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有利于缩小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衡发展
从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出现,学校一直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场所。一个人要想接受良好的教育必须进入学校学习才能实现。但是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高等学校的正规教育。此外,由于各地教育规模、教育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更无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敬爱偶遇体系”的宏伟目标。但是,随着校园信息化的推行,各高校把本校的教育内容通过校园网面向社会开放,高校的“数字校园”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为国民提供更大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受教育者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说,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产生的教育水平的差距,还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总之,校园信息化不仅有利于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而且有利于我国整个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此外,信息化校园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新世纪国家现代化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校园信息化的过程是一种信息技术、信息机器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除了必将极大的推动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我国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孕育着商机。
五、网络建设与校园文化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精彩,使人民精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文化建设被提到全民关注、国家意志聚焦的高度。学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里的“精神特区”,理应在文化建设中成为最好的环境之一,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在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中就显得格外重要。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校风学风、校园环境、文化生活及历史传统的综合。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导文化,对大学生成长长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把校园文化置于新的环境中,特别是校园网络的成立,虽然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但其中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即网络建设与校园文化的关系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有不可避免的消极阻碍。下面笔者将探讨网络这把双刃剑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网络建设和网络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讨论网络建设与校园文化之间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什么是网络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特征。
1.网络文化的概念
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中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态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其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包括新闻、动漫、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论坛等,还包括网上传播的各种信息、网络视频、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的教育、培训、网络出版等。
2.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具有精神文化的特征,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发送和接收为表现形式的具有虚拟性质的文化,是一种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网络文化除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一些主要特征:
第一,信息传输速度快,吞吐量大。据报道,全球互联网网站数量已经突破1.6亿,网页更是不计其数,大量网上信息开拓了人们的眼界,网络提高了人类对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网络具有交互性和虚拟性。在网络中,每个人不仅可以作为受众接收信息,而且可以作为传播者发送信息。在网上,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均可以被淡化,网上交流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神秘性。二者之间的关系为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第三,多元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载体,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随着网络信息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受众面前,既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有消极思想的内容。
(二)网络双刃剑给校园文化带来的影响
1.校园网络建设给校园文化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网络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网络的建设,校园网的出现使得校园文化不再单纯的局限在本校区域内,而是面向整个社会。网络文化传播的实时性、快速性、多元性等特点,使原有的校园文化不断有新的血液注入,从而丰富了传统校园文化,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网络建设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
网络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校园有了网络的融入,就给它的校园注入了科技的含量,那么它的文化也就具备了科技的因素。网络建设提高了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首先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沿用教师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来完成的课堂模式,或是通过“听报告、开大会、读报纸”的方式,受教育者被动的在一个封闭环境中接受教师的“灌输式”教育,而且传授的信息已经是“陈旧”和“过期”。相反,校园网的建立不仅增加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而且带来的都是当今时代的文化“新鲜血液”。同时,网络开放性的参与方式,使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自主性提高,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
再次,网络建设突破了校园文化的时空界限。
传统的校园文化总是受到时空的限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集中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开展同一主题内容的文化活动。而互联网时代,由于网络没有地域上的限制,使交互式远程教育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广泛的传播途径,高校“围墙”的概念逐步消失,网络突破了时空界限,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教师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话题,与同学或他人进行各种文化交流。这种环境下的校园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贴近学生的现实,使原来相对狭小的文化教育空间变成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教育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空间有多大,校园文化活动的空间也就有多大。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校园文化时空的突破,使得在校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陌生文化,这就间接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特别是随着网络建设的完成,网络文化的出现,无疑给学生搭建了充分了解社会的广阔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真切的感知社会上的文化,聆听来自社会上的声音,并通过网络的各种辩论来提高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认识,提升自身的文化内涵。
最后,网络建设有利于传播和深化校园文化。
伴随着校园网络的设立,校园网的传播媒介应运而生。高校校园媒介是社会大众传媒在校园环境中的“小众实践”,是促进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相对于社会大众传媒,校园传媒在传播目的上追求更直观的舆论效果,在传播对象上具有特殊的受众指向,在传播内容上更突出校园文化的主体要素。校园网络的建立,除了面向在校师生外,校外访问者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自己校园的文化特色呈现在校园网上,当校外人士访问学校网页时,那么校园网就起到了传播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从其性质来讲,它是开放性隐性教育,它靠着内在的归属感和同化力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功能。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正契合这种“隐性教育”的特点。校园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打破了语言、地域、身份、地位、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心理等局限,扩大了人们的交往范围,缩短了交往的时间,从而有利于促进在校学生关心人类,加速他们把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化。
2.校园网络建设给校园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校园信息化对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是前所未有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影响,给传统校园文化带来挑战。
首先,网络文化的出现冲击了校园传统文化。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和无时空性,使外来文化纷纷涌入校园中,特别是与我国传统文化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更是占据网络文化的绝大部分。由于外来文化和我国本土文化产生的社会性阶级性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并最终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应。由于网络世界的无国界性,学生在网上“冲浪”不必受到任何限制,他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本国的信息文化,同样可以浏览他国文化。但是一些西方国家往往会利用互联网向世界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社会文化。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冲击,青年学生往往会脱离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倾向于西方文化,有些青年学生正是在西方网络文化的侵蚀下出现了“反本民族文化”的思潮。例如,南方某重点高校BBS上1999年9月和10月曾出现反动电子刊物“大参考”和“枫华园”转帖文章的事件,这些文章宣扬极端民主自由,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非法的邪教组织“法轮功”打抱不平,置我国主流思想不顾,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