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的发展里程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最基础性的工作,还是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和培养一流人才的根本保证。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从整体上来说我国高校信息化起步较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很多发达国家很早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化教育、实现信息化校园的计划,但在我国这种明确的计划出台较晚。例如,美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美国政府首次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问题,并将之作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方向和突破点,美国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提出为美国高校信息化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在校园信息化建设方面英国也不落后,为了实现国家教育体系的终身化,英国政府建设了“全国学习网”。该系统以大学为依托,将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等网站连接为一体,提供在线学习、教学与公众服务等功能。此外,日本以东京大学文献情报中心为基础成立了“国立情报学研究所”,在21世纪日本的学术研究布局中,它不仅是日本文献保障的枢纽,还是全国学术网络的中心,志在推进创造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鉴于国际国内教育信息化形势的新机遇和挑战,我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方针,指出我国的教育事业“需要跨越式发展,以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校园信息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为了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加快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据教育部统计,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90%的高校建立了校园网,这就为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教育部对高校教育的要求,为了尽早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到2005年我国所有高校都要建立校园网,实现高校校园信息化。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从最初的几个高校自行实施,到发展为覆盖全国高校的信息化浪潮,在这过程中各高校取得了显著成绩,极大推动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加速了我国高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取得成绩实现飞跃的同时也有问题的出现。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适应阶段和大发展阶段。
(一)高校校园信息化的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1994年我国正式成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国家,从此校园信息化也正式步入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已经认识到实现校园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且颁布了相关政策,将校园信息化列入国家发展计划中;当然,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校园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在数量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1.相关政策的提出
为了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先后启动了一系列工程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体现了实现信息化教育已被列入我国教育战略计划中。作为教育信息化基础的校园信息化自然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的“211工程”和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等方面的应用问题。特别是“211工程”的提出直接将我国高校推向信息化浪潮中。“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例如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建设内容,大大促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校园信息化的进程。特别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将连接全国主要高等学校,并与国际网络联网,不仅为我国教育、科技和社会各界提供信息服务,更使高校成为教育信息化实践的先驱。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设立全国综合文献中心和一批学科文献中心,与国内外文献系统广泛联网,建立文献信息子网,为高校服务。在全国高等学校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结合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设立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国家计委于1994年12月又提出了“金智工程”。“金智工程”是与教育科研有关的网络工程,其主体部分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即CERNET),CERNET由教育部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10所高校承担建设任务,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层次结构,网络中心设在清华大学。“金智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金智工程”的提出无疑将推动我国高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
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投资建设的、基于TCP/IP体系结构的全国性学术计算机互联网络,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性互联网络,也是全国最大的公众互联网之一。其建设的直接目的就是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随着CERNET的建成,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纷纷建立,并且实现办公室、教室和宿舍的联网使广大师生都可以方便上网,实现了图书馆等资源的共享,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网上合作研究提供了基础环境,大大改善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促进了教育体制、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已经批准40余所大学成立网络学院,开展远程教育,扩大办学规模。
1998年12月24日,教育部又制订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对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现代化高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实现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等。
自1999年开始,我国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现代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基础上的网络教育,以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广播电视(视听)教学为辅助,它以学习者为主体,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多种交互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现代远程教育是相对于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传统远程教育形态而言。网络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运用网络技术与环境开展的教育,在教育部已出台的一些文件中,也称现代远程教育为网络教育。
2.具体发展情况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一些重点高校率先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之后其他高校也积极推行。简言之,这一时期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的软硬件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明显呈现不平衡状态。
1994年4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CERNET建设研讨会”。国家教委和有关司局的领导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六所高等学校的主管校领导和技术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就CERNET建设的重大管理问题、重大技术路线和策略问题进行了研讨,统一认识。同年5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第二次研讨会”,会议决定在国家正式批复立项以前,通过X.25网络建立连接六所高校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该网络于同年7月初正式开通,该网络连接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五所城市,并与Internet互联,成为中国第一个运行TCP/IP协议的全国性计算机互联网络。随后,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学院积极跟进,我国首批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正式运行。经过一年的发展,1995年中国第一个BBS站点“水木清华”在CERNET上开通。随后其他高校的BBS相继开通,校园信息化首次融入学生生活。
1999年是我国教育信息化自发展以来进行最快的一年。同年,教育部不仅正式批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而且,CERNET联网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已经超过550个,覆盖中国80多个城市,包括所有的省会城市,联网用户首次超过百万大关,达到200万人。为支持各高校积极开展校园信息化,到1999年教育部已批准68所普通高等学校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这68所普通高等学校在全国设立了2027个校外学习中心(点),试点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以广播电视教育为特征的第二代远程教育向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现代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由66所普通高校与近2000个校外学习中心和遍布全国的电大系统组成的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办学体系。
到2000年年底,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高速主干网建设顺利完成。截至2000年,CERNET连接了800多个教育科研机构,覆盖了全国150个城市,用户超过500万人。以此为基础,一些高校实施了包括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教职工宿舍和学生宿舍在内的校园网建设。在校园网的基础上伴随高校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在校园网的基础上,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校园信息化进入发展适应阶段。
3.发展特点
首先,在起步阶段,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主要是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的推动下起步发展的。这也是这一阶段存在的主要特点。
其次,硬件设备得到飞速发展。特别是在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这一时期进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高校都取得了很大成果。各高校除了购买硬件设备,还纷纷建立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并逐渐实现办公室、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联网,使传统校园进入虚拟世界。当然,在这一时期一些高校也积极向国外引进先进信息化技术,并且主动自行研发。
最后,在起步阶段过程中,学校会出现新旧管理模式发生冲突的问题。信息化的引进改变了传统校园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新的管理模式并不成熟,势必出现新旧模式发生冲突的现象。因此,有些学校不但不能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反而可能影响学校正常运行。当然,如果学校在目标制定、步骤规划、资金投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够做到有条不紊的话,校园信息化就会为校园教学、管理和科研等方面带来明显的收益。
4.存在问题
当然,在校园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在各高校信息化进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和观念认识不足。
首先,正如我们前面说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6所大学是我国高校信息化起步最早的大学。这些学校不仅科研能力强,资金充足,而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校园信息化发展得比较快,并且也很全面。相对于上述高校,起步晚、科研能力差的高校就呈远远落后态势,并且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很多问题。
其次,经费不足限制发展。经费问题一直困扰着各高校,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除少数列入国家“211工程”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无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作较大的经费投入,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般而言,综合大学和单科大学的经费要充足一些,一般性的专科院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此外,由于东西部经济本身存在差距,再加上我国教育投资出现不均衡的现象,东部投资是西部的近10倍,因此相对东部高校的信息化进程,我国西部高校呈现明显落后之势。
最后,在这一过程还存有观念认识问题。其主要体现为校园信息化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有些高校虽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没有建立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决策机构,也没有制定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上述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教育信息化初期投入比较大,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保障,但这一阶段经费主要投入在硬件设施方面,忽视了软件设施,最终导致校园信息化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