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经济要素,它不仅直接作用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更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所以被称为经济的润滑剂。但是,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内在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必然随着私有制的消亡而消亡。在本章的内容里,我们将通过讨论货币的起源、货币的职能以及相应的货币制度来把握这个经济事物的历史联系与逻辑关系,对货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货币的起源和职能
什么是货币说简单也简单,无非指我们每天要与之打交道的“钱”“钞票”;说复杂也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或一个定义两个定义能说清楚的。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说:在一万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懂得货币问题。为了说明货币是什么,我们将从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职能讲起。
一、货币的起源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谈论“钱”。为衣食住行,老百姓天天要用钱;一个企业或单位要生存要发展,“当家的”要经常关心“账上还有多少钱”;一级政府或一个国家要维持运转,领导人要操心财政的收入和支出——实质还是钱。
“钱”是通俗的说法,钱的专业性表述则是“货币”。货币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存在,还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容。其内容之一,就是“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根据马克思对货币的历史考证和逻辑推断,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价值形式进化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的基础上,经过价值形式的长期演变,货币才从一般商品中脱胎出来,应运而生。
(一)简单价值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原始阶段,是货币诞生的萌芽状态。在生产力极低的条件下,产品极其缺乏,只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某种物品才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我们现在看到的十分普遍的商品交换现象,那时是非常偶然的事情。在这种交换中,一种商品(A)的价值用另一种商品(B)表现出来,例如,商品(A)=商品(B),这样,商品(B)成为表现商品(A)的价值的等价物。在这种偶然的商品交换状态下,一种商品的价值只能偶然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称为简单价值行驶。
(二)扩大价值形式
扩大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交换日益发展为经常的现象,一种商品由于经常与另外多种商品进行交换,其价值就由许多种其他商品表现出来。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再是偶然而简单地通过另外一种商品来体现,而是由许多种商品来体现;一种商品的等价物不再是另外的某一种商品,而是有多种商品。这样,商品的交换性得到进一步承认,商品价值的统一性和社会性得以体现。
(三)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指用一般等价物来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在日益频繁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众多的可以充当等价物的商品逐渐为某一种商品所取代,这种商品成为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统一的体现者,同时,这种商品也成为其他各种商品交换的媒介。这种商品被称为一般等价物。这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是以普通商品的身份参与交换,而是以媒介的身份参与并维系交换;它不是作为使用价值与其他使用价值交换,而是作为价值的代表与其他商品的价值进行比较和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价值形式发展的质的飞跃,是货币诞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表明商品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向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的转化。
(四)货币价值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成熟阶段,是货币最终诞生的标志。在货币真正出现之前,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是不相同的,一般等价物是时常变换而不稳定的。当一般等价物由几种商品交替充当,发展为由一种商品固定充当时,货币就产生了。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用货币来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称为货币价值形式,或货币形式。
二、货币的本质
从货币的产生过程,可以了解货币的起源。同时,也可以看出货币具有下述基本性质:
(一)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出现以后,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不再直接由另外的商品表现,而是通过与货币相交换得以体现。商品只要能交换到货币,其价值就能得到实现。货币成为表现和衡量所有商品价值的工具,成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其本质功能就是在各种商品之间充当交换的媒介,以支持整个商品交换系统的运转。作为商品的货币,其使用价值已脱离了原商品的属性,转而体现在充当交换媒介上。
(三)货币是特殊的商品
货币产生的过程,实质上是商品由充当偶然的等价物演变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过程,也是由普通商品演变为特殊商品的过程。成为货币的商品,其原有的商品属性逐渐淡化以致消失,其原本的商品使用价值转化为独特的商品交换的媒介。尽管在一定时期里,货币仍然需要依附于黄金、白银等实物商品,但这种货币已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商品了。这就是最终导致货币完全抛弃商品外壳的根本原因。货币的产生,促使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分离。拥有商品,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拥有货币,是为了拥有价值。用货币购买商品,不过是用持有的价值换取某种等价的使用价值而已。
(四)货币是价值的符号
由于货币的本质功能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并不成为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货币本身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就不具有实际意义了,它只是扮演价值符号的角色。所以,货币才可能由足值的贵金属,演变为不足值的铸币,进而出现自身基本无价值的纸币,甚至发展为没有价值实体的电子、数字货币。货币自身的符号化、抽象化,反映了价值本原的回归。
综上所述,货币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在商品经济活动中被普遍认可、使用和接受,在商品的等价交换中扮演权威的媒介角色。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表现的直接的经济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四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表现商品价值、计量商品价值量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所有商品的价值统一表现为同一单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这样,商品的内在价值,借助于货币得到了外在表现,使不同商品易于比较、便于交换。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评估一件商品的价值,通常说“值多少钱”,或者说“卖多少钱”,就是指用货币对商品进行的标价。价格虽然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价格并不能与价值保持完全一致,它会依据商品的供求状况,围绕商品的内在价值上下浮动。
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以货币单位把商品价值表现出来,不涉及商品的交换,无需动用现实的货币。因此,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二)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职能。不同商品的相互交换,不再是物与物之间发生直接交换,而是以商品换成货币为先决条件,再以货币换成商品来完成交换。这样的交换过程可以表述为:商品-货币-商品,或W-G-W。在商品交换或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发挥了媒介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表现商品的价值;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是实现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交换中,商品出售者只有换回等价的货币,才取得了商品价值实现的保证,因此,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同时,由于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实际价值与符号价值的交换,所以,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三)储藏手段
储藏手段职能是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由于货币具有与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拥有货币就意味着拥有商品,所以,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货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与商品进行交换的过程中,即使货币退出流通,其内在的或潜在的交换能力,使其仍然体现为一种独立的价值形态。因此,可以这样说,取得货币就是取得价值,拥有货币就是拥有财富,储藏货币就意味着储存价值和财富。
(四)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职能是货币价值实行独立运动的职能。这是与流通手段既相通又有区别的一种职能,通常表现为货款的预收延付、租金税款的收缴、劳务报酬的支付、财政资金的收支、信用资金的借贷等。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突出特征,就是货币在支付过程中,没有商品在当时当地与货币相向运动,只是表现为价值的独立转移。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从经济实质上看仍然是发挥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与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是相同的。发挥这两种职能的货币,都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的货币;流通中的货币,往往交替地发挥这两种职能。因此,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往往被统称为交易媒介。
在以上货币的四种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突出反映了货币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这两种职能把普通商品造就成货币。所以,可以从货币职能的角度给货币下一个定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应当指出,关于世界货币的职能,是马克思对贵金属在国际经济联系中所起作用进行考察分析的结论。随着贵金属铸币的退出流通,以及黄金在世界范围的非货币化,许多有关货币的论著认为,世界货币不论是金银或可兑换的外汇,都是货币的一种形态或种类。无论是一国货币还是世界货币都在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与储藏手段的职能,因此,他们已不再把世界货币作为货币的独立职能提出,而是把世界货币视为货币基本职能在空间上的延伸。
货币的发展
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史中,包含着货币的发展。货币沿着“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的线索,从远古演化至今,并预示着未来。
一、实物货币
在人类社会早期的经济生活中,许多自然物充当过货币。据考证,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大约流行于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至公元前470年的春秋时期。由于贝长期充当货币,中国的汉字中许多与财富有关的字都含有“贝”,如货、财、贸、贵、贱、贷、贫等。此外,日本、东印度群岛,以及美洲、非洲的一些地方也有用贝作为货币的历史。在古代欧洲,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国,都有用牛或羊作货币的记载。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曾用盐作货币。美洲一些地方曾用烟草、可可豆充当货币。在太平洋的雅普岛上,当地人曾用巨大的轮形石块作货币。在中国古代的某些地区,布帛、谷物都曾作为货币使用过。
上述各种货币都属于实物货币,即以自然形态的动物、植物、矿物或实用物品充当货币。实物货币通常具有下述特点:
(1)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多种实物充当货币,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
(2)实物货币一般不经加工,保持天然状态,是自然的产物。
(3)实物货币富于商品特性,具有高度使用价值,大多可以直接使用。
实物货币的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在政治、经济、贸易隔离分割的状况下,难以形成统一流通的货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实物货币处于货币发展的幼稚阶段,明显有货币从普通商品中脱胎出来的痕迹。
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对货币的使用,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理想货币的商品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价值较高且稳定。
(2)易于分割称量。
(3)容易保存。
(4)便于携带运送。
许多实物货币,虽然具有存在时间很长、使用地域广阔等特点,但由于它们不能满足上述条件,逐渐被经济生活淘汰。经过长期的历史选择,货币最终倾向了金属。
二、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是以冶炼加工后的金属作为货币,包括金属块和铸币两种形式。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有金、银、铜,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
金属取得货币的独尊地位,主要取决于金属自身的优越物质属性。这是因为:
(一)金属质地均匀,具有可分性
经冶炼加工后的金属,质地纯粹而均匀,有稳定的比重和统一的价值,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任意分割,既不损害其价值,又能够再次熔炼还原,可以避免有些实物货币难以分割、价值不统一的缺点。
(二)金属的品质稳定,不易损坏,便于长期使用和保存储藏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决定了金属不易被破坏,不易变质,可以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长期反复使用,适宜作为财富被保存和储藏,避免了许多实物货币价值不稳定、不易保存的缺点。
(三)金属比重大、价值高,便于携带运送
由于金属可以用较小的体积含有较高的价值,因而在使用中便于携带,便于长距离运送,有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的交易活动。
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作为货币的金属逐渐集中于黄金和白银,因为,黄金、白银比其他金属更突出地具备金属货币的优点。正如马克思所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