑战也面临机遇,产生了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促进了成才欲望的上升,但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客观因素包括:(1)社会因素。由于高校扩大规模,使大学生的就业成为社会的巨大压力,就业的竞争带来了社会关系的竞争,但由于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完全公平竞争的大环境和人才评价制度上存在的缺陷,从而挫伤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对成才的心理预期,以至于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未来发展的茫然无从。(2)学校因素。由于学校教育观念、师资水平、质量评件标准等方面与现代人才培养要求上的差距,以及一些学校的短视行为,同时由于大学教育的人文化缺失,没有帮助大学生建立坚实的精神支柱,从而使大学生在个人发展目标、动机等方面受到影响,逐渐使一些大学生失去了追求自身价值的主动性。

主观因素:大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人才的代名词。大学生成才需要艰苦不懈的追求,并与自己的努力、心理素质、智力因素有关。主观因素包括:(1)成才目标和动机层次较低。成才的目标是有层次的,有崇高和正确的成才目标,动力才能持久,反之,动力不足而且不会持久。很多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这方面的现状令人担忧。(2)意志力比较薄弱。意志力反映了一个人行为的耐力和韧性,同样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大学生意识力相对较弱。

(3)焦虑的心态影响。由于就业压力与成才的艰巨性,使大学生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不适当的过度焦虑和心理压力。在求知过程中显得焦虑不安、呆板固执,强迫自己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大学学习、生活,甚至放弃努力,由此又进一步增加焦虑,导致恶性循环,影响学习动力和成才动力的持久,影响到身心健康。(4)偏离目标定位。在社会上一些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一些大学生在成才道路的设计上缺乏社会责任感,成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偏重于个人,更多关注个人的利益获取,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不够深入,造成成才目标与社会要求上的错位,成才的动机狭窄。

大学生成才动力的形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生的成才动力的教育和培养,应从大学的学习、生活为突破口,找准不同的切入点,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注重从内化理念、优化品质、激励主体、开发潜能、心理调控等方法,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当代大学生成才教育的操作系统。

大学生成才教育是一项需要大学生个人、社会、高等学校共同配合和努力的系统工程,课题组正是基于以上理论认识和调查分析,从大学生成才的动力的激发和机制的构建着手,基于大学生成长的规律、社会发展要求和高校培养目标,通过高等学校系统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对大学生成才进行教育、评价和激励。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结合长期从事本专科学生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感悟,主要从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学习目的和动机的层面,通过文献研究并结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借鉴、学习、参考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加以深化,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施,探讨了大学生成才动力的架构和实施大学生成才动力教育的理念、手段、方法和途径,目的是形成大学生成才教育的成果,并为进一步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