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金融概论
48494900000047

第47章 货币供求失衡及其治理(4)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强制储蓄效应

如果政府财政出现赤字,向中央银行透支,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弥补,由此引起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实质上把家庭、企业持有的一部分货币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政府再把这部分收入用于投资。这部分收入就是通货膨胀税,即政府通过增发货币引起通货膨胀而获得的超额收入,它以隐蔽的手段增加了政府的投资。显然,通货膨胀这种强制储蓄效应是通过对社会总流通中货币量的再分配实现的。另一种情况是,当一国政府为了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政策时,往往采取直接压制消费的政策,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或者直接控制工资总额的增长,强制压缩消费基金,将个人储蓄转化为政府储蓄,从而形成强制储蓄。

(二)收入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时期,如果货币供应增加没有带动相应的实际产量增加,则社会总实际收入不会增加,只是总名义收入增加及其再分配过程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在物价上涨过程中,一部分经济主体实际收入水平会提高,另一部分经济主体的实际收入会下降,这种由于上涨造成的收入再分配,就是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通货膨胀发生以后,因为产品的价格调整快于工资的调整,则名义工资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市场价格的上涨,从而实际工资下降,而实际利润增加,收入由工资收入者向利润获得者转移。但是就工资收入者和利润获得者内部而言,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并非一样。在利润获得者中,具有垄断地位的厂商可以大幅、快速提价,所以可以从通货膨胀中得到好处;而那些作为价格接受者的处于非垄断地位的中小厂商,其产品价格无法与通货膨胀同比例上升,因而可能受损。在工资收入者中,那些有强大的工会可以依靠,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可以得到较高的工资,从而受损较小甚至获利;而非工会会员工资不受保护,所受损失较大;退休金领取者和社会保险金领取者因为退休金和社会保险金调整较少,从而被认为是通货膨胀最大的受害者。

就债权人与债务人而言,因为债务契约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情况规定名义利率的,如果在偿还期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高于签约时规定的名义利率,则债务人所付实际利率降低了,所以,债权人的利息收入受到侵害,而债务人获得好处。

就政府与公众而言,通货膨胀发生后,收入从后者转移到前者。这是通过通货膨胀税来实现的。通货膨胀所引起的名义收入增加会使税收增加,从而以减少公众的实际收入为代价增加了政府税收,这种由于通货膨胀而增加的税收被认为是政府通过通货膨胀对公众进行的一种掠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使政府有动力加剧通货膨胀,因此,要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税收标准,即实行税收指数化。

(三)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也称为财富分配效应。货币收入的结余可分为两部分:实物资产储蓄和金融资产储蓄。通货膨胀会通过资产价格的变化影响资产结构的调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物资产的货币价值一般是随着通货膨胀率的变动而相应升降,有的货币价值增长幅度大于通货膨胀率,有的货币价值增长幅度小于通货膨胀率;同一实物资产,在不同条件下,其货币值的升降,较之通货膨胀率也有时高时低的情况。金融资产的情况比较复杂,面值和收益稳定的各种金融资产,其价值随着物价上涨而下跌,因此,持有这类资产的人会遭受损失;而对于收益、价值不定的金融资产,在通货膨胀时期价格会呈上升趋势,但其收益增长与通货膨胀率并非一致,持有此类资产的人是否获益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变化。正是由于各种资产在通货膨胀发生时的资产价值和收益会发生变动,资产持有者会根据市场情况对资产构成加以调整直至达到新的均衡。

(四)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促退作用在西方及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综合各种意见,大致可分为三种: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1.促进论

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增长起促进作用。他们认为,经济长期处在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要素尚未充分有效利用,劳动者在没有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实际经济增长率低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因此,政府可以采用通货膨胀政策,实行财政赤字,扩大货币发行,增加政府投资,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带动总供给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这样,由于投资乘数的作用,在通货膨胀的同时,实际产量也增加了。这种主张主要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促进论”越来越不灵,逐渐为世界各国所摒弃。

2.促退论

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还会损害经济发展。这是因为:(1)较长时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经营成本,使生产性投资下降;(2)会造成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3)会打乱正常的资金分配流向,使资金流向非生产部门,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4)在社会公众对通货膨胀产生预期之后,政府可能会加强全国的价格管制,从而使经济运行更加缺乏竞争性和活力。

3.中性论

中性论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既无正效应,也无负效应,它是“中性”的。由于“中性论”的理论根据显得模糊和牵强,因而得到的赞同也不多。

四、通货膨胀的治理

由于通货膨胀对一国的经济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会引起社会动荡、政局不稳、信用制度瓦解和国民经济崩溃,因而,反通货膨胀已成为世界各国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所要考虑的重要事情。纵观各国的反通货膨胀实践,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措施如下: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总需求的宏观间接控制措施,目的在于影响总需求,并促使总需求更接近于维持充分就业和物价比较稳定所要求的水平。在经济出现总需求过度,并造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便采用限制性货币政策来抑制这种通货膨胀,其主要方法是:

1.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后,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增加,贷款能力缩减,从而达到紧缩货币、减少投资、压缩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提高利率

一方面,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以促使商业银行提高贴现率,导致企业利息负担加重,利润减少,从而抑制企业贷款需求,以达到减少投资、减少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另一方面,提高存款利率,鼓励居民增加储蓄,把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减少通货膨胀压力。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或市场出售手中持有的有价证券,以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金和居民、企业手中的现金及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从而达到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4.中央银行规定基础货币指标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基础货币指标,实现以控制基础货币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5.道义上的劝告

中央银行用口头或书面的要求去影响商业银行,实现其紧缩信贷总规模,压缩市场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当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收入,从而抑制总支出。当财政向银行透支,引发赤字财政型通货膨胀时,需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其主要手段有:

1.削减政府预算,限制公共事业投资

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减少政府支出,减少财政赤字。

2.降低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社会福利费用

3.增加税收

增税以后,企业与个人收入减少,从而投资减少,政府赤字亦减少,最终控制总需求的膨胀。

4.发行公债

国家向企业与个人发行公债,既可减少财政赤字,又可减轻市场压力。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直接从限制支出,减少需求等方面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弥补通货膨胀缺口。

(三)货币改革

如果物价上涨率已到不可遏止的状态,政府还在不断地发行纸币,整个货币制度已处于或接近于崩溃的边缘,即通货膨胀已达到恶性通货膨胀的程度,应该采取的对策是实行货币改革。货币改革一般的做法是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并制定一些保证新币币值稳定的措施。发行新货币的目的在于增强居民对货币的信任,增加居民储蓄存款,使货币恢复执行其原有职能。但是,币制改革必须辅之以其他措施,如停止军事行动、维持社会安定、恢复和增加生产等,否则通货膨胀仍难以得到遏制,新发行货币的信誉会迅速下降,最后新货币的出台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发行新货币这一措施本身往往是治标而不治本。

(四)收入紧缩政策

收入政策就是为了降低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而采取的强制性或非强性的限制货币工资与价格的政策,其目的在于一方面降低通货膨胀率,另一方面又不致造成大规模的失业。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即价格的上涨是因为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组织抬高垄断价格推上去的,而不是市场的过度需求拉上去的,实行货币与财政“双紧”的政策,压缩了总需求,并不能保证成本的下降,物价的平稳,反而会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的提高。因此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应该采取以管制物价和工资为内容的收入政策,也就是由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其主要手段有:

1.工资管制

所谓工资管制,就是强制推行对全社会职工货币工资增长总额和幅度进行控制的措施。其中包括在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的时期,采取冻结工资的办法,即政府强制规定职工工资在若干时期内不再增加。管制工资被认为能降低商品成本,从而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2.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这种指导线是政府确定的,在一定年份内允许货币收入增加的一个目标数值线,即根据估计的平均生产力的增长,政府估算出货币收入的最大增长限度,每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率应等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趋势,不允许超过。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整个社会经济中每单位产量劳动成本的稳定,因而预定的货币收入增长就会使物价总水平保持不变。但是,“指导线”原则上不能直接干预,只能说服,因而效果并不理想。

3.物价管制

政府通过立法程序,规定物价上涨率的限度,或将物价冻结在一个既定的水平上,如果超过,即对违犯者施以法律制裁。但是,冻结物价会导致囤积居奇,市场商品供应不足,产品质量下降;加上冻结工资的结果,居民又会因为长期通货膨胀,预期物价将继续上涨,虽然当期名义收入未增加,但仍会提取存款、抢购商品,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供求缺口,加剧通货膨胀。

(五)供应政策

在治理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时,紧缩政策是希望通过压缩总需求来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但在以拉弗为首的供应学派看来,这种政策过分注重需求方面而忽视了供给方面,因此要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运用刺激生产力的方法来同时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事实上,通货膨胀缺口包括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既然是需求膨胀,求大于供,那么在反通货膨胀政策上就可以既紧缩需求,又运用刺激生产增长的方法来增加供应。这样,一方面可解决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不平衡,实现平抑物价;另一方面又不致引起失业率的增加,甚至还可降低失业率。

供应政策的主要措施有:

1.减税

减税主要是降低边际税率。边际税率是指增加的收入中必须向政府纳税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如果税制是累进的,那么边际税率就会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降低边际税率的供给效应,不仅可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劳动供给,而且可提高储蓄和投资的积极性,增加资本存量。因此,降低税率是解决滞胀的最佳办法。

2.削减政府福利开支和政府开支增长率

3.减少政府对企业活动的限制,让企业更好地扩大商品供给

(六)其他反通货膨胀措施

1.强制性的行政干预

这种措施主要为一些经济集权而又不发达的国家所采用,且通常在通货膨胀恶化阶段才使用。其内容主要有:强制性停建、缓建一些工程项目;整顿市场流通;实行部分商品的垄断经营;实行某些产品的配额和限制管制;实行消费品的凭票供应等等。

2.保持经济低速增长

近年来,各国政府面临两种选择:或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保持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或压低通货膨胀率,同时压低经济增长速度,甚至出现衰退。在上述两种选择中,许多国家选择了后者。因为各国的实践证明,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如果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经济也难以保持长期的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