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大学生成才动力机制的研究
48456300000005

第5章 道德发展与大学生成才动力(1)

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认识培养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意义,更新观念,创新内容,将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开发融为一体,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认为:道德意志坚强的人,就像最坚固的东西,磨也磨不薄;像最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所以,在大学生成才教育方面,道德的力量和作用是尤其不能忽视的。

第一节道德发展理论

一、关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概念

道德认识是指一个人必须掌握的道德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从这些道德概念和观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体系。道德认识对一个人的道德观起着内部指导的作用,激发一个人按特定的道德原则去行动时出现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包括影响道德思维和道德行为的各种感情,它促使个人以某种方式行动而抛弃别的方式。从内容上看,它包括责任感、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道德行为主要是指一个人在面临问题时,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自觉的和复杂的对他人或社会履行具有道德意义的意志行动过程。

道德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要经历两种过程,一种是理性化的过程,另一种是社会化的过程。前者是“明善”的过程,一个人只有自觉地意识到了善,才能按善行事,不明于善,乃是罪恶的源泉。后者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建立“社会我”的过程,从建立“社会我”的过程中逐渐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道德关系的过程。尽管一个人的道德判断标准和推理中未必就一定能预见他未来的行动,尽管一个人的道德行动未必就是他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必然结果,但是从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决策过程来说,道德观念上成熟必然预示着道德行为上的成熟。

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

由于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承担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也就需要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各种关系,这就使他们不得不去学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学会对是与非作出推理和判断,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乃至对世界的认识。一个人正是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道德认识,通过不断重建自己与他人、集体以至世界的社会认知的经验,通过对这些认识和经验的不断反思与自我评价,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臻于道德上的成熟。

道德情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并随着道德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对某种事物缺乏认识,就不会对这种事物产生爱与恨。对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了解甚微的人,就不可能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常常制约着他的道德情感水平。因此,丰富一个人的知识,提高他的道德认识水平,是促使道德情感不断升华的重要途径。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发和推动力量。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激发力量与引导力量。首先,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动机激发作用,它促使一个人积极地接受某种道德教育,努力掌握有关的道德知识,有力地推动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其次,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有一种引导作用。个体在接受道德概念或准则之前总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促使个体乐于接受某种道德概念和准则。

道德情感的认识对道德行为起到调控的作用。道德情感的认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道德情感的知觉和理解。人的感情具有信号功能,推广情感表达,可使他人了解自己的态度、思想和心理状态,同时也影响和感染他人。

移情是自我与道德行为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会面临大量关于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特定情境,面对这些情境,个体能否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这依赖于个体是否具有体验到他人的某种情绪体验,从而分享对方情感的能力。

在现实中,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不只是看他具有怎样的道德认识水平和怎样的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履行道德的实际行动,以及履行了怎样的道德行动。可见,道德行为在个体心理结构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人的道德发展,除了受个体认知成熟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受到外界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家庭经济地位,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乃至不同的性格特征,都可以导致个体在道德判断、道德价值取向、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众多差异。

第二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促使当代大学生成才

作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要围绕“育人”这一基本宗旨,必须为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服务,并且这是社会主义大学办学的根本方向,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不仅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能否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在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问题和道德问题,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根本任务。

一、弘扬中华道德文化,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宝贵的道德遗产,其中有生命力、有进步价值的内容一代代地传承和积淀下来,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并凝结为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重视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1.追求崇高人格精神,塑造美好灵魂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也认为在人的道德精神上要具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有了“浩然正气”,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至理名言,贴切地描绘了中华民族决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凛然正气和不懈追求崇高人格的坚强意志。中国历史上大凡做出丰功伟绩的人,无一不是具有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和雄才大略的有德之人。弘扬崇高的人格精神是志士仁人的精神内涵、远大的人生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体现。岳飞英勇抗金、郑成功光复台湾等都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种人间正气和高尚情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畏强暴、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崇高美德,也是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极其丰富又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2.强调“公而忘私”,塑造高尚道德情怀

“天下为公”是古代志士仁人追求和向往的理想旗帜,千百年以来激励着人们为了社会的正义、平等、进步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淮南子》中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汉书·贾谊》中说“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些思想尽管在中国封建社会并不能完全实现,但在塑造当代大学生的情怀,提升大学生品行方面具有非常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要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服务。

3.注重“义利统一”,树立优良品质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人是为道义而活,不是为富贵而生,这样人生才具有价值。荀况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利人”、“利天下”为价值取向的“义利统一”的重义道德精神,即反对重利轻义,更反对见利忘义,而坚持“义”与“利”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天下利益的统一,物质利益与道德完善的统一。“义利统一”的重义精神为培养中华民族勤劳致富、重视信义、热心为公、扶困济危、清正廉洁等优良品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发扬“不骄不躁”谦虚精神,筑就崇高美德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美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总是被人乐道。“谦受益,满招损”(《尚书·大禹谟》),意思是骄傲自满必然招致损失,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满”主要是指骄傲自满,自以为是,满足或夸大自己的长处和成绩,这无疑会阻碍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也会影响自己与他人、与集体的和谐,最终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而“谦”是指虚心好学、待人谦让和善的一种美德。刘禹锡说:“虚己而乐闻,以慎为键。”魏徽谏太宗说:“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能够尊重别人、平等待人,有自知之明,能正确地估价自己,虚心好学,永不满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即使暂时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要自高自大、不要夸耀、不要骄傲、不要停滞不前、不要呈强。这种在人与人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势必将获得周围善意的回报,为自己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