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高校校园网管理与网上引导工作研究
48468500000005

第5章 互联网与高等教育信息化(4)

(二)教育信息化和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的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南国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硬件建设,即信息技术、设备设施建设;软件建设,即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潜件建设,即信息技术理论、方法建设。孔凡士博士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教育趋势,它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从而改变教育的传统模式,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基础结构、信息化对象和管理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教育信息化的四大要素。

追根溯源,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实际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而出现的。因此,从一开始,教育信息化无论从概念上还是从内涵上来说,都与信息通信技术(ICT)保持着紧密的关系。1993年,在NII报告中就专门列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通过网络来实现按需教育、远程课堂,将提供最好的教师和教材,以及虚拟的实验环境。以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报刊、网上游戏、视屏点播、交互式电视等将提供学习化社区和方便的生活。随后,受此影响,其他国家也先后制订了类似的教育信息化计划。例如,在日本2001年制定的《高度信息通信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中,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五个重点之一,其目标是:到2005年使日本成为IT人才的资源大国,为促进教育领域IT技术的应用,将充实、普及多种教育应用网络内容,促进教学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已经迈入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学校信息化。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指出,”十五“期间,我国教育的发展,在战略上必须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2010年教育信息化要达到较高水平,部分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我国政府于1994年启动的中国科研计算机网络示范工程成果丰硕,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加入了中国教育科研网,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正是大势所趋。经历了十几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资源建设方面,开发了基础教育资源库、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职业教育资源建设基地等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初步形成了资源建设的有效机制。其中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走在国际前列。并且移动教育的逐步启动,也大大地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因为中国的手机用户要远远大于在线上网的人数。其次,在建设标准方面,构筑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推出40余项标准,启动了标准化测评认证,为异构系统互连互通和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了可能。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了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和信息技术课程,对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建有示范性软件学院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35所、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应用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180个,还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信息化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成败,往往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发展。高校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新世纪国家现代化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信息化是信息经济条件下高等院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学改革,形成适应信息社会形态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提高办学水平,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才的培养质量。简言之,所谓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为动力,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变革和发展,使之成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的过程。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它是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为推动力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使用生产工具的水平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教育发展的历史也是如此。每一次教育手段和工具的重要更新,总会引发教育的巨大进步和深刻变革。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将使教育教学手段和工具进入智能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会极大地延伸学生口、耳、手、脑等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朝着多样化、综合性、趣味性、个性化等更高的层次发展,并将极大地拓展高等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和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促使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思想观念、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使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

其次,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创建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为目的。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何处检索信息、如何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对于更好地实现终身教育具有重大意义。综合素质主要是指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综合素质的灵魂。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使高等教育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突破高校的围墙,超越国界、区域的樊篱,为构建全球化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最后,它是一个过程,一个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复杂过程。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和发展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断深化,也将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而不断推进,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它是整个教育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制约,并且是与后者大致同步、相生相伴的。

蒋笃运认为,从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有以下一些突出特征:

第一,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除了技术的制约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社会对它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的制约,而后者是受其思想观念支配的。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理论为指导,如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现代高等教育的时空观、人才观、价值观、质量观、效益观、教学观、师生观等。

第二,教育时间终生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将使高等教育向大学后教育直至老年教育发展,成为在人们需要的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能提供所需知识的学习活动,实现”学习化“人生。从而改变高等学校在某种程度上的封闭状态,使之与社会生产、生活融为一体,更具有生机与活力。

第三,教育空间网络化。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全球通信瞬间完成,将极大地拓展高等教育的空间,无校舍的”多媒体大学“、”虚拟大学“应运而生、迅速发展,全球的网络空间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空间,”地球村“就是一所大学校。

第四,教学交互化。交互式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强调了师生之间思想、情感和文化的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得到鼓励和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学由单向灌输改为多向交流,师生间建立起更加民主平等的关系。

第五,教育内容数字化。电子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和教育数据库等广泛应用,不仅使高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生动逼真,更使知识的存储、传播速度极大地加快,使用效益有惊人的提高。

第六,教育技术智能化。教育技术主要是指为实现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所采用的技能、手段和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是加速其信息化、提高其智能化水平的直接动力。

第七,教育资源共享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全球教育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打破了过去教育资源种种形式的封闭和垄断,使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化程度大大提高,从而有利于全球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利于缩小国家和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的差距。

第八,教育个性化。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教材和教师,自己安排课程和课时,可以在虚拟教室和实验室自主地学习、实验或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探索,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兴趣、爱好、专长出发,结合社会需求,进行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总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将更具有个性和创造性。

第九,教育对象的全民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其教育对象逐步大众化、全民化的历史进程。它既依赖于信息技术、教育思想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又对教育和社会进步形成巨大的推动力。它本身也成为教育和社会进步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工作的影响

高等教育信息化意味着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高等教育,促使教育手段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等教育发生重大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教学角色发生根本的转变,对于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1.教育理念的更新

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需要基础设施即硬件建设,还需要与之相应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这种社会现象比较系统和理性的认识,其核心是教育与社会、人和文化之间的基本关系,它体现了教育的目的和价值观,制约着教育观、人才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方式、培养途径等方面。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无疑将给教育思想带来冲击,引发教育思想的变革。

首先,从培养”专才“向培养”通才“的观念转变。是实施”专才“教育还是实施”通才“教育,长期以来,教育界为此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这其中既有教育思想的问题,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通“与”专“是相对的概念,”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也是个历史的范畴。由于我国传统教育长期将文理分科,导致专业范围过于狭窄,大大限制了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发展潜力,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从而使人才的素质出现缺陷。现代科技的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需要具备跨专业和跨学科进行研究和创造的能力,需要通晓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知识和具有现代化组织管理方法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才,需要在广博知识基础上具有一专多能的”通才“。而教育信息化将为之提供机遇和保证。

其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形成了以考试为主要手段,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办学机制。考试本应该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却由于人为的一再给予强化,以至从手段变为目标。其严重后果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发展畸形,不能有效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人才的培养起着定向和引导作用,信息化进程对教育的全面冲击将凸现这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