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腰刀”的制作历史迄今大约有130多年,起初制作的“保安腰刀”分为中角柄“黑膛刀”。经过发展,“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中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多,技术日臻成熟,品种逐渐繁多。保安腰刀刀柄的华美别具特色,一般多用梅花牛角,迭压红铜、黄铜、铅片赛璐珞等金属材料,然后挫磨成各种堆金迭银、层纹交错的图形,便五光十色,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或铜鞘银箍,包以木头,刀锋入木,紧密无隙,饰以种种图案,配以装插的铜制镊子,安装有扣环,以备佩带,既增添了式样的美观,又防止刀体从鞘中滑落。刀体是反复锻打的精铁再加钢淬火而成,刚柔相济,刀口锋利,坚而不脆,韧而不屈,在锃亮的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图案古朴。腰刀的规格有五寸、七寸两种,有单刀单鞘和双刀一鞘两种。其品种有“波日季”,“雅乌切”、“双落刀”、“一道线”、“双剪刀”“什样锦”、“一把手”、“鱼刀”、“景泰蓝保安剑”、“景泰蓝拐杖剑”等十多种,其中“一把手”、“什样锦”、“景泰蓝剑”最为著名。而“一把手”腰刀图案有来历,传说保安族有一个技术高超的腰刀工匠,他打制的腰刀当时闻名西北,地方官僚为了巴结马步芳,于是要求这位工匠30天内做出100把腰刀来,不然就砍掉工匠的手。刚正不阿的工匠根本没有理睬地方官僚的指令,没给他们打制一把腰刀,结果工匠的右手被凶恶的地方官僚砍掉。保安族儿女为了纪念这位技艺超群,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前辈,在制作腰刀时,刀刃上凿下五指并拢的一把手图案。这个图案被原国家轻工业部定为保安腰刀出口的统一标志。“保安腰刀”和谐地饰绘金黄、湛蓝、翠绿、墨黑、银白、深灰等各色于一体,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饰纹,不啻为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创造。
“保安腰刀”的制作技术,据说是保安族从同仁迁居循化街子后,一位叫赫赫阿爷的保安人,从塔撒坡一位制作土枪、修造火炮的“黑火匠”那里学来的。最初学会的只是一般的打制刀子的技术,保安族迁居到大河家后,经过反复探讨和研究,吸收新技术,改进制作工艺,在样式、锻打、淬火、镶嵌、砸铆等方面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独有的特点,以致发展到现在,达到了比较完美的工艺水平。
“保安腰刀”因其生产过程属于家庭作坊式手工生产,其技术工艺一般是由师父传授给徒弟而流手工制作保安腰刀传和发展起来的,其经营者多为单个的家庭,现在才开始变为私营者工厂化生产,因此,保安腰刀的制作基本上没有与农业生产相分离,以订单作为销售的主要方式。所以说“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保安族文化的瑰宝,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保安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这是一把神奇的腰刀,这是一把火里炼过,水里沾过的腰刀,这是一把折过黄河恶浪,劈过太子积雪的腰刀,这是一把小伙子腰里挂着,姑娘们梦绕情缠的腰刀。”
“保安腰刀”作为民族工艺品,曾多次在北京的各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参加展出,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以此为题材,编排了反映保安族生活的歌舞——《保安腰刀》,并参加了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受到了大会奖励。以“保安腰刀”为题材,代表保安族表演天赋的《保安族夺腰刀》项目在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了三等奖。其规则是:两人各将一把“什样锦”(以双刀和双垒刀最为著名。刀把由护口、平罗(直线条纹)、弯罗(曲线条曲纹)、盖子等组成,用黄铜、红铜、中骨垒叠而成,上面镶嵌着梅花点,图案美丽,制作精致,并配有白铁做底加红铜、黄铜条的木制刀鞘或牛皮刀鞘。人们称这种刀为“什样锦”)的小双刀藏在身上,出场后前进或后退,或左右移动,以窥视对方的藏刀部位,一旦发现便奋力夺刀,双方为保护自己的腰刀免于被对方夺去,相互展开搡、拉、扭、拱、摔等搏斗。将对方腰刀夺到手者为胜。刀移手为平局,一般为三局两胜,中间可休息片刻。国内、港台、日本等的新闻、影视界人士来“保安三庄”拍摄影视作品并向外宣传介绍“保安腰刀”的制作工艺,使其享誉神州大地。现在,随着积石山县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保安腰刀”将作为独特的民族工艺纪念品远销国内国际两大市场,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与喜爱,使保安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发扬光大。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独有的手工艺品。在100多年的制作历史中,形成什样锦、变鞘刀、双刀、鱼刀、长剑、景泰蓝拐杖剑等十四个品种。如今保安腰刀已饮誉海内外,“一把手”商标已经国家工商局注册,成为县域内的知名品牌。不仅在西北地区和云南、四川及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畅销不衰,而且在国外也名闻遐迩。保安腰刀曾多次上京参展,几度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友人。1983年保安腰刀被国家民委、轻工业部评为全国民族特需优质产品。20世纪90年代初保安腰刀曾是近万名保安族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成为积石山县乡镇企业的特色产业。由于保安腰刀饮誉海内外,制造保安腰刀成为保安族人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和独特优势。1994年从业人员达到600多人,拥有生产经营企业7家,家庭式作坊300余户,年产40万把,实现产值800万元,行销全国各地并部分出口国外,为保安族人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保安腰刀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国家将保安族工艺品——保安腰刀列为刀具进行管制,限制运输贸易,销路基本上没有了,保安腰刀的生产逐年跌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年产腰刀已不足5万把,工匠降到不足百人,保安腰刀的市场也不断萎缩,仅限于当地生产销售,制约了民族工艺品这个与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手工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保护民族传统工艺和优秀文化考虑,开发保安腰刀这一独具特色的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要更好地开发保安腰刀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首先,保安腰刀制作工艺越精巧,质量越好,价格就越高。保安腰刀要作为旅游文化产品出现在市场上,要更好地体现其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只有在外观上更漂亮,在工艺上更细致,才能吸引游人的目光,扩大销售量。其次,保安腰刀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深受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如果国家能够将保安腰刀作为民族特殊用品对待,取消其在出口、运输、销售等方面的管制,准予在国内外市场公开销售,对于扩大保安腰刀的生产和销路将大有裨益。再次,保安腰刀要想在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中得到大的发展,必须走出小生产作坊,走联合型开发之路。目前,在保安族聚居地,存在着很多的家庭作坊式的保安腰刀生产点,这些生产点规模狭小、设备简单,制作工艺单一,无法应对多重的市场需求。只有走联合型开发之路,才能使腰刀的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才能集中一流的腰刀制作人才,集思广益,开发出工艺精良、受市场欢迎的拳头产品来。只有逐渐开发出市场所需的新产品来,才能做到资金的积累和新技术的采用,才能够保证采购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实现。
四、民族文化及生活习俗
积石山县的主体民族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外,还有人数较多的回族,都信奉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文化的陶冶之下,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大致相似的生活习俗。不同民族的穆斯林继续保留着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又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相融共进,在信仰一致的大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积石山县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推动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一)民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清真寺
凡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致,皆以《古兰经》为根本宗旨。全县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为116266人,清真寺321处,拱北8处。他们在长期的信仰和生活实践中,以《古兰经》和“圣训”为指导,以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吸收本民族固有的本土文化和生活习俗,逐渐积累发展成为中国民族化的伊斯兰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淳朴的民间风情,备受世人青睐。为自治县开发民俗风情旅游产业增加迷人的伊斯兰文化底蕴,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更加灿烂辉煌。
积石山县的清真寺以阿拉伯民族建设形式为基础,借鉴、吸收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建筑艺术精华,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型制,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以其宏伟壮丽和独有的风格深受人们的青睐,成为穆斯林社区一道礼拜殿亮丽的风景线。清真寺以其拱形的构架、突出的圆顶、高耸的尖塔、连环的拱廊、独具匠心的造型、庄严肃穆的装饰、因地制宜的布局,反映了穆斯林在建筑、绘画、雕刻、镶嵌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也是信奉伊斯兰教各民族高度的艺术才能结合的产物。
清真寺是中阿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是历代积石山县各族穆斯林智慧的结晶,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石山县农村穆斯林聚居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饮食文化
积石山县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回族等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居住生活过程中,形成了日常生活多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喜吃面条、油香、馓子等。副食主要是牛、羊、鸡、鸭、鱼、兔肉等,具有鲜明的伊斯兰饮食文化特色。
伊斯兰饮食根据《古兰经》有许多禁忌、特殊规定和要求。在这个大前提下,各族穆斯林同胞创造了许多富有特色、营养价值很高、风格多样的菜肴、汤类、面点、小吃,以炸、煮、烤,口味浓厚的菜为多。穆斯林家庭饮食一般是一日三餐,一茶两饭。早餐多为喝盖碗茶、牛奶、盐泡奶茶,伴之以蒸馍与锅盔。中午多吃擀面或扯面,并以各色清真炒菜相伴。而晚餐则以易消化的碎面、鸡蛋面、羊肉面片、浆水面、酸汤面等为主食。有品种繁多、色鲜味美的民族饮食,其中以羊杂碎、炸馓子、油果子、甜醅子、酿皮子、一窝丝、炒肉面、牛肉杂割、发子面肠、手抓羊肉、羊羔肉和盖碗茶等美味佳肴远近闻名。不论待客还是喜庆节日,穆斯林妇女都大显身手,发挥技能,烹调出名目繁多、色味俱佳的风味佳馔来,显示穆斯林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