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是指在一个经济运行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利率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条件不同,各国的利率体系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利率体系中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三类利率。中央银行利率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以及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利率。商业银行利率主要是指商业银行各种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发行金融债券的利率以及商业银行之间相互拆借资金的同业拆借利率。市场利率主要是指各种民间借贷利率、政府和企业发行各种债券的利率等。在整个利率体系中,中央银行利率对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具有调节作用,特别是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或再贷款利率),是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被称为基准利率。
利率的决定
利率决定理论所要研究的是利率水平的决定与变动,在整个利率理论中,利率决定理论无疑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确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是运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规律的关键环节。然而,确定利率水平并不是人们的单纯主观行为,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综合考虑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状况灵活调整,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如下:
一、平均利润率
无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利息都表现为借入方因使用贷款而付给贷出人的一部分利润,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的这种质的规定性决定了它的量的规定性,所以平均利润率成为决定和影响利息变化的最基本的因素。
平均利润率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下自然形成的。市场经济的主体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有的行业利润率高,有的行业利润率低。由于资金可以自由流动,低利润行业的企业就会把资金投入到高利润的行业中去。企业之间的这种竞争,最终使各行业的利润率趋于均衡,形成平均利润率。利息率首先是根据平均利润率而确定的,如果一家企业借入资金要付的利息率高于平均利润率,企业所取得的利润就要全部付给银行,企业必然不会借入这笔资金。因此,平均利润率构成了利息率的最高界限。在通常情况下,利息率无论如何不会与平均利润率相等,更不会超过平均利润率。同时,利息率的高低界限是无法确定的,因为它无论如何不会等于零,否则就不会有人贷出货币资金,从而利息率也不复存在。所以,利息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上下摆动。
二、借贷资金的供求与竞争
利息率是在一定的利润率水平下对企业利润的分割比例,因而在利息率水平的具体确定上,借者之间、贷者之间以及借贷者之间的竞争起着确定性的作用。当借贷资金供不应求时,利息率上升;当供过于求时,利息率下降。我国多年来由于实行管制利率,利率基本上不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因而也缺乏对资金供求的调节作用,对资金的分配几乎完全靠行政手段,从而加剧了资金供求的矛盾。
三、社会再生产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运行周期,其典型状况是危机、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这对利率波动有很大影响。
在危机阶段,商品滞销,物价暴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支付手段极端缺乏,对借贷资本需求增大,而借贷资本供给减少,利率急剧上升到最高限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达到高利贷极限程度的最高利息则与危机相适应。”
在萧条阶段,危机刚过,物价下降到最低点,产业资本不再收缩,借贷资本大量闲置,由于企业信心不足,不愿增加生产投资,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人工资所需要的货币减少;物价虽低,但交易量减少,对借贷资本的需求量也减少;借贷资本供大于求,导致利息率下降到最低程度。
在复苏阶段,投资逐渐增大,交易逐渐增加,工厂开始复工,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开始增长。由于这个阶段信用周转灵活,支付环节畅通,借贷资本充足,因此,借贷资本的需求是在低利率情况下得到满足的。借贷资本的供给大于需求,没有导致利率上升。
在繁荣阶段,其初期生产迅速发展,物价上涨,利润增加,对借贷资本需求增大。但是,由于这时信用周转灵活,资本回流加快,商业信用扩大,对借贷资本需求的增长会被这些因素所抵消。因此,利息率还是维持在较低水平上,但随着生产规模继续扩大,对借贷资本的需求继续增加,特别是信用投机出现,使借贷资本需求大增,利率迅速上升。此时利率虽已提高到平均利润率水平,但由于对借贷资本的需求还在增大,以至利率再度上升。
四、物价水平
价格与货币购买力大小有直接关系,物价上涨,货币会贬值,货币购买力将下降;物价下跌,货币会升值,货币购买力将上升。由于货币形式的借贷资金体现着一定量的货币购买力,因而物价升降引起货币购买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借贷双方对资金价格的评价。物价上涨,货币相应贬值,如果银行的存款利息低于物价上涨率,其实际利率就是负利率。这样,在银行存款不仅得不到实际收益,甚至本金也会受到损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减少甚至不会再去存款。只有银行存款利率高于物价上涨率,才能起到吸引存款的作用。同样,如果银行的贷款利率低于物价上涨率,其实际利率也是负利率。这样,银行贷款不但得不到实际收益,甚至本金也会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将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在制定调整利率时,必须充分考虑物价水平变动的影响。
五、国家政策、法律规定和历史传统
国民经济是一个宏观运行的整体,无论是在市场经济,还是在计划经济的国家里,为协调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国家都要管理或干预经济,通过各种经济政策来体现国家的意志。利率水平、利率结构的确定和设计,是政府以利率杠杆调节经济的具体运用。政府要支持什么地区、支持什么产业,可以用低利率政策来体现;反之,则提高利率政策来限制。政府要实行扩张的经济政策可适当调低利率;反之,则提高利率等。这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又可以法律形式固定,以增加其权威性。
此外,利息是一个社会经济范畴,但从来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利息率的运动是一个具有历史延续性的过程。大部分国家都有一个很早就有的、经过频繁变动留传下来的一般利息率。因此,各国的利息率,从总水平到各个具体表现形式,均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