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孤独落地的声音
48476000000026

第26章 家园——在哪里(2)

看到这一段文字,我想,我可爱的高尔泰,也只能选择出走了。这让我想起了他在《谁令骑马客京华》一文中韩玉涛先生写给他的那首一语成谶的诗:“书生夹策成何事,飘摇万里度龙沙。钢筋铁骨风云后,却与胡僧笑落花。”

“流沙堕简”是《寻找家园》卷二的内容,写自1955年,是作者20岁以后二十年间的事。如果说卷一的篇章还存一丝温情意味的话,卷二的内容则让人读到了冰冷。单从那些似乎是不太经意的文字中间,你被慢慢地渗入,慢慢地心折,最终,你在经历着惊心动魄、生死裂变的同时,你也在煎熬于人性的反复与背叛;你在省察着人性的乖戾与残忍的同时,你也在体会着人性的悲悯。

高尔泰先生的记忆力极好,想来一是因为那经历刻骨铭心,一是因为其时正是人生最敏感、最丰沛的年纪。多少人事都会在心底烙下印痕,特别是那些生死别离和命运攸关的物事。也许时光会抚平那些创痕,但永远也无法抹去创痕的印记。

看“流沙堕简”时,我似乎是在不经意间就陷入作者设置的罗网。他的文字涂着铁冷的色彩,硬而锐,有一种刺破黑暗的味道,我在不断地咀嚼,不断地回味,最终被他的生硬光芒所洞穿,被他锐利的思想刀锋所击中。他没有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那些情感,他只描述那些事实,但所有的记忆都被赋予了深沉的情感,沉郁忧伤,悲悯揪心,历历在目,披肝沥胆。

一连四个晚上,我都在凌晨两三点钟才昏昏睡去。这样的阅读在我的一生中很少有。越是到最后,越是放不下,越是到最后,越是不忍释怀,越难以放下。我震撼于作者超强的记忆力,更震撼于作者对现实从不妥协的那种坚执与顽强。在苍茫混沌的大地,我看到了他一个人的行走。他倒下了,又站了起来,又倒下,葡伏着向前,又站了起来……他始终没有丧失像“人”一样活下去的勇气,他挑战零度的那份坚执是常人所无法想像的。

《地门》是“流沙堕简”里真正把我带入“灾难”的首篇。地门者,地狱之门之谓也。“徘徊之前无知己,飘若浮云且西去”。五七年反右中,作者被发配到“一如中古城堡”的地狱之门——夹边沟国营劳改农场。如果看过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和和凤鸣的《经历——我的1957》的读者,一定对这个地名不陌生。然而,高尔泰笔下的夹边沟虽然看不到如前两部作品中的那种窒息的灾难背景和苦役场面,但由于作者特殊的个人身份和高超的文笔,他笔下的夹边沟更能凸显恐怖与灾难的背景和颜色,更能切入灾难的细部,把个人的经历与时代的背景结合起来,在展示个人灾难的同时,昭示一个民族的灾难是如何在个人记忆的屏幕上打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在《沙枣》一文中,饥饿让“我”迷失于无边的沙漠,经历了无路可走的恐惧。月冷笼沙,星垂大漠,茫茫戈壁沙漠,“我”竟成了一个“自由人”,然而,一个自由人却在追赶监狱!何等强烈的反讽!人的生存是何等的荒谬!

《逃亡者》——在夹边沟,逃亡是没有出路的,因为到处都是地狱之门,有自然的,有人为的。自然的逃出了,人为的却无从穿越,这就是逃亡者的现实。

作者有一篇写“风暴”的文字,写得惊心动魄,尤为我无法忘记的是风暴过后对人的描写:“个个从头到脚一色土黄,眉毛嘴巴都分不清,只有闭着的眼睛,在土黄色的眉毛下,呈现出两撇模糊的红湿。昏暗中望去,一个个和泥塑无异。想到这些泥塑里面有活人的血液和心脏,不禁骇然。”这具有象征意味的“风暴”,把人都变成了泥塑,尽管内里流淌着人的血液,跳动着人心,但人已被活埋了。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隐喻。

《军人之死》是很有意味的一篇短文。上官锦文的死,“假积极”郭永怀的死,为了早日“出去”而拼命劳动的张文勤的死,都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他们应该说都是好人,然而,他们都未能逃脱悲剧的宿命。好人为了能改造成“好人”,结果都死于非命。荒谬铸就了个人的荒诞性命运。

安兆俊在夹边沟的劳改犯中是独特的一个,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应该是作者的一位知己。就是这样一位阅世很深、思想深刻的历史学家,也未能逃过死神的眷顾,死于60年大饥荒。读这样的文字,让人沉重,让人怜惜,让人悲怆,让人悲悯。以对苦难极大的平静与节制出之,从而使苦难散发出更为摄人的力量。

在敦煌的日子,是作者卷二中的着笔重点。虽然文革中无休止地揪斗、内讧、诬陷、打砸抄很激烈,但由于作者找到了精神的支点,苦难似乎在悄悄隐退,作者的哲思与感悟让人感佩。读《石头记》、《面壁记》,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厚的人文素养和对艺术超强的感悟能力。我相信作者在这样一块文化杂揉与融合而散发着独异光彩的地方独自踟躇时,他的灵魂是轻盈而欢快的。

“有这苦痛,胜似没有这苦痛。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生。接受这世间万物共同的宿命,也是一份难得的睿智。”

《常书鸿先生》一文,堪为此书的压轴之作。作者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在经纬交织中推进人物和事件,写人心的叵测,写世事的无常、写世态的炎凉。把人物命运置于时代的变幻与演进中,从个人的命运中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悲剧性场景。常书鸿的命运令人感叹。

读完《寻找家园》,久久地不能放下,为作者不同寻常的身世,更为他文字的魔力。他是一位哲学家,因此,他的文章少有抒情的文字,大多为客观的白描,用事实说话,在不动声色地叙述中,展示着硬度与质地,征服着柔弱之心。他的文章意蕴深沉而又平易近人,不作高深之态,不端着架子唬人,以平民视角,以我手写我心,其间又不乏思想的光芒和思考的力量。蕴涵哲思,暗隐智慧,真正的春秋笔法。也许作者是一位画家的缘故,因此,对于场景物事的描写,细微处精雕细描,粗疏处,简笔写意,往往人物背景如画般呈于目前,立体而生动,从而为其苦难的人间树立了一个更为洪荒的宇宙背景。又由于他是一位研究美学的学者,因此,他的行文既有悲壮苍凉之美,又有沉郁忧伤之美。写遭遇、写苦难、写命运……都饱蘸真情,笔底流动着撼人心魂的美丽文字,有些句子让人一遍遍地默念,一遍遍地回味。

由于作者高超的文学修养使然,使得那些鲜为人知而又饱含意味的历史细节毫发毕现,读来如临其境。当然,期间折射的时代悲剧常常会提醒我们:我们如今这么美好的时代是多么地来之不易!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约翰弥耳说: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我们却天下太平,连冷嘲也没有。我想:暴君的专制使人们变成冷嘲,愚民的专制使人们变成死相……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家园失去了,才要寻找。对于作者高尔泰来说,如果说写作只为“求生的本能”的话,那未免太简单了些。

家园在哪里?但愿他的记忆连同他曾经历过的那个时代永远尘封在历史的档案里!也但愿他的寻找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