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健
【摘要】“西方经济学”已被教育部列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国本科生攻读财经类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必修课程。但我国现行的“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存在着内容滞后、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等问题。因此,必须探索出加快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改革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已经渗透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西方国家经济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可以了解市场机制下经济的运行状态以及消费者、厂商和政府的经济行为,探讨并解决我国现实中的诸多经济问题,为财经类各专业的基本理论课奠定学习的基础。因此,该课程在财经类各专业教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改革的探索至关重要。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锻炼学生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同时,它还是进一步学习经济学其他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如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只有打好坚实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掌握该课程独有的逻辑分析方法,才会更有效地学习本科阶段的其他相关课程。西方经济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提供给学生与实际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认识。“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作为分析经济领域内具体现象和事物的工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是学生最需要掌握的专业课之一。在内容方面,本课程主要给学生完整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把握宏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使之能运用供求、边际效用、生产和成本、厂商与博弈、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分析简单的微观经济现象;能运用国民收入理论、消费与投资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失业理论、总供求理论等分析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此外,它还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专业及其他专业课打下扎实的基础,如财政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等。
“西方经济学”在财经类专业基础理论课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在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生很难消化。“西方经济学”不同于一些应用性学科,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加之该学科常常用到数学知识,这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再者,本科学生社会阅历简单,对社会实践了解有限,学生理论基础较差,这些都增加了讲授和理解的难度。
二是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也存在内容落后于经济发展和理论观点跟不上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内容多年不变,有些理论、政策甚至与西方国家现行的理论和政策明显不符,教材的很多数据也是10年甚至20年前的。另外,目前教材上的一些观点也跟不上西方一经济理论发展,一些新的观点、理论和政策在教材上无法体现。
三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忙于记笔记,课堂教学效果差。目前“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基本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即老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学生坐在下面当听众。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千篇一律、枯燥无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只满足于理解和记忆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把精力投放到记录、整理和背诵课堂笔记上,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经济学问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四是“西方经济学”课时少,内容多,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发生矛盾。通常教学计划要求一学期讲完微观、宏观两部分内容。教师如果要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途径
1.利用内外课堂,跟踪理论前沿。经济学是一门发展较快的学科,大量新思想不断涌现,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传授经典的基础理论,又要适当介绍当代前沿理论的进展,为学生理解现实问题和将来的发展作铺垫。教师在课堂上应有重点的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对称信息、博弈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例如,公司治理结构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与我国现代产业组织的应用,这些研究在目前比较新,有针对性,传统的教材一般写得很少,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而且要适当地把现代经济学的前沿动态以浅显的方式带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仅靠课堂介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情况,培养他们经常阅读的习惯,包括各种学术期刊、学术专著、报章报道以及经济学家的杂谈随笔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及独立研究能力,为他们在后继课程的学习与将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案例引入“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是不可或缺的。实际上,各类经济学教材或专著中也不乏非常经典的案例。有些原理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变得简单明了,通俗易懂。但是,仅仅分析这些经典案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西方经济与我国经济相融合,适当地引进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例如在讲到“基尼系数”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根据调查资料数据计算出某市或某省的基尼系数,进而了解它们的收入分配状况,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带来什么影响;在讲到“价格歧视时”,让学生分析“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定价策略”;在讲到通货膨胀时,让学生分析“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等。这是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经济学案例的内容十分丰富,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有如下三种方式:一是启发式案例教学;二是穿插式案例教学;三是讨论或辩论式案例教学。这样通过从具体到一般或者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与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学科联系,因材施教,强化“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由于“西方经济学”是财经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其他各专业课程的学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西方经济学”教授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必须从各专业整体出发,注意“西方经济学”与各门课程前后内容的联系与衔接,相关或相同内容在观点上、表述上及处理上应基本一致,强化“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为学生学好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开设“重点不一”的系列“西方经济学”课程,具体的措施:明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用教学大纲界定各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点与侧重点,例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需求与供给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理论的内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可以侧重不对称信息理论和博弈论的内容,而法学专业要侧重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的内容;采取差别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节;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课时分配要重新设计;选择不同的基本教材和参考文献;对各专业的考核要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和侧重点,这样使“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具有差异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途径
1.学好“西方经济学”强调多做习题。题目是把概念、原理转化为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做题目是打开经济学知识库的金钥匙。不做习题,训练不出合格的经济学学生。是否能把“西方经济学”的要领掌握好,不能只凭感觉,一定要能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解决千变万化的题目。现在许多“西方经济学”教材和相关的参考书中使用了许多数理方法推导,要想学好和深谙“西方经济学”,必须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题。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学,可以使论证更为严格,论述更为精确。近代、现代经济学研究中,数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以至于任何想学习现代经济学的人,如果不具备相当水平的数学基础,都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
2.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通过自发并科学引导学生思维,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针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地“填鸭式”灌输,而应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贴近现实、有针对性的、新颖的、易懂的、本土化的实例开展讨论、阐释经济理论,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大课堂讨论的力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的问题应是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通过讨论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经济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学到相关知识时寻找现实生活中比较贴切的例子进行讨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选择材料,这也是教师本身主动学习的过程。通过讨论,就会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将PowerPoint多媒体引入中。多媒体这一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法是由文字、动画来表现知识点的,其表现手法比传统的纸面文字要生动得多,不但可以将其中的重点内容根据学习者的视觉特点突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将一个知识点展现为一个过程,让学习者慢慢体会其中的内涵。多媒体教法省去了教师的板书,使授课的信息量大大提高。“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模型、图形多,上课的学生多,为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形象生动地将最精华的内容介绍给学生,提高课程的教和学水平,应将PowerPoint多媒体引入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随着即刻转换的画面流畅自如地讲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4.调整考试方式,考核方式综合化。考试是对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一次客观的评价,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改变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核。平时成绩包括课前自学情况、写读书笔记、课堂发言、课堂主讲、课堂讨论、课后小论文、课堂出勤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而不至于只在考试之前突击几天。加强口试和小论文形式的考核方式。口试可以考察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心理素质等方面;小论文答辩的方式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学生。
改革“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掌握思想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这是学习经济学的最高目的,也是唯一目的。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提高经济学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银飞,苏建红.改革的探讨.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
[2]徐杨.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中国大学教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