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纵谈2007
48496400000050

第50章 宋代书院教学方法及其启示

廖寅

【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发展的最高峰,此与宋代书院教育及其教学方法有着内在的联系。宋代书院有其独特性,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机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书院也富有特色,强调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老师的阅读为指导、启发、示范,或师生互相提问、讨论、会讲为辅助来完成教学目标。宋代书院教育在自由的基础上不失规范,取得了巨大成功,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宋代书院教学方法

宋代思想自由,学术昌明,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技在此时期达到最高峰,以文化论,程朱理学为其代表;以科技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宋代居其三。国学大师王国维说:“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另一国学大师陈寅恪亦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天水一朝”“赵宋之世”皆指宋代。宋代文明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其教育,尤其是书院教育有着内在联系,教育的成功则得益于教学方法的得当。因此,考察宋代书院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探究宋代教育与文明成功的原因,也可以启示当代。

一、宋代书院教育概况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名称始于唐代,但唐代的书院只是校勘、收藏书籍的场所,作为一种讲学机构,乃是从北宋开始的。北宋初期,官学荒废,士人没有安定的求学场所,加之宋代理学的传播也需要有其自身的场所,作为教学组织的书院便应运而生。

南宋时期,书院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南宋理学家十分注意学术思想的交流切磋以及广泛传播,纷纷创办书院讲学,使理学与书院同时得到蓬勃发展。这一时期,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私学终于趋向成熟与完善,无论是课程、学规,还是管理机构与制度,都已完全形成,其中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影响最大。

书院的办学宗旨有其独特性,讲学力求通达义理,而不只是参加科举应试,因而在教学上形成与官学不同的特点: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也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是书院最显著的特点。宋代书院首创“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学者聚会讲学,互相论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促进了宋代思想和文化的繁荣。

二、宋代书院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书院教学一般以个人钻研为主,注重学生思想的启发,所以教学多采用问难、论辩的方式,当时流行的“语录”就是书院师生之间解答质疑问题的纪录。许多名师大儒皆以指导学生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归结出不少读书的原理和方法,用以协助学生提高读书的效果。在这些读书方法中,以“朱熹读书法”最著名。

宋代书院的教学特色是以自学为基础,自学、共同研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1.阅读指导法

宋代书院的教学活动中,相当重视学生自我研读经典,教师则透过阅读指导来实现教学目标。很多理学家都注重经典阅读的指导,如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在指导学生读书时说:“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复,切已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看难处终不能达举。”一学者诗云:“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自家主宰常精建,逐外精神徒损伤;寄予同游二三子,莫将言语坏天常。”

陆九渊的意思是,读书应不急不躁,先易后难,深思熟虑。

阅读可以依照个人的喜好来吸收经验与知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突破有限的人生经验,看到不同时代、国家与社会的多样性。阅读指导有助于个别学习,能够增进创造与抽象思维能力。

2.启发教学法

自孔子收徒讲学开始,就十分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引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还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一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教学最根本的要求,是希望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能自觉地、积极地发挥其潜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使智慧之光展现出来。陆九渊常对学生说:“汝而自聪,目自明……本无欠缺,不必外求,在自立而已。”

启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自我的学习与选择,它是建立在师生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基础上的,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引导者、支持者,更是学生的伙伴。

3.范例教学法

所谓范例教学,指的是教师先就教学内容作事前的示范,以期学生能有所遵循,从而加速学习的成效。这是一种直接而具体的引导方式,学生可以借以尽快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讲学时,即喜欢采用范例教学法,“出题使诸生作赋,必先自为之,欲知其难易,及所当用意亦使学者准以为法”。

范仲淹在作文教学之前,自己预先示范写作一次,亲自体会行文的难易,以了解所出文题是否得当,然后才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方法写作。

4.问答与讨论式教学法

问答教学法就是借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教师回答,透过一问一答的过程,实现教学目的。此法讲求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问答教学法是宋代书院教学中最流行的一种方法,各学派的弟子将老师的教学内容及问答方式忠实地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后编辑成各种名之为“语录”的讲学纪录,譬如张载之《张子语录》,程颢、程颐之《二程子语录》,朱熹之《朱子语类》,陆九渊之《象山语录》。兹以《象山语录》一则问答为例:

临川一学者初见,问曰:“每日如何观书?”学者曰:“守规矩。”欢然问曰:“如何守规矩?”学者曰:“伊川易传,胡氏春秋,上蔡语录,范氏唐鉴。”……良久,忽问曰:“何者为规?”又顷,问曰:“何者为矩?”学者但唯唯。

陆九渊的提问层层深入,步步进逼,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自我反省,从而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处。

问答教学法,实质也就是讨论式教学法,只不过讨论式教学法相对于一般的问答,其论辩气氛更为激烈,其论辩内容更为深入。讨论式教学法能使学生在自由气氛中畅所欲言,在不断地诘难与争辩中,更能使学生澄清对概念与原理的认识。

5.专题演讲

宋代书院讲学经常采用演讲法,由主讲人就某一专题作集中讲解。主讲人除本院老师外,还经常请院外名家。宋代最著名的专题演讲,就是朱熹邀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陆九渊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为题发表专题演讲,受到全院师生欢迎。据记载:

熹率僚友诸生,与俱至于白鹿洞书院,请得一言以警学者。子静既不鄙而惠许之。致其所以发明敷畅,则又恳到明白,而皆有以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疾。盖听者莫不悚然心动焉。

陆九渊的专题演讲水准相当的高,在场甚至有人听了感动得潸然泪下。后来陆九渊也对别人说起过当时的情形,“当时说来的痛快,至有流涕者,元晦(朱熹)深感动,天气微冷,而汗出挥扇”。

朱熹对这次演讲特别赞赏,在征得陆九渊的同意后,他将演讲稿刻在书院的石碑上以作纪念,并亲自撰写题跋。至今,陆九渊的讲稿碑文和和朱熹的题跋碑文仍然保存在江西省九江市白鹿洞书院。

6.“会讲”

所谓“会讲”,指的是以聚会的形式而组织的学术讨论、教学或讲学,是一种学术讨论和传授学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相当于现在学生可以参加、观摩的学术讨论会。宋代书院会讲有两种方式,一是每日必行的会讲,二是定期举行的会讲。每日必行的会讲一般是本院内师生参加的学术讨论会;定期举行的会讲,一般有院外专家参与讨论。史载:

康庐间有李敬子燔、余国秀宋杰、蔡元思念成、胡伯量泳兄弟,帅其徒数十人,惟先生(朱熹)书是读,季一集,迭主之。至期,集主者之家,往复问难,相告以善,有过规正之。岁月浸久,不少怠。

在这段文字里,朱熹的弟子们每3个月集会一次,集会前先选一位“东道主”,届时,各自率领学生一同前往“东道主”住所,相互切磋,讨论学问,有偏离或过错时,则适时予以纠正。

书院会讲将传统官学和私学中的“学”“问”“思”“辩”的教学经验,提升为民主的学术精神与活动,促进了民间学术自由争鸣的风气与读书人团体的建立。

三、宋代书院教学方法之启示

以现代教育的观点来审视宋代书院教学,可以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宋代书院教学讲求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志趣契合,希望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学术境界与人格魅力。现代教育的重点由人格培养转为知识传授,师生之间,彼此甚少有思想交流的机会,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承,过分讲求实用,很难实现精神上的沟通。

宋代开启了书院讲学之风,形成了独特自由的教学风格,也使书院成为不同学术观点宣传的阵地。书院既是教育中心,也是学术中心,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当今大学教育同样要求教学与学术研究并重,但与其说是并重,不如说“别重”,即分别重视教学和学术研究,而对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则不太重视,或者不知道怎么去重视。

宋代书院教学十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学,在自学的基础上,老师或给予阅读指导,或给予启发,或给予示范,或者师生互相提问与讨论,在自我反思和老师协助当中,学生的问题渐渐得到解决,以致能融会贯通。现今的教育,学生花在阅读经典、反思问题上的时间和精力太少,接受老师灌输的时间太多,即使是名著导读,也往往是只有老师导,而没有学生读。

教学无规范不行,但规范太多,则会使教学失去应有的自由和活力。宋代书院教育强大的活力和巨大的成功,其精髓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代之金石学.静安文集续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3

[2]陈寅恪.《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从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四部丛刊初编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2006

[5]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6]黄榦.勉斋集.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