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
48468500000015

第15章 校园信息化的建设与构成(8)

其次,网络文化中的“垃圾文化”污染校园文化这方净土。

在信息高速路上,有着丰富的信息量供大学生可以访问,但也有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不良文化,例如,暴力文化、黄色文化、黑客文化等不健康信息在校园网上屡见不鲜。而青年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自我管束力不强,面对上述不健康文化的诱惑,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出现电脑行为、网络行为出轨的现象,特别是学生沉迷与这些污浊文化之中,每天花大量时间在网上,缺乏了现实中的人际交流,从而缺乏应有的户外活动,其结果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伤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大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没有重视学校和父母的警告,最终在网络不良文化的引诱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某高校BBS上转帖《聊天室泡妞不完全手册》之类的不道德的文章,在该校乃至全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三)面对不良校园网络文化的应对措施

既然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就应当兴利除弊,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抑制其消极的一面,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让这些先进又不失“纯净”的网络文化真正促进他们成长。

1.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近年来,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在各地高校的广泛推进,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分速发展,网络系统也初步建成,为高校教育实现信息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从而也为校园“新生”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校园网络文化依附在校园网络资源之上,因此,我们要想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要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发源地”——校园网络是一个健康的文化场所。

首先,学校网站管理部门要注意校园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校园网站上专门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利用专题网站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向学生宣传网络上的不良文化带来的危害。总之,以网络为平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并适时加以引导。除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教育。网络德育是在校园网络文化下德育工作的新课题。它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以及数字技术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网络德育活动的内容,体现了传统德育教育的目标和思想,它是德育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网络德育”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色网站”,这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当然,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推广还需要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其次,除了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外,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外,学校还应在校园网站上举行一些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网上科技文化活动,比如网上辩论赛、讨论会、科技创新以及网上征文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营造了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传统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育人功能,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要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引导他们走上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元化、无秩序,多文化、无中心,信息资源共享、价值观共存的社会。五花八门的信息充斥其间,法律法规和防火墙往往难以监控和过滤,因此就必须培养并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提高他们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的自律能力,增强自身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无论是道德标准的选择还是文化模式的判断,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和支撑。由于网络社会的无规则运行,文化模式的选择、认同和吸纳,全靠学生的自我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并提高青年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选择判断力是不容忽视的。

大学生除了增强自身对网络不良文化的免疫能力之外,还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做一个真正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具有精神动力功能、评价功能、指向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而大学生置身于网络文化的氛围中,更应当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网络行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要注重塑造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道德主体性。而且这种道德主体性能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能在网络生活中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并在面对困境时有提出新行为准则的能力和勇气;能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对待人机关系。

3.加强网络管理和监控,净化网络环境

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不仅有最新的文化信息,也不乏色情、暴力以及宣传西方价值观的颓废消极的信息。如果学校面对这些不良文化出现在校园网站而放任不管的话,那么青年学生将会被这些污浊文化毒害,影响他们身心健康。为此,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首先要加强技术攻关力度,建立技术上的“防火墙”,通过建立“防火墙”,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构建一个保护层,使所有的内外连接都要强制性地接受这一保护层的过滤,严格把关,杜绝未授权的信息进入校园网。

防止网络政治污染、抵御信息侵略,除了技术防御这一重要环节外,还要学校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力度,强化网络监检,做好正面信息的引导和有害信息的过滤工作。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应以正面引导、树立正气为主,同时还应进行必要的监控,要形成严密的网络监控体系,尽可能防止青年学生与有害信息接触。例如,学校网络管理队伍,要积极关注学生用户的IP地址和身份记录,关注BBS上的一些重要信息,掌握学生网上动态,并发布一些积极信息供学生浏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成为我们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四)网络条件下校园文化的新发展——校园网络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是在校园网络的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它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相对比传统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突破了时空限制,比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更广泛、更加多姿多彩。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校园信息化的推广和实施,校园网络文化的范围异常广泛,地位在整个校园文化中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校园中,随着网络媒体逐渐成为校园运行的主要工具,依附在“网络媒体”这一载体之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的作用变得更加突出。

虽然校园网络文化在其性质、内容和功能上,与传统校园文化是一致的,即它们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校园网络文化毕竟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校园网络文化从其内容上不完全属于传统校园文化,而是显示出“新生”文化的特征,表现在:

第一,内容广泛

校园网络文化覆盖面特别广,古今中文,国际国内,不同国家的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是糟粕的还是精华的都会通过网页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环境虚拟

网络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无界性、虚拟性,依附在其上的网络文化同样有着这方面的特征。虽然各国都采用了不同的监管手段,但是网络文化在实质上还是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使得网络浏览者可以访问到全球范围内的最新文化。在虚拟的环境下,网络文化的主体通常也具有一定的虚拟性,这也是网络文化难监控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文化虚拟性间接也产生了网络文化内容的广泛性。

第三,表达“新潮”

网络通常被人们称作“另类的世界”,其语言也通常被称为“另类的语言”,并且非常迎合年轻人的心理,在青年人之间广为流行。例如,“青蛙”代表相貌丑的男士,“恐龙”则指不漂亮的女孩,在网络文化中一些表达意思往往可以用简单的符号或数字来表达,如,“:)”代表心情高兴,“:(”代表生气,520则代表我爱你等。这些语言表达在传统校园文化中是不常见的,甚至是不被允许的。

第四,道德规范淡薄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它的难监控性使网络文化在道德规范方面显得非常淡薄。例如,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的人,在网络中往往不讲道德、不受法律约束、并且有可能在网络世界中触犯法律,最终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惩罚。由于网络文化监管不力,网络上的不良文化逐渐增多,不断渗透到校园中,严重“污染”了传统校园文化的纯净度,使得一些青年学生思想发生扭曲的现象,做出了违法乱纪、损害国家利益的事。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所说,“网络文化存在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网络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它们进行把握和使用”。只要我们遵守这个游戏规则,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有效的管理,把校园网络文化营造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积极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它不仅可以展示学校文化的特色,而且可以推动素质教育,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参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4年7月13日

2.参见陈至立.“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展望”.中国教育网络,2008年8月19日

3.参见“2007年教育信息化.高投入低增长”.中国教育新闻网,2007年3月26日

4.赵国栋.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2004年调查报告

5.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山东电大研究动态,2002(6)

6.黎加厚.谈教育信息化.中国电化教育,2002(1)

7.沈陪华,王映雪等.清华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与思考.管理信息系统,2002(2)

8.赵国栋.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04(4)

9.成由信.现代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0.钱永林.浅谈校园信息化建设.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1996(6)

11.刘志刚.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8(1)

12.李博.数字校园-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人民珠江,2006(6)

13.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研究,2005(1)

14.江凤艳.浅谈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

15.马倩,李海燕等.网路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03(3)

16.敬菊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