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欣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理论之一,但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须适时改革,积极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这门课程的基本原理真正进入学生们的大脑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师教学方法
“政治经济学”既是高校各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同时也是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内容之一。本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理论逻辑性强,内容抽象难懂,课程讲授容易变得枯燥无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有多种因素影响着“政治经济学”教学的良性运转,导致学生对此课程兴趣淡漠,教学效果欠佳在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帮助大学生正确深入理解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内容,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积极努力的方向。下面,依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经济学的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样化。加之高校扩招后,因为教师、教室等资源不足,一些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采用合班授课形式,或多或少影响了师生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单调、枯燥和难以管理。
(二)大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缺乏兴趣
1.客观原因。与人文艺术、自然科学相比,“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抽象而晦涩,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密切,许多学生望而却步,继而产生厌学情绪。
2.主观原因。有些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实用,只要不考公务员、不从政,还不如把时间、精力用在英语、计算机课上,为将来找工作添筹码。因此,许多学生带着英语书籍进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来应付教师点名。
(三)教学方法陈旧
在过去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选择从基本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演绎出一套经济学原理,然后围绕这种概念和原理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和证明。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它使教师把备课、教学的重点及主要精力用在了概念的界定、逻辑推理和追求理论体系的逻辑性、完整性上,而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这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被学生误认为是一种说教。很多情况下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教师知识单薄和陈旧引起的。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除了教师自己应加强学习外,教学部门对教师进行培训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讲好导论
导论是任何一本教材的起点,导论部分一般都要介绍该门课程的起源、发展过程、课程的性质、主要研究方法等。由于导论部分涉及的知识点不多,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用很少的学时进行讲授,因而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或是学完导论后对这门课程的基本属性还搞不清楚等问题。因此,讲好导论是教学成功的起点。导论是学生接触“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开始。学生在高中阶段虽已在政治课中学习了一些基本原理,对“政治经济学”有了一点了解,但他们的许多认识是粗浅、片面甚至错误的。因此,纠正他们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理清“政治经济学”与一般政治课的区别,就成为导论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底气”要足
教师要讲好“政治经济学”,必须有足够的“底气”,在大庭广众前挺直腰杆,决不能“带着迷茫和沉重的压力走上讲台,又带着失落走下讲台”。
“底气”也来源于深厚宽广的理论功底和对实际情况较好了解。人们常说,给学生1杯水,教师须有1桶水。我认为,对于“政治经济学”课教师来说,给学生1杯水,自己往往得储备1缸水。深厚的理论功底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做到熟之又熟,透之又透,不仅宏观上掌握好整体脉络体系,同时微观上熟知每一个知识要点,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随时掌握新的理论动态,才能在教学中有底气、有能力讲授好相关课程,提高教学的效果,每当对一些新知识掌握不熟练时,教学中就会疙疙瘩瘩,不流畅,影响教学质量。就讲好“政治经济学”而言,不仅需要谙熟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而且还要对西方经济学、中外近现代史、外国经济史、近现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以及其他部门经济学有必要的了解。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积淀和广博的实际知识,在讲授“政治经济学”时才可能融会贯通,持之有故,厚积薄发。
“底气”还来源于对教学内容比较熟悉。同样一份讲稿,是照本宣科,结结巴巴地讲,还是深入浅出、简练流畅地讲,其教学效果大相径庭,有的教师并非缺乏口才,也并非不能把课程讲好,但就是舍不得在更好地熟悉教学内容上多下工夫。其实,熟能生智,也能生巧。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方面多用一些时间是完全必要的。
(三)用好教材
搞好“政治经济学”的教学,选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选用教材适当,则事半功倍;选用教材不当,则事倍功半。在选好教材的前提下,要用好教材,教师讲授的内容应与学生使用的教材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教材规定了教师讲授内容的基本框架,如何增删取舍则应从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教师在讲课中基本上脱离教材,造成学生无所遵循,莫衷一是,这种做法并不可取;而有的教师“照葫芦画瓢”,讲课从内容到文字都与教材基本雷同,则更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仿佛无须借助教师这根“拐棍”。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教材起到“加深”和“加宽”的作用。所谓“加深”,即突出重点,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理论深度和教学力度,尽可能地释疑解惑。所谓“加宽”,即添枝加叶,也就是根据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补充教材在内容和例证方面的不足。
(四)加强案例教材建设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模式是使用多年一贯制的标准教科书;而案例教学中所要使用的是反映实际经济事务和经济运行的案例或事例,包括现实的经济热点问题和学生普遍比较关心的现实经济问题。因此,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对已有的案例不断进行筛选、提炼与更新,使得案例教学能真正反映时代的脉搏和现实的经济世界,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的现实感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教学活动的科研性
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依托。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具备本学科、本专业渊博的学识,能够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跟踪学科发展方向,以此去推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定论的知识,而且还要介绍本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各种学术流学术观点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充实、深入。
(六)提高学生参与度
学习经济学知识和理论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让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但是,由于学生在刚刚步入大学殿堂时,学习和掌握的经济学知识以及利用经济学研究工具的水平非常有限,还处于经济学的启蒙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教学的有限时间和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用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并尽量使用理论性语言进行陈述。在社会实践方面,让学生走出去进行社会调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内在机理,然后,对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进行点评。通过这些教学尝试,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问题。
(七)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经济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课本上的知识点来展开的,即所谓的“黑板经济学”教学模式;理论课教学要想有良好的效果,案例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否掌握持久,因此案例一定要关注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如果能和学生本身的实际结合起来,就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使之加强对理论的认知程度,使学生记忆深刻,持久不忘。
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在案例教学中,通常是在课前将书面形式的案例素材交给学生阅读并准备,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课堂上的案例讨论环节。
要掌握好课堂的节奏,与学生互动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教学活动要注意有张有弛,不能一紧到底,这样学生很难做到一直精力集中,也不能一松到底,这样学生就会直接分散注意力,不知教师所云。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掌握好课堂节奏,该讲授时讲授,该提问时提问,该自学时自学,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互动时要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活动要注意有张有弛,不能一紧到底,这样学生很难做到一直精力集中;也不能一松到底,这样学生就会直接分散注意力,不知教师所云。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掌握好课堂节奏,该讲授时讲授,该提问时提问,该自学时自学,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瑞萍.当前形势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思想的探讨.成人教育,2002(12)
[2]张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