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的使命
48493300000030

第30章 教育随想篇(2)

五、教师的公信度降低

现在,老师最缺什么品质?调查56.4%的人首选“因材施教”,其次是“平等对待学生”(55.1%)。接下来还有诲人不倦(44.4%)、循循善诱(43.6%)、教学相长(35.5%)等。

公众对当今教师整体印象如何?调查中,55.6%的人认为“一般”,和其他职业没什么不同。26.9%的人感觉“很差”。也有17.3%的人觉得“很好”,老师值得尊敬。自古以来,社会形成了对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要求,认为教师是道德楷模。但是,少数教师在工作上没尽责或有显著伦理缺点。比如,汶川地震时的“范跑跑”,被媒体过分关注和苛责,扩大了舆论对教师整体的不良印象。

六、教育生态破坏严重

如果说,自然界生态影响的是人的生存环境,那么,作为人生长摇篮的教育,其生态影响的则是人本身!调查显示:89.1%的人感叹当今好老师不常有。原因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对老师影响太大(68.2%),教师考核、评价、监督机制不合理(65.5%),应试教育体制制约(60.2%),教师选拔、任用机制有待改进(52.6%),具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师太少(48.0%)等。丁邦平认为,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它是育人的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向日韩学习尊师重教。他们从领导层到国民都有这一共识,并形成社会风气。在日韩,老师地位很高,对老师选拔和任用标准自然也非常高。”

七、学校管理遭受困境

温总理说:“我认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民情、民心、民意。衡量政策好坏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应该说学校领导正确对待教职工建议、批评,接受教职工监督,是治校的明智之举。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什么又有许多校长和学校领导对待建议、批评还要采取排斥,甚至压制态度呢?为什么一有建议、批评,就动辄以“影响学校工作”、“影响学校发展”、“闹不团结”等理由,对行使权力的教职工找岔子、扣帽子、打板子呢?究其原因,在这些校长和领导心里,他们只有自己,只有自己的权力,唯我独尊。难道他们个人和小团体的“声誉”和政绩形象,比教职工疾苦冷暖更重要,比党和国家教育事业更重要?说白了,他们不是什么从“学校利益、学校发展”出发考虑问题,而是为“个人喜好、个人私利”作打算。这种做法,只会使教职工离心离德,也会使小漏洞酿成大祸端,给党和人民教育事业带来损失。

八、校长治校着力点偏移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主要决策者,对学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事实是,有些校长只抓学校硬件建设,不抓学校软件建设。有些校长只忙于协调外部关系,忽视内部管理。有些校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些校长只知循规蹈矩,只求不出事,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创新。这样的校长,如何去引领一所学校发展?

校长职责就是构筑高效课堂。目前,校长对课堂领导存在着这样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行政管理方式来实施课堂领导。校长对课堂领导专业含量不足,意识还停留在对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监控上,主要侧重于检查教学常规、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导致对课堂领导在浅层次上重复。二是用学科研究方式来实施课堂领导。校长对课堂领导关注领域不宽,一方面比较注重对自己所在专业学科指导,另一方面则比较注重对毕业年级指导。前者容易囿于自身专业领域,后者则体现出较多功利色彩。如果从学校发展现实需要出发,这些行为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容易陷入“为实效而实效”的泥潭。

总之,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确存在诸多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撰文呼吁:我们必须从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审视我国教育改革。但愿眼下富豪们因子女留学问题而移民,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政府以坚定信心和果断行动进一步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甘肃省宁县与镇原县教育之比较

甘肃省镇原县高考质量连年攀升,引起了庆阳教育界广泛关注。从总体上来说,它正处在一个和谐、稳定、全面、健康的良性状态,而且发展势头强劲。这不是一所学校单一的教育质量提高,而是整个县域教育质量成功攀升。前几年,我在镇原县的平泉中学、镇原一中、开边中学考察过程中,就留下了这个比较突出的印象。2006年寒假因探访朋友,又顺便考察了镇原县的孟坝中学、三岔中学和几所民办高中教育状况,更引起了我对宁县教育深入思考。

在我看来,宁县教育,尤其是高考与镇原县差距形成,最主要原因是师资队伍素质上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是历史形成的。

1.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镇原县每年考入大专院校的学生比宁县要多得多。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10多年时间里,镇原县比宁县多输送大学生4000多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回到了镇原县,及时充实了教师队伍,经过20多年历练,现在他们绝大多数已经成熟,成为支撑镇原县教育发展的骨干力量。可是,宁县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虽然不乏在全市出众者,但从根本上来说,教师队伍数量上不足和质量上不优,难以支撑起宁县教育这片蓝天。目前,宁县从初中选拔上来的教师和新任教师成长缓慢,无论师德修养,还是知识储备、教学能力等方面都与骨干教师有很大差距,学段教学欠账大,严重制约了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2.和镇原县相比,宁县社会各界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还没有形成。宁县经济意识强,人们普遍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关心和足够的重视。宁县地处大原和交通要道,受市场经济冲击大,农民中做生意的人多,外出打工的人多。留守孩子的教育,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机关工作的一般干部,只注重孩子升学,而忽视他们思想品德培育的也不在少数。党政领导中本地人对教育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不能持之以恒,长期坚持。如果孩子上学,还和老师、学校有交往。孩子一旦毕业,对学校和老师不闻不问的情况时常发生等。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宁县学校教育普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离,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持续稳定的提高无处着力。而镇原自然环境差,民风淳朴,崇尚教育,尊师重教已成为老百姓和社会各界的具体行动。

3.宁县教师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普遍比镇原县教师要差。镇原县教师投身教育、研究教学,风气已经形成,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无论职业道德、专业素质,还是理论修养,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从他们中一些代表的言谈、评课和其他教学活动中都可以体现出来。在镇原县教育中出现过张学成、沙秀石等全国教师典型代表,宁县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教育普遍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道德支撑力量。所以,有人说:“在微观领域使某些学生的一生发生变化,和在宏观领域使学习型社会逐渐发展,这两者之间动态复杂的教育模式是教师真正展现身手的竞技场。”

4.宁县学生因受社会、家庭和学校影响,上进心和吃苦精神远远赶不上镇原县。2002年9月,我们到镇原县平泉中学参观学习。这所学校里学生每天从早晨5点起床,晚上11点就寝。中间要上6节课,5节自习,还有早读、午读、晚读,但学生中没有叫苦喊累的,个个显得精神饱满,十分自信。吃饭、住宿和教学等条件并赶不上宁县有些学校,但高考成绩居然很高。会宁县是全国“高考状元县”,其做法和平泉也有类似的地方,最著名就是“三苦精神”——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家长苦供。当我们把这套办法借鉴过来,宁县学生却接受不了,家长也接受不了,认为太苦太累,不符合教育规律。难怪有人说:“教育和贫穷是朋友,和富贵是仇敌。”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5.镇原县各学校领导搭配合理,普遍年轻有为,进取心强,而且政府为他们日后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镇原县7所公办高中领导班子平均年龄28岁,学校主要领导都在40岁左右。有几所学校主要领导后来到市上任职,这固然与他们本人努力有关,但政府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宁县5所完中领导班子平均年龄都在46岁左右,主要领导均在50岁以上。虽然学校有了很大变化,质量也有了一定提升,但这些为宁县教育呕心沥血的人,并没有获得个人更大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不能不说是宁县教育的痼疾。据我了解,其他各县在这方面的情况都比宁县要好得多。

美国著名教育家迈克尔·富兰曾说:“未来最有希望的信念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即整个宇宙是由一个共同的规律支配的相关系统。”宁县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能简单地就高考抓高考,就质量抓质量,而是要从宏观上综合考察影响宁县高考的诸多因素,深入、积极地进行思考、研究和解决,才能真正解放宁县教育生产力,提高高考质量。在这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关键。教师是联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他们高质量的工作,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创造教育品牌,起到宣传、引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在这方面,政府要大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予教师经常性刺激奖励,保证他们有充分发展的机会,克服以往无聊的空话和大吹大擂的词句,解决付诸行动与“口头热情”不一的突出矛盾,以及在毫无意义的应付或幻想里宣告宏伟计划的漂浮作风。作为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要真正把党对教育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把尊重和爱护教师做到位,让长期处在一线的教师能人尽其才,各尽其力,安心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在今天这个社会,无论谁都可以对教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教育自有它本身的发展规律,那就是不管你说什么,怎么说,关键看你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政府官员也罢,普通百姓也罢,都要有关心、支持、理解教育的实际行动。否则,对解决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

赴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考察学习报告

甘肃省宁县第二中学考察学习团于2010年10月31日下午1点钟出发,晚上6点半到达静宁。虽说长途奔波,旅途劳顿,日程紧张,但同志们参观学习的心情始终是轻松愉快的。自从踏入静宁一中校园到离开,两天时间里,我们总被静宁一中质朴、求真、务实、高效所感动。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在考察过程中全部心情,这只能是震撼了。我们不仅仅震撼于静宁一中高考成绩的辉煌、硬件设施的先进、文化底蕴的深厚、社会各界特别是静宁县历届党委政府对学校的大力支持,而且更震撼于养成教育的实效、学风班风建设的实在、课堂教学的实用、集体备课的实诚以及优化教育生态的实绩。

一、养成教育的实效

养成教育是静宁一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前提。11月2日,在全体考察学习人员座谈会上,静宁一中崔校长说:“育人是提高质量的根本。育不好人,质量提高就失去了基础。”在两天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欲教人人成才,先教人人成人”的理念在静宁一中绝非一句空话,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师德育人、行为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环境育人已经在全校上下蔚然成风。一是文明习惯好。在静宁一中,没有抽烟现象。领导没有,教师没有,就连后勤管理人员也没有,更不要说学生了。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参加考察学习的人员也不好意思抽烟了。二是生活习惯好。静宁一中没有专职卫生保洁人员,卫生全部由各班学生负责打扫,校园里没有设置垃圾桶,却十分干净整洁,没有纸屑,没有树叶,没有食品袋,没有痰迹。第一天,我以为是考察学习的到来,学校特意做了安排布置。但到了第二天,占地175亩大的校园依然干净整洁。可见,卫生保洁已经成为静宁一中师生的良好习惯。三是纪律习惯好。我们考察学习,进入静宁一中校园,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没有聚集的人群,没有围观的学生。到教室听课,无论到哪一个班级,学生都表现得平静如常,没有喧哗,没有私语,默默地做着课前准备,匆忙而紧张。即使在楼道、洗手间里,也没有拥挤、起哄、追逐、打闹等不文明现象发生,学生们显得很有教养、很有秩序、很守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