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孤独落地的声音
48476000000025

第25章 家园——在哪里(1)

读《寻找家园》有感

今年春节,父母被接来这个对他们来说陌生的城市,我可以不再去挤那让人一提起来就发怵的春运火车了。

第一次在城里过春节,感受到的是无聊和孤独。无聊是因为城里年节的单调乏味,孤独是因为虽然父母在身边,但还是怀念我那年味十足的故乡,它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家园的情结永远也无法抹去。

还好,有《寻找家园》作伴,这个年节还算过得不错。

记得那还是前年的秋天,有位甘肃的网友在网聊时给我推荐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没有地址的信》。

孩子,我在给你说话,你听得见吗?

我希望你能。但又怕,你不能。

记得吗?你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深夜,我抱着你,到沙漠边缘好的新坟上探望。

我们等了很久她没有来。

我了解她,相信她地下有灵,一定会来。她没来只能证明,人死如灯灭。没有阴魂,没有轮回,物质的运动和熵潮的涨落就是一切。

因此我怕。

那时,你只有三岁。眼睛里含著,一种和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和忧郁。

……

读到最后,我不能自抑。一位年过花甲的父亲,一个已逝天国的女儿。阴阳两界,生死相隔,活着的父亲,用他那手中颤抖的笔,与已逝多年的女儿絮叨,女儿在他的心中永远活着。字字如泪,句句如血,读得人心疼,读得人心碎。

正是这样一封信,让我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高尔泰。

正是由于这封信,引起了我对作者身世的关注。从现代方便的网络我知道了在这个平静的世界里,还生活着这样一位思想不羁、灵魂独异的人物。

后来在一次逛书城时无意间发现了《寻找家园》,一看作者是高尔泰。当我怀着激动来到收银台前时,却发现自己竟然忘记带钱了。等回家取钱回来,书已被人买走。

有朋友说不用着急,网上可以购买,我试着在当当网上订了一册,果然不出三日书已送来。

令人遗憾的是花城版的《寻找家园》删节太多,删节的许多都是作者最精华的部分。我要感谢现代网络,它让我找到了《寻找家园》比较完整的版本。

于是一连四个晚上,我沉浸于对《寻找家园》的阅读中,在震撼中唏嘘,在震撼中感叹。

掩卷之后,总觉得有胸中块垒想吐出来,总想为《寻找家园》写点什么,但头脑一片混沌,不知何以为记。

对于这样一位至今还客居异乡、有家难回的知识分子,一些同情,几丝安慰,我想对于作者本人,对于热爱他思想及文章的人来说,都无多大意义。我只能借助他独特的叙事文本,尽量贴近他的思想深处,走近他心灵的那片芳草地,回溯他生命历程中的万丈红尘,体验他心灵的苦难以及由此而生的苍凉和无奈,同样是为了记取历史的忧伤,寄托于希望的到来。

我们说,高尔泰的笔尖流淌的是泪,是血。然而,他却异常地平静,异常地轻描淡写。他不动声色地记述,如叙家常,如叙别人的旧事。从他的文章中,你无法想像他就是文章的作者,事件的主人。但他确实就是那个在苦水中煮过、在咸水中泡过,在炽火中烤过,坐过三次大狱,经历过苦役、灾难、饥饿、屈辱、甚至死亡的高尔泰。

我有时真的很惊讶,为他的平静,为他的隐忍,为他描写苦难的那分超然。

然而,当我读完《感激命运》之后,我终于明白作者经历了那么多非人的苦难还要感激命运的缘故了。

他在自己七十岁生日的那天,和妻子小雨说起往事,他说:“假如我现在是一个婴儿,或者是一个婴儿病危的母亲,对于自己的,或自己死后孩子所面临的如此人生,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恐惧,现在都过来了,能不感激命运?”

他说:“许多比我优秀的人们,已经消失在风沙荒漠里面。尸骨无存,遑论文字?遑论意义?从他们终止的地方开始,才是我对于命运之神的最好答谢。但是走到这一步,脚下已没了路。坦克在前,铁窗断后,一切又回到了零度。”

作者在序言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他在逃亡之前,曾到他的出生地看望他的姐姐,在邻家堆满杂物的阳台上看见了一位晒太阳的垂暮老人,身子搭在椅背上一动不动。这就是昔日监管“阶级敌人”的民兵队长,直接虐杀他父亲的凶手。看到这个他曾记恨得咬牙切齿的仇人,已衰老枯萎成一具“木乃伊”,他几十年的仇恨一下子失去了支点。

看到这里,我已经理解了作者。我的眼中滑下两行热泪。我仿佛看到了悲悯人类的一双眼睛。从这里,我对高尔泰的认识已经不再停留在展示苦难的写手的层面上,我要说的是,他是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家,尽管他并不是以作家的身份出现。

从作者这些真诚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颗人道之心,一颗悲悯之心,一种超越个人生死情仇的终极关怀,它不正是人类普世的价值取向吗?不正是人类真正的文学所要承担的使命吗?透过作者苦难文本的阅读体验,我找到了文学的真正价值。

“梦里家山”是《寻找家园》的卷一,共15篇文章。总体读来,皆为温情的文字,人间的温度,人伦亲情灌注期间。虽然许多文字难掩苍凉和悲情,但总体说来,温暖的温度还是能体会得到。但读过《兰姐的标本簿》和《唐素琴》之后,一种命运的虚无感又那么强烈地袭上心头。

当年灵秀可爱、活力四射的兰姐,被无常的命运改变成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就如那个标本簿的命运,终归破碎散落,无影无踪了。黯然的文字里,带着莫名的苦涩,读后令人低回沉痛。

作为作者的同学,唐素琴的命运更让人感慨不已。当年那么意气风发、活泼可爱的女大学生,和作者一样,未能逃脱命运之神的暗算,被打成右派,发派农场做苦役,后来婚姻的变故,人生的浮沉,一个弱女子在政治风云的风口浪尖上如一叶飘萍,几经沉浮,所幸没有被打入深渊,保全了性命,有了一个过得去的晚年。通过唐素琴这个人物,作者把历史所展露的人性之幽微刻画得入木三分。

而此时的高尔泰,却在向命运的零度挑战,面对魔幻的世事,他无奈选择了出走,这也许是他的宿命。

“十几年来,眼看着人类失去好几百种语言,地球失去好几万种生物,新世纪与第三波恐怖主义同来;眼看着同情心、爱和被爱的需要,对自由、正义和更高生命价值的渴望等,也在和森林草原冰川矿脉等同步萎缩;眼看着专制政权黑帮化,知识分子宠物化,文学艺术商业化,生化核弹普及化;眼看着欧盟要卖武器给中国,北大清华学生们敲锣打鼓为‘911’欢呼,以骁勇剽悍著称的‘高丽棒子’齐齐俯伏在一个无赖的脚下;善良温柔的阿拉伯妇女为了捍卫自己的石刑、面罩和无权地位,而争当人肉炸弹……我只有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