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是西方金融业中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个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即已开始,70年代各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到80年代已经形成全球趋势和浪潮,但是,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却让人们开始对金融创新有了质疑,加深了我们对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金融监管关系的认识。
金融创新的界说
从国外金融业的发展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银行业务已逐步进入衰退期,通过创新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提供新的金融服务,已成为国际银行业增强竞争实力、稳定和开拓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新机构、新工具、新市场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金融创新其实并非新事物,早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发明了私人贷款(personal loan)。而“金融创新”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逐渐流行则主要是在20世纪下半叶,受到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启发并伴随着金融业全球化浪潮的形成而出现的。
一、金融创新的定义
金融创新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解释。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观点衍生而来。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按照这个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上的创新,因为两者均可导致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具体地讲,创新包括五种情形:
(1)新产品的出现;(2)新工艺的应用;(3)新资源的开发;(4)新市场的开拓;(5)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确立,也称为组织创新。
金融创新定义虽然大多源于熊彼特经济创新的概念,但各个定义的内涵差异较大,总括起来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无外乎有三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金融创新有如下特点:金融创新的时间跨度长,将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视为金融创新史,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视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上的创新,而且还包括现代银行业产生以来有关银行业务、银行支付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乃至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历次变革。如此长的历史跨度和如此广的研究空间使得金融创新研究可望而不可即。
(二)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制造新产品时,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或重新组合要素、生产方法、管理系统的过程。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的供给方生产比传统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新产品的过程。制度创新则是指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使系统效率有所提高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可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是政府或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中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概念不仅把研究的时间限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而且研究对象也有明确的内涵。因此,大多数关于金融创新理论的研究均采用此概念。
(三)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
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信用创新型,如用短期信用来实现中期信用,以及分散投资者独家承担贷款风险的票据发行便利等;风险转移创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经济机构之间相互转移金融工具内在风险的各种新工具,如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增加流动创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能力和可转换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长期贷款的证券化等:股权创造创新型,它包括使债权变为股权的各种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
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并认为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
综合来看,金融创新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金融创新涵盖了金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主要方面,而狭义的金融创新则主要是指金融交易工具(产品)的创新,方兴未艾的金融工程理论和技术正是狭义金融创新的核心所在。
二、金融创新的动因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的市场活动,每一个金融创新都是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一种综合体现。从内因上看,创新来源于市场主体的“获利性”、“避管性”和“避险性”要求;从外因上看,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竞争的加剧,同样会诱发“扩源性创新”。
(一)顺应需求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3个月期的美元国库券利率在1%~3.5%之间波动。到了20世纪70年代,它的波幅达到4%~11.5%之间。而20世纪80年代这一波幅已扩大至5%~15%以上。利率的剧烈波动造成了巨额的资本利得或资本损失,并使投资回报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这一变化,刺激了对满足该需求的创新的探求,激励人们创造一些能够降低利率风险的新的金融工具。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三种新的金融创新:可变利率抵押贷款、金融期货交易和金融工具的期权交易。
(二)顺应供给的变化
当前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改善,是导致供给条件发生变化的最重要的源泉,它有力地刺激了金融创新。当能够大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的新计算机技术可以运用时,金融机构便可据以设想出可能对公众有吸引力的新金融产品和新金融工具。银行卡即是其中之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改善进步也改善了市场获得证券信息的能力,这种由交易和信息技术的改善而引发的金融创新最重要的例证是证券化。此外,政府管理制度的变化也能够导致供给条件变化,由政府管理变化而发生的金融创新的例子是贴现经纪人和股票指数期货的出现。
(三)规避既有管理法规
由于金融业较其他行业受到更为严格的管理,政府管理法规就成为这个行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当管理法规的某种约束可以合理地或被默认地予以规避,并可以带来收益,创新就会发生。过去美国银行业在法定准备金与存款利率两个方面受到限制。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由于通货膨胀率引起的较高的利率水平同存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准备金合在一起减少了银行的利润,促使商业银行产生了欧洲美元、银行商业票据、可转让提款通知书账户(NOW)、自动转换储蓄账户(ATS)和隔日回购协定、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等形式的金融创新。
三、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一)证券化趋势
证券化是指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证券化的理论早已存在,只是由于其中涉及过于复杂的计算和管理问题,这种设想一直得不到实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证券的组合、现金流的计算、费用的收取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证券化的理论从经济学家的理论模型变为新型的金融工具。在证券化的趋势中,商业银行既是证券的主要发行者和购买者,同时又是新证券发行的安排者和经理者。通过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商业银行一方面保证了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又克服了资金“脱媒”给其传统业务带来的冲击,确保了利润的稳步增长。
(二)表外业务日益重要的趋势
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活动中主要是提供非资金的服务,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也不对资产负债总额产生影响。典型的表外业务包括担保、承诺、期权、互换等业务。这些业务近年来发展很快,在银行业务中的重要性大增。首先是传统的表外业务量大幅度增加,其次是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几种属于表外业务的新型金融工具,如远期利率协议(FRAs)、票据发行便利(NIFs)等在银行业务中的重要性也大为提高。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已基本形成表外业务同表内资产负债业务各占一半的发展格局,不少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已达到总收入的50%以上。
(三)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开始逐步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约束,国际金融市场相互融合的制度障碍开始消失。同时,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电子网络技术大大简化了国际间资金划拨和结算的程序,使全球范围内的资金调拨和融通得以在瞬间完成,在地理上相互分离的金融市场被电子网络紧紧联在一起,开始走向全球一体化,西方称之为无缝市场(seamless market)。在这个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参与者拥有极为广阔的选择空间,既可以利用多种货币发行多种证券,在全球各个地区的重要金融市场进行全天24小时交易,也可以用不同货币投资于全球各种证券,实现金融资产组合的国际化。
四、金融创新的特征
从当代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正在成为主导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乃至金融制度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它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能力大大增强,金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为从总体上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总结金融创新发展的种种趋势,我们能够发现当代金融创新的一些新特征:
(一)金融工具的多样化
金融工具的创新就是把各种金融工具原有的属性予以分解,然后再重新安排、组合,使之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市场中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以及套期保值的需要。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类型:(1)风险转移类,如期权、期货交易、货币与互换交易;(2)流动性增强类,如长期贷款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CD存款证券化等;(3)信用创造类,如票据发行便利;(4)股权创造类,如可转换债券等。
(二)表外业务的多样化
在商业银行传统表外业务不断发展的同时,许多新型表外业务也在不断出现,目前表外业务的种类主要包括:(1)银行提供的各种担保,如票据承兑、跟单信用证等;(2)贷款与投资的承诺业务,如票据发行便利、循环贷款承诺等;(3)外汇买卖与投资业务,如开展互换业务、期权业务、远期利率协议等;(4)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技术设备、营业网点等为客户提供中介、咨询服务,如为开放式基金提供申购服务。
(三)融资方式的证券化
近年来,商业银行逐步向筹资方便、低成本、流动性强的证券融资方式转化。融资方式的证券化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证券化,即通过创新工具来筹措资金;二是金融体系的证券化,即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比重下降,通过发行对第三方可转让的金融工具来实现金融体系的证券化。融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是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也是衡量一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程度的重要尺码。
(四)金融组织结构的创新
面对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各金融机构为增强自身实力,摆脱各种危机,必须在组织结构上进行创新。表现之一是“金融联合体”的出现,它是一种能向客户提供几乎所有的服务的“金融超级市场”,如欧盟国家试图建立统一的金融市场,以及混业经营的花旗集团出现等;表现之二是金融机构正在从传统的单一经营结构向集团化、大型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银行间的合并、银行与证券机构的合并以及各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合并浪潮就充分反映了这一特征。
金融创新理论和金融创新作用机理
金融创新还是一种新兴现象或者趋势,我们对金融创新进程还需要认真观察和加强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金融创新在经济中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同时,要联系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分析金融创新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