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03

第3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2)

中国最早的货币金属是铜和金。商朝就有作为货币的铜币出现。周朝以后,中国一直是以铜作为货币流通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尚有铜币的流通。黄金充当货币,主要始于战国时期,东汉以后黄金数量急剧减少,很快失去作为货币的地位。白银直到宋代才逐渐成为货币材料,此后,在与铜并行的流通中,白银一直作为主币的材料,20世纪30年代白银的流通才终止。

西亚、中东、地中海沿岸,铜作为货币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l000年到公元前800年左右。在一些古文明较发达的地区,主要币材是白银,大约出现在公元前l000年前后。金的出现或许更早,但与白银比,未占主要地位。直到公元13世纪,金币才在西欧逐渐增多,至18~19世纪占据主要地位,到20世纪初,世界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币材均由黄金垄断。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块状形式流通的。在金属货币的使用中,由于每次交易都需要称重量,鉴定成色,还要根据交易额的大小将金属块进行切割,因而使用时多有不便。于是,有些大商人就在一定形状的货币金属块上打上印记,标明重量和成色,便于流通。这就是最初的铸币。后来,铸造货币的权利被国家统一掌握,并打上国家的印记。早期的铸币有各种形状,后来都逐步过渡到便于携带且不易磨损的圆形。中国最古老的金属铸币是铜铸币,始于西周,前后流通2000多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有银铸币的流通。西方国家大约在公元4~7世纪,已经开始使用金银铸币了。金属铸币的流通,表明货币开始脱离实物商品形态,初步显示其价值符号的性质。

三、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由银行创造的纸质货币,也称为银行券。信用货币还包括这种纸质货币的派生形态:银行存款、电子货币或数字货币等。

纸质货币最初是以金属货币的代用物进入流通的。中国在10世纪末的北宋年间,已出现了用纸印制的货币——交子。最初是由四川商人联合发行的,在四川境内流通,可以随时兑换金属货币。后来由于商人破产,官府遂设置专门机构发行,名义上可以兑换,实际上多数时候不能兑换。“交子”的流通范围也由四川扩及各地,成为南宋时期与铜钱、白银并行流通的一种主要货币。元朝忽必烈时代曾发行过纸币“中统元宝钞”,开始时曾一度可以兑换金属货币,后来很快停止,且不允许铜和金银流通。明代发行“大明宝钞”,从不兑现,并禁止铜、金、银流通,后因宝钞抗拒不过金属货币而衰败,遂使中国式的纸钞逐渐退出经济生活。直到l9世纪中叶,中国出现现代银行后,才产生由银行发行的钞票,名义上可以兑换,实际上没有保障。

在欧洲,最初商业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用以代替金属货币进行流通和支付,发行银行券的银行保证随时向银行券持有人兑付金银币。到19世纪,各国把银行券的发行权逐步从商业银行收回,并集中于中央银行。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纸币相继与金属货币脱钩,成为不能兑换的信用货币。1973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黄金非货币化,纸质货币彻底摆脱了与金属货币的关系,实现了彻底的信用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使用信用货币。

从金属货币演变为信用货币,表面上是货币材料发生了变化,更深刻的原因则在于货币的本质。

用纸作为货币材料,比金属材料有明显的优点:

(1)纸的来源充足,可以大量供应,解决了金属材料数量不足的矛盾。

(2)纸质货币的成本比金属货币低。

(3)可以避免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磨损和有意削割。

(4)更便于携带和使用。

在现代经济、金融活动中,由于纸币可以大量印制并人为控制,使得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可以以此为手段,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控,并实施一定的货币政策。

导致货币向信用货币演变,最终取决于货币的本质。我们知道,货币是商品价值的等价物,是价值的载体,是价值交换的媒介,说到底,货币是为价值交换服务的价值凝聚体。虽然货币本身起源于普通商品,早期货币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脱离了使用价值的外壳和束缚,使价值得以纯化和独立,最终导致价值与使用价值分离,货币成为独立的、抽象的价值体。从具体的使用价值中抽象出来,作为单一的价值化身和价值代表——这就是货币的本质要求,也是信用货币的本质特征。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随着银行存款的逐步货币化,以及电子货币的广泛使用,货币的数字化、虚拟化趋势日益显著。如果说银行存款和电子货币的流通使用,目前还是以现金货币为基础,以自由与现金转换为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还属于现金货币的代用物或补充物,那么,在不久的未来,极可能重演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一幕,这类新型货币将彻底脱离现金货币而独立存在,成为完全虚拟的货币。货币虚拟,价值却真实,商品交换会继续发展:未来的货币之谜或许更令人迷茫。

货币制度

对现代市场经济活动,需要有法律维护市场秩序。对相应的货币运动,也需要用法律进行约束和规范。货币制度作为经济秩序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维护市场经济的统一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涉及货币本位、货币单位、货币发行与流通、货币准备与管理等内容的制度。简单地说,货币制度是规范货币行为的准则。

货币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一开始,货币的存在及使用并没有一套制度,而是自发的、自然的,同时也是分散的、各自为政的,甚至紊乱的。随着金属货币取代实物货币,特别是贵金属普遍被各国各地区采用为货币材料,形成了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和流通。由于货币流通对社会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终于引发了国家对货币的重视,进而实行干预。国家最初的干预,是决定货币选用什么材料,以及由国家统一铸造金属货币,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推动铸币的流通。这样,货币制度的雏形开始形成。不过,这种货币制度仍然是不完善、不稳定、不统一的。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要求建立统一的商品流通市场,同时,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统一、稳定、规范的货币流通制度。为此,各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对货币的有关问题,如货币材料、货币单位、货币的铸造、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建立起规范而稳定的、统一而有权威的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反映了货币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货币制度一般由四个要素构成。

(一)货币材料

货币材料就是规定一国货币用什么物质作为其材料。以不同的物质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就形成了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即货币制度。用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材料,就是金本位制度;用白银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就是银本位制度;同时用黄金和白银两种物质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就是金银复本位制度;用纸作为本位货币材料,就是纸币本位制度。确定货币材料,是构建一种货币制度的基础,是影响并决定其他货币制度要素的前提。但是,选择哪种物质作为货币材料并不是任意的,从根本上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条件决定的。

(二)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指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及其包含的价值量。据统计,用“元”作货币单位名称的国家有52个,如人民币、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元、港元等;用“镑”作货币单位名称的国家有12个,如英镑、埃及镑、黎巴嫩镑等;用“法郎”作货币单位名称的国家有32个,如法国法郎、瑞士法郎、几内亚法郎等。另外,还有几十种货币单位的名称被世界各国采用,如马克、克郎、第纳尔、比索、盾等等。货币单位的价值通常用含金量表示,例如,根据英国1816年5月的金币本位法案规定,1英镑含成色11/12的黄金123.27447格令(合7.97克);根据美国1934年1月的法令规定,1美元含金量为0.888671克;中国1914年的“国币条例”规定,1圆含银量为0.648两(合23.977克)。有的国家,把本国货币与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货币——如美元挂钩,确定两种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1973年黄金非货币化以后,各国相继取消了货币含金量的规定,货币的单位价值量成为一种浮动的不确定状态。通常,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购买力、汇率等因素。

(三)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是一国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的通货可以分为主币和辅币,它们各有不同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主币,即为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其货币单位体现了该国的标准计价单位。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是用法定金属材料按照国家规定的货币单位铸成的铸币,其名义价值等于实际价值,是一种足值的铸币。此外,本位币还有下述三个特点:

1.可以自由铸造

在国家垄断货币铸造权的原则下,公民有权把货币金属送到国家造币厂铸成本位币,且不受数量限制。

2.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在商品交易和经济往来中,无论每次支付的货币金额有多大,只要使用本位币.收款人不得拒绝接受。

3.具有磨损公差的规定

为了防止本位币在流通中由于自然磨损或有意削割造成实际价值降低,以致脱离其名义价值,货币制度一般都有磨损公差的规定,即规定本位币的磨损差额不能超过法定的最大限度。

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面额货币,主要供小额支付和找零之用。辅币一般是用铜、镍、铝等贱金属铸造的不足值的铸币,其实际价值通常低于名义价值。此外,辅币也有三个特点:

(1)实行限制铸造

由国家控制铸造权,公民无权申请代铸。

(2)是有限法偿货币

即在每一次货币支付行为中,使用辅币的数量不能超过一定限额,如果超过,收款人可以拒绝接受。如美国曾经规定,10分面额以上的辅币每次支付限额为10元,分币每次支付限额为25分。

(3)可以与本位币自由兑换

辅币可以按固定比例与本位币兑换,以保证辅币的流通价值。

纸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后,本位币的自由铸造被取消,改为由国家中央银行统一发行,并依法流通,在国家范围内的经济活动中仍享有无限法偿的权利。对本位币的磨损公差规定,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演变成对纸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改版更换做法。此外,关于辅币的规定得以继续。

(四)准备制度

为了稳定货币,各国货币制度中都包含准备制度的内容。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准备制度主要是建立国家的货币金属储备,其用途有三方面:①作为国际支付的准备金。②作为调控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③作为支付存款和兑换银行券的准备金。在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金属储备(主要指黄金储备)的后两个作用已经消失,但作为国际支付准备金的作用依然存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仍然把黄金储备作为国际储备的组成部分。

二、货币制度的演变

历史上最早的货币制度,产生于金属货币时期。用什么金属作为货币材料,是形成一种货币制度的基础,也是影响并决定其他货币制度要素的前提。因此,货币材料成为货币制度的核心问题。于是,人们把货币使用何种材料,作为划分不同货币制度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历史上的货币制度经历了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纸币制度等四种类型。

(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也称为银单本位制,是一种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银本位制是最早出现的货币制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最长。l6~19世纪,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制度。我国也是最早实行以银两为主要货币的国家,持续时间长达1000年。自19世纪后期,世界白银产量不断增长,造成白银价值不断下降。白银价值的不稳定,既不利于国内货币流通,也不利于国际收支,加上白银价值较低不便于大额支付,从而导致许多国家先后放弃了银本位制,改用金银复本位制或金本位制。

(二)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黄金和白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17世纪在美洲发现了丰富的金矿,随着不断开采,产量大增,并流入欧洲。由于黄金比白银更适合作为货币材料,黄金逐渐成为一些国家的货币,开始是与白银并行流通,以后就取代了白银。17世纪前后,在欧洲各国主要实行金银复本位制,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最典型的货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