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又称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性指标。中介目标是指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定的中间性或传导性金融变量;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一般而言,操作目标是在中央银行体系之内的可控性指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调控对象,可控性极强。中介目标介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间接作用的对象,即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控制或影响的政策变量;相对于操作目标而言,中央银行对中介目标的可控性较弱,因为中介目标变量的决定不完全在中央银行体系之内,而是受整个金融体系影响的指标,但是,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中央银行就是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操作目标,进而通过控制中介目标以达到实现其最终目标的。
准确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前提条件。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的具体选择,通常是建立在符合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基本条件要求之上的。中介目标的变量一般有利率、货币供给量、银行信贷规模、汇率、通货膨胀目标等;操作目标主要有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利率)、银行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又称货币政策手段,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中介目标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所采用的具体的政策手段。按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特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总体上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它货币政策工具三大类。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传统的、通常被称之为“三大法宝”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即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和调节货币和信贷的总量。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手段。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同市场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关系;同市场上的长短期利率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关系。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等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市场上货币的存、流量状况来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发挥货币政策的金融调节作用。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对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大、作用力强烈,因此,中央银行一般不会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经常性的调控政策工具加以运用。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或再贴现票据种类的资格认定类别,影响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信用成本,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信贷规模与结构以及货币供求,从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手段。再贴现政策的政策效应主要体现为借款成本效果、宣示效果、结构调节效果三个方面。再贴现政策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而且政策调节的灵活性较强,既可以调节总量,又可以调节结构;不过,再贴现政策实际作用的发挥程度如何,其主动权不完全在中央银行,而要受商业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信用选择行为的影响。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直接调控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主动性强、灵活性高、调控的准确性较强、政策作用和缓而震动性小、影响范围广等优点,因此,在金融市场发育成熟而且健全的条件下,一般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最为重要、最宜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不过,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以及再贴现政策相比,公开市场业务调控货币供给量的收效比较缓慢。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作用重要性的增强,货币政策工具也趋向多样化,中央银行除了调节总量型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外,相应地,还有进行特殊调节的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活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消费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政策等。
(1)消费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这包括规定首期付款最低限、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不同耐用消费品的贷款期限、消费信用的对象等内容;(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保证金比率进行限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以防止和抑制过度的市场投机;(3)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防止房地产投机和泡沫,这包括规定不动产贷款的最高限额、最长期限、首次付款以及分期付款的最低金额等主要内容;(4)优惠利率是指中央银行对一定时期内国家确定的重点发展行业、产业部门和产品,所采取的鼓励性支持措施,这就是通过规定较低的优惠利率,以鼓励其发展,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5)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按进口商品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进口保证金,以防止和抑制进口的过快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失衡。
(三)其它货币政策工具
其它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有关金融法令,以行政命令或其它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借助于市场机制,而是带有较强的行政干预特征,直接信用控制主要包括直接干预、信用分配(信用配额)、流动性资产比率管理、利率最高限额以及开办特种存款等。
间接信用指导是指中央银行凭借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金融检查、公开宣传等方式间接指导和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的措施。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目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是经济变量传导过程与微观主体传导过程的统一。货币政策的经济变量传导过程体现为:货币政策工具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微观主体传导过程体现为:中央银行一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一厂商与消费者一国民收入。因此,货币政策传导大体上依次经过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启动执行,即中央银行依据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运用确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实施货币政策操作,以影响金融变量及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第二个层次是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的传导反应,即金融机构根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在金融市场上的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资产、负债业务等信用活动,从而影响厂商与消费者等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第三个层次是厂商与消费者的传导反应,即厂商与消费者根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的调整及其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状况,相应地调整各自的投资与消费活动,通过厂商与消费者这一最后层次的传导反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力求达到调控社会总需求,影响国民收入,进而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目的。
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金融市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媒介与传导作用。西方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包括资产组合调整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财富变动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和信用可得性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三种类型,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主要有利率渠道、信贷渠道、消费支出渠道、国际贸易渠道(汇率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