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货币政策研究
48483800000018

第18章 货币政策的现代争论与共识(6)

(五)基于微观基础之上的预期假设,已经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预期在决定经济行为、经济政策的选择与决策程序、经济政策效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预期是宏观经济分析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变量,因此,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重视和充分考虑预期变量的作用和影响。

(六)目前,总体上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并列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最为主要的两大流派。从理论流派角度而言,当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趋势特征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秉承传统、共同发展。当代西方经济学主流派就是在相互的争论、借鉴与融合中实现共同发展,从而促进西方经济学的繁荣与发展,这种共同发展从宏、微观经济学及其宏观经济政策角度而言,一方面是宏观经济学分析基础的微观化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微观经济学论证范围的宏观化扩展。

三、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尽管西方经济学在货币政策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争论与分歧,然而,由于现实的经济基础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以及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共识,因此,货币政策的实施成为各国市场经济实践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既然是一种现实的必然选择,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就成为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货币政策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分析方法,研究论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方法论策略,研究成果可谓纷繁庞杂。笔者认为,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首要的是必须重视和加强货币政策主体、货币政策决策、货币政策传导这三个基本层面的有效性或者规范性,这三个层面是一个系统,构成货币政策基本的功能体系;相对而言,前二者即货币政策主体(即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决策(在行为准则上集中体现为货币政策透明度)在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更具基础性意义,因此,在本书的最后两章,笔者仅就这两个最为基础性的方面做出一般性探讨。第五节货币政策的概念体系简述。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构成

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政策的首要问题,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行为的根本准则。中央银行必须根据货币政策目标来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广义而言,即就货币政策的决策过程与实现过程而言,货币政策目标是一个体系,即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三个目标层次组成的一个目标体系;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这三个目标层次之间是依次渐进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层进的条件关系,在货币政策目标决策(货币政策决策)与货币政策目标实现(货币政策实施)这两个不同的过程中,这种层进的条件关系在条件的层进方向上呈现出相向性,即货币政策决策体现为“最终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操作目标”的决策过程,而货币政策实施体现为“操作目标一中介目标一最终目标”的实施过程。

(一)最终目标

1.最终目标的内容

在当代,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目标)通常包括稳定物价(或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五个方面。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稳定物价目标是由稳定币值目标演变而来的,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不稳定(货币失衡)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都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的危害,因此,抑制通货膨胀和避免通货紧缩以保持币值的稳定,从而实现物价稳定,已成为各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任何国家都力图将物价波动限制在最小的幅度内,以便与其它经济目标相协调,为宏观经济运行和经济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条件。

(2)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地区实现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目标,因此,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社会总供给能力也就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金融资源的调节,通过有利于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的货币政策,尽可能地促进和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

(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一般是指符合法定年龄、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充分就业不等于失业率为零,充分就业不可能消除摩擦失业的情形,根据西方主要国家的经验,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而自然的,社会经济就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范围。失业的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是巨大的,因此,降低失业率,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缓解或解决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失业问题。

(4)国际收支平衡。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该国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而且反映国际收支的平衡能力及其经济的稳定程度。国际收支平衡与否,主要取决于自主性交易,如果一国的自主性交易项目可以自身实现平衡,不需要通过调节性交易来进行弥补,则意味着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失衡必然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影响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因而国际收支平衡成为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预防、调节和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5)金融稳定。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现代货币信用经济中的金融不稳定性因素日趋增加,金融稳定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金融稳定因而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各国都努力保持金融稳定,防范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中央银行应当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对利率、汇率等重要金融变量以及金融机构进行严格监管,维持利率与汇率的相对稳定,保持本国金融的稳健运行,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2.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一种具体选择

货币政策各项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一般而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这两者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即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除此之外,各个目标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与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都存在着矛盾。因此,一定的货币政策不可能同时实现这几个目标,于是存在着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一般而言,在本着坚持统筹兼顾、权衡选择、突出重点、力求协调的基础上,具体条件下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重点是确定各目标的主次地位和先后顺序。不同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制度的差异,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就会有所不同;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践中,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不是笼统的、抽象的,而是属于一种具体的国别性、时别性选择。我国1995年3月颁布实施、2003年1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明确将稳定币值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指出:“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