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区域经济
48485100000014

第14章 积石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3)

三、人间仙境炳灵寺石窟

名列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的炳灵寺在刘家峡水库的库尾,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黄河北岸,这里隐藏着1600多年历史的炳灵寺石窟群,保存着自北魏至清代的古代文明遗迹。摩崖石刻、雕塑彩绘,栩栩如生地显示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悠久和古丝绸之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十大石窟寺之一,它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黄河炳灵峡中,历千年风雨,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芒。“炳灵”意为“十万弥勒佛州”。炳灵寺石窟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包括下寺、上寺、洞沟三个部分,现在所称炳灵寺即下寺。现存窟龛212个,泥塑佛像800多尊。其中高达27米的大坐佛,传说为文成公主进藏时随带的工匠雕塑而成。尤其是保存完整的169窟,更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国雕塑、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护好炳灵寺石窟,在修建刘家峡水电站时,国家拨专款修筑一条长350米的混凝土护坝。每逢水库高水位时,站在堤上放眼望云,碧波荡漾,浪涛不惊,炳灵之神韵,黄土地之灵性不觉融入灵魂深处。沿炳灵寺前河沟上行数里,就是炳灵上寺。炳灵上寺有大佛洞,始建于隋代,洞内有一尊4米高的弥勒佛像雕塑,神采丰满,不失隋代造像遗风。元明以来,这里香火旺盛,逐步成为宗教活动中心。寺内现存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刊印的大藏经一部,有唐卡、绿度母、千手千眼观音、坛城画卷,其中绿度母唐卡画是九世班禅赠送给上寺的。

近几年,随着黄河三峡旅游品牌知名度的提高,黄河三峡因其特有的神韵,丰富的内涵,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逐步成为西北地区旅游亮点,也是黄河上游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区之一,游客大增。但由于随着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黄河上游支流区域降雨量逐年减小,黄河来水急剧萎缩,刘家峡水库库容下降,出现了乘游船不能抵达炳灵寺的现象,使许多游客望寺兴叹,无法领略石窟神奇美妙的古代文化神韵。积石山县正是紧紧抓住永积通县公路开工和吹桥公路开工建设的契机,大搞以公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凭借区域特点和优势,开辟游览炳灵寺的唯一陆路通道——安炳公路,建设尕鲁坪海螺山旅游度假村,提升服务功能,打造文化品牌,将区位与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潜力,带动和繁荣一方经济,进一步促进积石山县民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实现了黄河上游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联动开发。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业的基础

积石山县大部分生态旅游资源位于自然环境等脆弱的地方,许多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以其原始性或自然状态的自然美吸引广大旅游者,而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往往会影响或破坏这种原始性或自然状态,更何况还有来自旅游对环境的各方面的影Ⅱ向。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之初,就要把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与开发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坚持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资源在遭受不太严重的破坏之后,有些可以自然恢复,如植被,但是需要很长时间;有些可以利用人力重新复原,如森林、草原、山川、河流等,当然这需要付出很高的经济代价,这对于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来说,是无法实现的事情,同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有些旅游资源,如自然旅游资源中的山体、洞穴、古生物化石等,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文物古迹等,一经破坏便根本不可能恢复,这就使它们具有不可替代性,为此应注意加强有效保护,其主要对策如下。

(一)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资源受到人为破坏的根源就在于公众缺乏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少人根本不知道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的首要问题是让公众有一个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了解旅游资源是千百年自然造化和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粹,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也必须看到,单靠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公众环境意识差这一问题的。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社会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往往成正比关系,在提高和增强公众的资源保护意识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致力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旅游经济开发改善旅游资源保护的条件,通过资源的保护,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最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对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进行评价、评比,参与决定生态旅游乐园的定级评审事项,使各项法规能够得到贯彻执行,把握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严格贯彻执行《环境法》、《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与全国人大所立基本法相关的实施细则,将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这一问题提到法律的高度,从而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强化生态旅游乐园开发中的大环境建设

加强生态旅游乐园生态环境建设。对已建和在建的生态旅游区应加大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建立立体绿化带。

强化生态旅游乐园周边大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区大生态环境是营造意境之地,是生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应高瞻远瞩,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屏障,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对游人的生态环境教育与管理

游人的行为对生态旅游地是否能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游人的生态意识,使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生态环境有害的,正确的行为是什么。注意培养人们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陶冶能力,真正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换,达到“慎独”、“自省”、“自讼”、“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自主的境界。因此,对游人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和管理十分重要,如利用游人村的环境教育中心、科学解说牌、导游图册等进行此项工作。

(五)向当地民众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管理

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很多,传统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最行之有效的策略应该是边发展、边治理、边宣传教育,发展与治理同步。生态旅游需要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并以改善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己任。因此,对当地居民除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外,还应采取组织他们定期学习乡土地理、历史、文化和生态知识,指导他们科学使用环保设施、建立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等措施。

(六)对生态旅游乐园投资商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管理

生态旅游乐园建设要靠吸引外来投资商和资金,也不能为了建设资金去迎合和放任投资商不利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开发行为,而是必须加强对投资商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管理。从项目投资论证初期开始,就让投资商懂得,任何破坏环境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受损害的不仅仅是生态旅游区,也是投资商自己。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三同时”制度。项目建成运行后,要定期对污染物处理设施进行检查。对那些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企业,要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措施进行处理,直至取消其经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