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11

第11章 利息与利率(1)

利率是货币金融理论的基础概念,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经济范畴,利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储蓄、投资、物价和金融资产的价值,进而对整个经济活动产生广泛的影响。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利息的性质、利息的计算、利率的种类、利率的决定和利率作用。

利息

一、利息的本质

利息是在信用关系中借款人支付给贷款人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产生而产生的经济范畴,只要存在信用关系,利息就必须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利息还是信用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有借、有还、有偿是现代信用关系的一般特征。利息有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借贷行为,利息作为一种占有使用权的报酬就已出现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息是资本主义的利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一般来说,才创造出利息的范畴;并且,只有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才创造出利息率。”

现代社会把贷出货币收取利息视为正常的事情,货币因贷放而增值也深深植根于现代经济观念中,正因如此,人们产生了一种观念,货币具有自行增值的能力,这涉及利息的来源或者说利息的实质。长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都是从某个侧面入手来观察利息,解释利息的性质。例如,威廉·配第认为,利息是因放弃货币的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西尼尔提出的节欲侧重从资本来源于储蓄、储蓄来源于节欲的思路上分析利息的本质,认为利息是资本所有者不将资本用于消费所获得的报酬。庞巴维克在边际效用基础上提出时差利息论,将时间因素导入利息分析,认为同一种类和数量物品的现在价值和未来价值之间存在差别,由于时间的推移,这些物品的边际效用也显著不同,因而出现了利息。马歇尔提出了均衡利息论,认为利息是资本家牺牲现在、等待将来而应得的报酬。凯恩斯提出的流动偏好论更明确地把利息看成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认为利息是放弃货币灵活性和承担风险的报酬。萨缪乐森则用净生产率来解释利息的存在。

马克思则从借贷资本的全过程提示了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开了利息的神秘面纱。马克思把借贷资本的全过程称为二重支付和二重回流的运动,并明确指出:第一重支付和第二重回流(即货币所有者向货币使用者贷款和货币使用者向货币所有者归还贷款本息),虽然处于产业资本运动过程之外,但却以产业资本运动为基础。利息决不是货币本身生出的果实,不是在再生产过程之外的借贷活动中产生的,也不是在购买生产要素和销售产品的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归货币所有者占有的剩余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利息不外是一部分利润的特别名称,特别项目;执行职能的资本家不能把这部分利润装进自己的腰包,而必须把它支付给资本的所有者”。马克思揭示的这一原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普遍适用的理论,无论何种生产方式下,利息都是利润的一部分。

二、利息与资金价格

马克思对关于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问题作了既肯定又否定的两个表述。在《资本论》中,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把利息叫做货币资本的价格,那就是价格的不合理的形式,与商品价格的概念完全相矛盾。”并且说“利息是资本的价格这一说法,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不合理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我们已经知道,生息资本虽然是和商品绝对不同的范畴,但却变成特种商品,因而利息就变成了它的价格,这种价格,就像普通商品的市场价格一样,任何时候都由供求决定。”所以,“如果价格表示商品的价值,那么,利息表示货币资本的增值,因而表现为一个为货币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的价格”。

理解马克思上述论述,关键在于弄清资本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和联系。

资本商品和普通商品的相同点在于:第一,货币资本本身表现为特殊商品,被提供到资金市场上来,这与普通商品被拿到市场上来的买卖使用权让渡是相似的。第二,货币所有者把一种使用价值作为商品出让,这完全类似于普通商品。第三,资本价格的高低也受供求、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这与商品价格变动也有相似之处。因此,只要将货币资本作为或者成为商品,作为使用借贷资金所付代价的利息就变成了它的价格,利息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利息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否合理,关键在于货币资本是否变成商品。

资本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第一,普通商品买卖,商品价值仍保留在买卖双方手中,而对资本商品来说,一方面,在交换中,货币的所有权没有转移,另一方面,是价值单方面的让出。第二,普通商品随着使用价值的消费,商品实体和它的价值一起消灭,而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本身就是一个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过程。第三,普通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价格的高低的内部力量是自身的内在价值;而货币资本的价格并不是借贷资金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只是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报酬,其价格高低的内部决定力量是货币资本的使用价值——资本生产力。如果把利息和普通商品交换中的商品价值完全等同起来,货币商品就将出现双重价值:即货币本身的价值和利息,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利息作为资金价格不具有完全的价格形式。

三、利息的计算

(一)利息的计算方法

利息计算有两种基本方法:单利与复利。

单利计算利息的特点,是对利息不再付息。其计算公式是:

I =Prn

S =P(I+rn)

式中,I为利息;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金和利息之和,简称本利和。

例如:一笔为期3年、年利率为6%的10万元贷款,利息总额为100000元36%=18000元,本利和为100000元(1+6%3)=118000元。

复利是一种将上期利息转为本金并一并计息逐期滚算的方法。如按年利息,第一年按本金计算;第一年末所得的利息并入本金,第二年则按第一年末的本利和计息;第二年末的利息并入本金,第三年则按第二年末的本利和计算;如此类推,直到信用契约期满。其计算公式是:

S =P /(1+r)

I =SP

若将上述实例按复利计算,则:

S=100000元(1+6%)=119101.6

I =119101.6元100000元=19101.6元

(二)现值与终值

由于利息成为货币资金增加的一般形态,而利率又决定着货币资金的增值程度,任何一笔货币资金,不论将作怎样的运用,都可以根据利率计算出在未来某一时点上,将会为多少金额,即本利和将会是多少。这个本利和也称为终值,如上例按复利计算的119101.6却即为终值。

相反,如果我们知道在将来某一时点有一定金额的货币,把它看做是那时的本利和,按现行利率计算要取得这样金额的本利和在现在必须具有的资金,这个推算出来的本金称为现值。求现值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复利的逆运算,也就是求终值的逆运算。现值的计算公式为(式中符号含义同上):

P=S/(1+R)n

例如:3年后需要一笔100000元的货币,按年利率6%计算,则现在需要准备的本钱为:

P=S (1+R)n=100000/(1+6%)3=83961.93(元)

求现值也称为贴现,所以现值也称为贴现值。现值概念广泛运用于投资决策和财务管理中。

利息率

一、利息率的定义

利息率又称为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贷出资本额(本金)的比率。它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它是衡量利息的量的尺度。利率用公式表示为:

r =ag/g 100%

式中,r为利率;ag为利息额;g为预付借贷资本。

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年利率一般以本金的百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年息几厘,例如,年息3厘,就是指本金100元,每年利息3元。月利率一般以本金的千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月息几厘,如月息3厘,即指本金1000元,每月利息3元。日利率一般以本金的万分之几表示,通常称为日息几厘,如日息3厘,就是指本金100000元,每日利息3元。

二、利率的形式

利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变量系统。它之所以复杂,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资产的多样化,另一方面还由于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利率,使其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一)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也称为货币利率,是以货币为标准计算出来的利率,通常是借贷契约和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息率。它是投资者根据借贷契约应该收到的利息率或债务人应该支付的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剔除物价变动因素,以实物为标准计算出来的利率。它表示投资者实际所获得的利率或债务人实际所支付的利率。在经济生活中有两种实际利率,一种是事后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实际发生物价变化率;另一种是事前实际利率,它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物价变化率。事前实际利率对经济决策有用,事后实际利率对经济分析有用。

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物价变化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r=(1+I)(1+P)1

式中,r 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物价变化率。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物价水平要随商品供求及货币供求关系变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即使名义利率水平相对稳定,实际利率水平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实际利率是资金使用或占用的真实成本,它的变化势必会对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及人们的资产选择行为发生影响。

(二)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融资时间在1年期以内的利息率。长期利率是指融资时间在1年以上的利息率。一般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因为融资期限长,市场变化大,经营风险大,导致融资风险也就越大;融资期限越长,使用借入资金经营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借者所应支付的利息就应越多。划分长短期利率的意义主要在于:明确融资期限长短对利率水平的影响,掌握期限利率结构的管理要求,确保借贷资金的真实收益。

(三)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是指利息率在整个借款期间内固定不变,不随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化。浮动利率又称为可变利率,是指利息率随着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定期调整变化的利率。固定利率在借款期间不发生变化,因而它的主要优点是容易计算借款成本,简便易行,比较适宜于短期借款或市场利率变化不大的条件。浮动利率在借款期内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因而借款人在计算借款成本时比较困难、繁杂,利息负担可能减轻,也可能加重。但由于借贷双方可以共同承担利率变化的风险,利息的负担与资金供求状况密切结合,这种利率比较适宜于中长期贷款。

(四)官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官定利率也称为法定利率,是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宏观调节目标的一种政策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市场的强制力量对利率形成的干预;市场利率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双方自由竞争所形成的利率,是借贷资金供求的指示器。官定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关系是官定利率对市场利率起着导向作用,官定利率的升降通常会使市场利率随之升降。

虽然市场利率和官定利率是从资金价格决定权的角度来分析利率形式的,但实际上,在统一的官定利率背景下,由融资形式多样性、一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分割等因素所决定,市场利率也会有多种表现。例如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其市场利率水平也有相当的差距。

(五)一般利率和优惠利率

一般利率是指金融机构按一般标准发放贷款或吸收存款所执行的利率,而优惠利率则是指低于一般标准的贷款利率和高于一般标准的存款利率。优惠利率带有扶植和照顾的性质。在国际借贷市场上,一般以伦敦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为衡量标准,低于该标准的贷款利率则被称为优惠贷款利率。优惠贷款利率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使用不当会造成资金浪费、效益下降。优惠存款利率更多的是各金融机构为争取客户和存款的竞争手段,在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一般没有优惠存款利率。

(六)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客户在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所得的利息与其存款本金的比率,而贷款利率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所收利息与贷款本金的比率。存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存款人的利息收益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对金融机构集中社会资金的数量有着重要影响。贷款利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金融机构的利息收入和借款人的筹资成本,影响着借贷双方的经济利益。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之差即为存贷利差,这是银行收益的主要来源,对信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和货币流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若利率倒挂即贷款平均利率低于存款平均利率,则说明经济运行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