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42

第42章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8)

(1)法定存款准备率。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对其存款负债总额的比率,它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假设其他变量不变,如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则同样数额的存款需要更多的准备金,由此形成的储备不足意味着银行必须收缩贷款,使存款及货币供给减少,相对应于没有变动的基础货币B来说,货币乘数下降。或者说,当rd,rt提高时,支票存款多倍扩张的倍数降低,由于存款派生倍数较小,货币乘数也必然变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率负相关。

从金融经济运行来看,法定存款准备率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向。法定存款准备率是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的最主要工具之一,其变动取决于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一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而言,在经济运行处于高涨时期,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紧缩银根;在经济运行处于低潮时,设法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放松银根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经济运行相对平稳时期,中央银行会设法保持法定存款准备率的相对稳定。第二个因素是商业银行的规模和位置。这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和位置远近而实施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要求,这种情况只在少数国家出现。

(2)超额准备率。超额准备率是指商业银行保有的超额准备金对活期存款的比率。在银行的准备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银行增加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额意味着法定准备金的减少,此时,由于给定的基础货币不变,银行将收缩贷款,导致存款多倍收缩,货币乘数下降。所以货币乘数与超额准备率呈反相相关。

超额准备率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行为。具体而言,以下因素决定着商业银行的行为:一是持有超额准备的机会成本。这一变量往往用市场利率决定的商业银行贷款和投资的收益水平来衡量,两者成反比。二是借入准备金的代价。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主要用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和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率来测度,再贴现率和同业拆借率低,表明商业银行在需要资金时,借入款项较容易,因而保有的超额准备金就可以低一些;反之,超额准备金就要高一些。三是非银行部门对通货的偏好。非银行部门对通货的偏好增强,意味着一部分活期存款转化为现金,流出商业银行系统,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减少,为防止清偿力不足,商业银行将会增加超额准备金的持有,从而使超额准备率上升;反之,超额准备率下降。四是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这一偏好的增强,意味着一部分活期存款转化为定期存款,因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低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率,这一转化会使实际法定准备率降低。五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作风。银行体系的经营作风偏向于保守,则通常保存较多的超额准备,从而使超额准备率提高;银行体系的经营偏向于冒险,则超额准备率会降低。六是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判断。若商业银行认为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是紧缩性的,则会持有较多的超额准备,使超额准备率上升;若认为是扩张的政策取向,则会保留较少的超额准备,致使超额准备率下降。

(3)定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比率,表明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结构。t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较为复杂,因而需要作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借助前面介绍的货币乘数模型,我们发现,当货币定义为M1时,t只出现在M1的分母中,此时,定期存款比率与货币乘数是反向变动关系;若考察M2t在分母分子中都出现,两者的关系不能直接得出,我们求m2对t的导数,发现两者同方向变动。

定期存款比率的决定主要源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一是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一般而言,这一因素与定期存款比率成正比。二是非银行部门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定期存款持有的机会成本表现为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因而,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越高,持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定期存款比率会下降;两者负相关。三是定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提高,非银行部门持有定期存款盼诱因增强,从而定期存款比率上升;反之,则下降。

(4)通货比率。通货比率是指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对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的比率。通货比率上升意味着存款人将更多的活期存款转化为通货,前面已提到,活期存款会发生多倍的扩张,而通货则不会,所以当活期存款转变为通货时,货币供应中发生多倍扩张的部分转化为不发生多倍扩张的部分;多倍扩张的总体水平下降,乘数也必然下降,所以,通货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

在经济运行中,影响通货比率进而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社会公众对通货的偏好。通货作为金融资产的一种,其流动性最强,是最便利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某一时期,社会公众对流动性偏好越强烈,通货比率就越高。第二,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一般来说,可支配收入越多,银行比率越高。第三,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持有通货的机会成本就是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其他金融资产收益上升,持币机会成本也随之上升,持有者会倾向于把通货换成其他金融资产,通货比率就会下降;反之通货比率上升。第四,金融市场发达程度。金融市场越发达,支付制度越完善,人们持有非货币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就越便利,从而通货持有也会相应减少,通货比率就下降。可见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与通货比率是成反向变动关系的。

三、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的货币理论学家大都将货币供给量视为可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货币供给量的研究日益深入,发现按这一理论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是失败的,因而一些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修正,从而形成了货币供给的内生论和外生论。

所谓内生变量,又称为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而外生变量,又称为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它是能够由政策决策人控制,并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分析

该观点认为货币供给量是一内生性变量,也就是说,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直接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的变动是由经济体系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因此,货币供给量是经济体系中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其主要观点包括:

(1)在现代竞争性的金融领域里,随着金融体系的日益发达及其内部竞争的加剧,随着社会公众可选择的资产持有形式日益多样化及其相互替代性的增强,一方面,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资产规模要受到资产偏好和银行贷款、投资机会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创造能力也会随着其贷款融资活动的增加而提高,而社会公众资产偏好导致的资产结构又是现实经济运行经常调整变化的结果,这就使货币供给的变化具有内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