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战略相关问题研究
48458600000004

第4章 地震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1)

发展的研究综述

2.1地震灾后重建的研究综述

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在灾后重建工作开展的同时,地震灾后重建的研究也相应展开。国内关于灾后重建的研究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进行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灾后重建工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要建灾后生态城,即安全、舒适、生态友好之城,抵抗环境灾害的自适能力明显提高;城镇服务功能的可靠性显著改进;捕获外部发展机遇的能动性有所改进;居住者与观光者的舒适度感受进一步改善。[7]胡鞍钢提出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尊重自然,科学重建;尊重经济规律,利用市场机制进行重建”的思路和灾后重建的七个主要目标,即安居,乐业,增收,公共服务,经济的振兴,基础设施的全面恢复以及生态环境初步恢复。基层国土资源工作者有如下建议:一是多为灾区想,科学规划要先行;二是多知灾区情,群测群防要做好;三是多了灾区愿,绿色通道要开通;四是多排灾区忧,土地权益要维护;五是多解灾区难,灾毁耕地要复垦[8]。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刘辉强研究员认为,要把少数民族文化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考虑。冯骥才先生认为,要为我们的后代继往开来留下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张海洋教授认为,希望重建能够再现各民族几千年来维系的生态、社会和心态结构。王建民教授认为,灾后重建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当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刘永佶教授认为,灾后重建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机遇。季富政教授认为,既要给少数民族灾民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也要保留其民族文化特点。巴登尼玛教授认为,希望在重建过程中公正廉明地把重建款落在实处。方一平论述了灾后重建应正确处理的9大关系: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空间布局的关系、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安置的关系、生态系统恢复和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生产生活恢复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关系、政府功能与市场作用的关系、生态移民和扶贫攻坚的关系、聚落重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社会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关系、区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关系。

从灾害及灾后重建社会评估的角度来讲,灾害及灾后重建社会评估是旨在科学了解和分析灾害对社会生活、人民生计、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影响的系统评估。社会评估是灾后重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灾难带来的社会系统紊乱和社会问题都需要作系统的科学评价,社会评估正是针对社会秩序恢复的一个制度化手段。学者们指出,灾害及灾后重建社会评估内容广泛,包括灾后社会组织系统运行状况评估、家庭及社会支持系统损失状况评估、灾后贫困与缓贫评估、灾后社会公共服务影响评估、灾后社会性别影响评估、灾后食物安全系统影响评估、灾后社会心理与社会安全评估等。其应遵循的原则包括:第一要快速、系统、全面地了解灾害对灾区的社会影响和重建需求;第二要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看法,特别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第三要充分重视文化内及文化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多样性。有学者提出,灾害及灾后重建社会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有以下视角:贫困视角,生计视角,性别视角,权利视角,生态环境视角等[9]。

从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的角度,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国阶教授对汶川地震灾区重建若干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首先分析了恢复与重建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作为灾区大省的四川,集中了山区脱贫、城乡统筹、民族经济、人与自然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社会经济统筹等多元协调,因此应实现近期恢复与持续发展的统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陈耀教授从区域科学的使命出发,分析了区域科学在灾后重建规划中的应用包括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1)地区繁荣与人的繁荣。(2)资源环境承载力与重建类型区。(3)产业人口集聚与适度分散。(4)“移民就业”与“移业就民”。(5)灾区自力与外部援助。四川大学艾南山教授认为目前我国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灾后重建的“生态家园”带有“时代”的特点,提出了三个建议,一要走“张林源之路”。二是要“像老祖母样地洗手”。三是要“过布希曼人的生活”。西南民族大学郑长德教授认为在“恢复”阶段,主要任务是恢复到灾前的“常态”轨道,基本目标概括来说是要使受灾群众饥有所食、寒有所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在“发展性重建”阶段,基本目标就是要在恢复性重建的基础上,实现灾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灾区居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从灾后生态重建与次生地质灾害防范研究的角度,中科院山地灾害与表层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会长崔鹏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减灾措施。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程根伟研究员等对四川“5·12”地震灾区滑坡堰塞坝溃决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针对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建立了溃决危险性分级标准,分为极高危险、高危险、中危险和低危险等4个等级。四川大学曹叔尤教授等研究了地震诱发山洪形成机理与评估指标,从地震诱发山洪形成机理初步分析出发,对堰塞湖诱发山洪评估指标进行初步探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赵永涛等所撰的“5·12地震——大熊猫栖息地灾后生态修复重建探讨”一文,在介绍大熊猫生活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大熊猫自身特点及汶川地震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从大熊猫面临的威胁入手,提出恢复被破坏的栖息地、加强生态走廊建设、落实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基地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建议,为有效保护大熊猫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从汶川大地震的影响研究的角度,郑长德教授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对全国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汶川特大地震对全国和相关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受灾地区人口统计特征和受灾地区灾前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西华大学刘泽仁教授等考察了“5·12”大地震对四川区域经济走势的影响,认为大地震除了对四川省城乡经济形成重创外,也可能对四川经济有正面影响。认为此次大地震对四川区域经济影响的正面效果主要体现在:可能将拉动四川省GDP的增长;极大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将带动区域重建概念产业的发展;震中地区重建将在更高标准之上进行。西南民族大学郭玉坤博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分层次地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西华大学姚寿福就汶川地震对四川旅游业的影响及对四川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

从产业重建与灾区经济发展研究的角度,西南交通大学戴宾教授认为,汶川特大地震不会导致四川灾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改变,灾区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工业布局调整只应是一种局部性质的调整,即严格限制龙门山中央、后山和前山三条断裂地区的工业发展;以成绵高速公路二线作为主要的工业发展轴调整成德绵工业布局;促进成德绵地区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以“飞地经济”模式引导不适宜发展区域的工业企业迁移。西南交通大学的陈光教授研究了极重灾区绵竹市的灾后产业重建和经济发展,提出绵竹市应抓住机遇,重新规划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旅游、年画和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西南民族大学陈桢博士针对阿坝州遭遇大地震灾害之后社会经济面临的困境和难题等实际问题,提出要行之有效地组织当地资源和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元的资金筹集机制和运营、监管机制,参与经济重建工作;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尽快解决大灾害带来的社会性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和保护民族地区文化。西华师范大学徐邓耀教授等对四川地震重灾区灾后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研究。认为灾后重建应以农民为主体,结合农民意愿、地质状况、民族文化因素、借鉴国内外经验,实施灾后重建。西南民族大学杨刚博士根据企业受灾类型,把企业灾后重建划分为经营性灾后重建和非经营性灾后重建两类。据此,他提出了灾后重建战略思维及其元认知的概念,剖析了战略思维元认知的本质,提出从资源投入、行业/企业价值链、企业品牌和产品等方面完成企业灾后重建战略思维元认知的构建。

从灾后文化重建研究的角度,西南民族大学蒋彬教授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灾后重建中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键。西南民族大学周兴维教授提出,抢救羌族文化一是要组建灾后重建抢救羌文化办公室;二是要调整行政区划,筹建羌族自治州。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黄萍博士由明清时期贵州因战乱而实施屯田,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置了数量可观的屯堡,客观上促成屯堡村寨和周围“夷寨”族群文化传承的史实,引发对羌族村寨灾后重建策略的思考。她主张推行“新屯田制”,以解决地震对国土资源改变而带来的土地产权新问题,又适时地建立起一种文化“隔离机制”,从而减少羌民与外界的频繁互动,让羌族文化在“修身养息”中恢复元气。

从巨灾风险管理与灾后重建金融支持研究的角度,四川农业大学林富美等为考察“5·12”大地震后人们的保险意识变化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四川灾区的四个城市——都江堰、雅安、江油、内江的城乡居民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提出提高居民参与重大意外伤害保险意愿的措施和建议。郑长德教授的“四川地震重灾区灾后重建的金融支持研究”报告,在对重建资金需求的估计及灾区自融资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必须创新融资机制,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灾后重建金融支持体系,保障重建资金供给。学者们还研究了四川地震重灾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和筹资机制(黄代玲等)。刘泽仁教授提出成都市应勇当完善中国居民财产保险制度的试点城市。西南民族大学刘成高博士提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灾后重建的重要意义。

从灾后重建的国际经验和教训的角度,西南民族大学马江博士分析了日本“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与教训,认为灾害防范意识淡薄、灾害管理机制欠缺、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滞后、危机协调管理系统失效等是主要的教训,而建立中央防灾指挥系统、完善预警系统、完善救助体系、重视依据法律保障灾后重建是日本政府推动灾后重建的主要经验。认为灾后重建应该包括物质重建和心理重建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具有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偏重单独一个方面都不利于灾后重建,故应两者并举,使灾后整体重建顺利推进。由Wolf-gang、Fengler、Ahya Ihsan和KaiKaiser撰写的世界银行研究报告“灾后重建的资金管理:基于公共财务管理的国际经验”,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管理灾后重建资金的选择和教训:(1)设立特殊机构管理重建进程;(2)选择关于国家系统、特殊信托安排或者捐助/非政府组织执行的公共财务管理系统;(3)监控和评估系统[10]。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关于灾后重建的研究可以说是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比较全面和具体,主要是从灾后重建规划、灾后社会评估、灾后生态恢复和灾害防治、经济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研究、金融支持、灾后重建经验和灾后重建体系等方面入手,提出了一系列理念和措施,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大大促进了灾后重建工作的不断完善。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关于灾后重建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大部分是从宏观的角度或者理念的角度来研究,结合具体地方进行灾后重建的研究较少,提出的措施有的不具有操作性等。所以,今后的研究应注重灾后重建的系统化研究,并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具体措施更具有操作性。

2.2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