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具体到银行存贷关系而言,银行的负债是由银行的资产决定的,但是在金融体系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运行中,只要存在贷款需求,银行部门就能够提供信贷并由此创造出存款货币,致使货币供给量增加,这样便形成从银行部门到企业等实业部门的信贷货币流。
(3)就金融中介的创新而言,金融中介的创新能够起到动用闲置资金、节约头寸、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因此,若中央银行只是部分地提供所需货币,通过金融创新也可以相对地扩大货币供给量。
(4)就现代企业的功能而言,现代企业可以创造非银行形式的支付而扩大信用规模。这是因为银行信贷并非满足企业新增投资支出的唯一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发行或交换期票、甚至通过不履行还款义务等途径创造出非自愿商业信贷的方式来支付投资项目支出。
(5)力主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并不等于否认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这是因为即使商业银行的存在不受控制,也并非意味着通过基础货币供给所实行的货币控制对经济运行无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的货币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即使不受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的增减完全能够抵消受控制的商业银行的货币资产强制性的反向变动,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仍然有效,问题只不过在于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之间、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能力之间的替代性,会大大降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效应。
(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
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供给量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决定的;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通过发行货币、规定存款与储备比率等方式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因此,中央银行只要确定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合理货币需求量,然后再由中央银行供给适量货币,货币供需就能实现均衡。如果货币需求量是合理的,则当货币失衡时,完全可以由中央银行通过政策手段加以矫正。其主要观点有:
(1)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给量决定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基础货币、存款和准备金之比率、存款与通货之比率。在此三项因素中,基础货币反映了中央银行的行为;存款和准备金之比率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行为;而存款和通货之比率反映了非银行部门的行为。其中,基础货币可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商业银行从基础货币中吸收存款准备金及其所愿意保有的超额准备金,非银行部门从基础货币中吸收通货以满足其对货币的各种需求。因此,其间的存款和准备金之比率、存款和通货之比率这两个参数便成为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问的函数关系。
(2)假定存款和准备金之比率,存款和通货之比率这两个参数为一常数,抑或它们的变化较为稳定,那么经济运行中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将完全取决于基础货币的相应变化,而基础货币的变化又处于中央银行的控制之下,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货币供给量,这样货币供给量便可视为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以外所决定的一个外生可控变量:
(3)现代经济运行中的波动取决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相互作用,而统计实证研究已表明,货币需求函数在长期内是极为稳定的,相对应的货币供给量又是外生可控的,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就成为影响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产出和价格波动只能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解释,中央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控制产出和价格的波动。
(4)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并不否认经济系统中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量决定的影响,只是表明实际经济活动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远不如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那么强。而且,货币供给的外生性分析是专就宽口径的货币供给量即M2而言的,这便将经济系统中的货币资产与其他金融资产区别开来,强调了商业银行和其他非商业银行金融机构间的区别,这就更加强化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三)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讨论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外生性这一问题在我国是直接从货币供给能否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的角度提出的。
认为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的人认为:经济体系中的全部货币都是从银行流出的,从本源上说,都是由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决定的,只要控制住每年新增贷款的数量,货币供给的总闸门就可以把牢;另一方面,我国的中央银行不是没有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有效手段,而是没有利用好这一手段,如果不论来自各方的压力多么强大,中央银行始终不渝地按照稳定通货、稳定物价的政策严格掌握信贷计划,那么,货币供给就不会增长过快。
认为货币供给不能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观点也很普遍。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中央银行没有完全独立的决策地位,货币紧缩或松动大都由更高的决策层作出。因此只能认为货币政策的执行权在中央银行,但决策权不在中央银行。这种观点肯定了是真实经济活动之外或模型之外的因素——一个高于中央银行的决策层——在决定货币供给,实际上是从另一角度肯定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我们认为,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货币供给形成的源头——基础货币是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政策工具对社会的货币量进行扩张和收缩,货币供给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为政策所左右。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货币供给量并不完全是纯粹的外生变量,这是因为正如我们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已分析的:在现代中央银行体制和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因素,不仅仅包括货币当局的政策变量,还包括其他的经济因素(例如商业银行、社会公众的偏好和资产选择等),货币乘数尤其是一个由多重经济主体操作,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变量,这表明,货币供给还带有内生变量性质。进一步说,货币供给量是一个融内生性和外生性于一体的复合变量。关于这一点,连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创始人米尔顿·弗里德曼也不能不承认。他曾经提出,为实施“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应实行100%的准备金比率,以保证货币供给量的绝对外生性质。这也从侧面证明,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双重属性。
至于双重属性中以何为主,则应从不同的角度,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及经济主体的行为变化进行分析。从长期趋势来看,因为经济发展所需的新增货币量,大量的是依靠中央银行不断追加基础货币,而不是依靠货币乘数值的增加实现的,若排除“超经济基础货币”供给的可能,则货币供给量的外生性要强于其内生性。就短期而言,货币供给量的性质就较为复杂,主要根据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变化率的大小对比来决定,当后者的变化率大于前者的变化率时,货币供给量的内生性就必然大于其外生性。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比较复杂,但对其做深入研究,掌握其规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理论课题。
思考题
1.回顾货币理论的发展,并评价各个发展阶段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2.根据凯恩斯的分析,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哪些动机为什么
3.货币需求是否有一个确定的量,为什么
4.你认为货币供给量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并试述理由。
5.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
6.通货比率取决于哪些因素它的变动对货币乘数以及货币供给的影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