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程吃饭撒饭粒,无论大人怎么批评,他都改不了这个毛病,有时甚至用脚把掉在地上的饭粒搓来搓去,弄得地上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顿饭,他有两顿饭的时间要挨骂,甚至挨打。程程的父母自觉无招了,便求助于教育专家。
专家建议:当程程再犯同样的毛病时,你们不必去理会他。父母遵医嘱,当孩子再用脚搓桌底的饭粒时,佯装没看见。几天下来,妈妈发现程程没再用脚搓饭粒,立即赞美了孩子,“今天程程的鞋底没有黏黏糊糊的饭粒,真干净!”“程程的桌子底下没有饭粒,看了真让人舒服。”孩子见父母对自己搓饭粒的事不闻不问,不搓饭粒倒获得赞美,便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不掉饭粒,即使掉了饭粒,也会弯腰捡起。于是,程程受表扬的次数越来越多。渐渐地,程程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这一毛病。
孩子难免有缺点。面对缺点,有的家长认为,关注孩子的缺点,对孩子进行训导和惩罚,可以制止不良行为的发展。其实在孩子眼里,这种惩罚和训导都似乎是一种“奖励”,因为这一行为引起了父母的重视,故孩子对这一行为印象深刻。这就是不少孩子爱搞恶作剧的原因所在。
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对于孩子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给予肯定和表扬,会使孩子感到高兴,以后愿意再重复这种良好行为,这种做法叫正强化。有些父母的眼睛总盯着孩子的缺点,并翻来覆去地讲这些缺点,这就称为负强化。负强化不仅改变不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反而容易强化这种坏习惯。举例来说,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着急,于是逢人便说:“我这孩子只吃鸡、鸭、鱼、肉……蔬菜一点也不沾,真让人着急。”当着他人的面数落孩子的缺点,这更会加剧他的缺点,如此强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几乎不可能。
总之,在比较中你会发现孩子的进步,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提出更适当的更高的要求,使孩子更快进步。比较中激励孩子可以使孩子做得更好,对自己抱有更强的自信心去迎接明天的挑战。
假如小王说他孩子:上次你语文才考了73分,这次一下子蹦到80分,我女儿了不起,进步真大呀,真让爸爸高兴。这时她女儿见爸爸这么高兴,又赞美她,便兴奋地说:“爸爸,这次发挥得不好,下次我考个85分给你看看。”女儿能这样说,说明小王的话已生效,剩下的就是她女儿向85分的奋斗过程了。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不仅不懂得赞美,反而大加责备。一个孩子说:“上次我数学考了98分,全班第一,妈妈很高兴。可这次我只考了89分,得了第四名,妈妈狠狠地骂了我一顿。这次题本来就比较难嘛!再说我也不可能保证次次考第一吧。”这位妈妈就陷入了教育孩子的误区,没有用比较激励法。只看到孩子分数、名次的稍微下降,没注意孩子思维等素质的提高,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
进步分大的进步和小的进步。我们绝不能忽略那一点点的进步,正是这一小点一小点的进步促成了他的成熟。孩子们昨天问你星星有没有妈妈,你觉得他问得有点幼稚可笑。今天他问你星星到底距我们多远,你觉得很正常。但到有一天孩子突然告诉你星星分恒星、行星、卫星等,恒星能发光,太阳是太阳系里的唯一一颗恒星时,你是否觉得很突然?如果是,证明你平时没有多注意孩子的一点点的进步。
当你的孩子自己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当你的孩子做好了饭菜等你回来吃;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今天坐车时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太太;当你的孩子说昨天晚上学到12点,终于完成了所有任务……你觉得他们那时最期盼的是什么?是你的一句赞美啊!你这时肯定知道孩子有进步了,开始慢慢长大了。你会不因此而高兴吗?
当孩子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后,他们开始有了对美的追求。他们开始讲究穿戴,开始注意发型,开始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这时外界的氛围对其心态影响较大。如果别人说他(她)穿的合身,说他(她)的身材好或发型很酷,表面上他们肯定显得挺不好意思的,但内心却很是乐意于此。当然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美。内在美主要是思想素质问题,包括对祖国的热爱,对父母的孝敬,对别人的尊重,对社会秩序的遵守;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等。这都非一日之功形成的,需要成人的时时指正,并有效地激励他们追求美。
孩子就像一块未被雕塑的美玉,他们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将随着你的开发与调教一天天增多,一天天巩固于其个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