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自轻自贱是从何而来的呢?一般认为有下列几个原因:
一种是气质上的自卑,这种状态环境跟他出生时的童年时代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是从小就有的,几乎与生俱来。这种自卑,要改变是很难的。一个人如果先天就有这种气质,他如要努力去做,如何能做得好?要彻底克服自卑几乎是不可能的。
童年时如果常常遭到无知大人的吆喝、斥责、谩骂,会使他一生都变成唯唯诺诺的人、一个自卑的人。
另一种据说是后天的,叫认识型自卑。这种心理形成于一个人长大以后。主要原因是过分注重自身形象,过分注重自我,其结果是谨小慎微,患得患失,过分疑虑。
第三种也是后天的,叫挫折性自卑。这种心理的产生可以不受年龄限制,而且很可能以前是不自卑的,后来因为受了很大挫折,而且屡战屡败,最后才形成了自卑。
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克服自卑必须正视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就是每个人都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有的人,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多习惯用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相比较。结果,越比较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自己的长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
其二是当人们在应付一种新情况时,如果经常产生“我难以应付”的消极自我暗示时,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心理紧张,束缚自己手脚,能力不能正常发挥而导致失败。这种结果又成为一种反馈,印证了低估自己的意识。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自己蒙上了自卑的阴影。
其三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会经历各种挫折,如遭受打击、失恋及学习、工作屡遭失败等。挫折会使人有各种反应,有的人从挫折中经受锻炼,增强了对环境的造应能力,有的人则变得消沉、冷漠。更有甚者,对微弱的挫折也难以忍受,这就会很容易给自己蒙上自卑的阴影。
由此,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就应该做到:
第一,正确地看待竞争。对自卑者来说,他们参加竞争的惟一目的就是获胜,一旦失败,就会认为被人瞧不起。他们也总想躲避竞争,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行动还没开始就肯定自己不会成功,也不指望成功。
如果能够正确地对待竞争,认识到胜利或失败乃是常事,就能勇于参加竞争;如果能够在竞争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克服把竞争作为消极的心理防御手段,有利于继续参加战斗。
第二,要正确地与别人比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这方面不行,也许另一方面强于别人,因而不能笼统地与别人相比,更不能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较,而应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相貌丑陋,但他矢志科学,在哲学上的成就使他得到了巨大的声誉。这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补偿吗?选人与外界环境联系的交往渠道是多方面的,这条渠道不通了,还可以开辟其他渠道。何必“庸人自扰”?只要我们懂得“得和失”、“利和弊”的辩证关系,就不会受到任何自卑心理支配了。
第三,积极的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是一种产生良好结果的来自内心的刺激过程。它的特点是不要在行动之前就去体验遭受失败后的情绪。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鼓励自己信心十足地去工作。同时要经常暗示自己,不要把目标定得太远,不要有过多的奢望,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不断获得小的成功中增强信心,克服自卑。
第四,培养坚强的个性。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于对自己不正确的评价造成的。人的能力有大小,这是事实。但人的能力绝不只是一般的认识特点或操作特点,不单纯是由固定的智力组成,它还和人的个性相联系。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勤能补拙”。能力和自信心也是分不开的,自信心强的人,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有效地避免短处。他们永远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信心百倍。即使遇到困难也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在自信心的推动下,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顺利地把工作开展下去。
不为自卑心所缠绕,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坚强的个性。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两组同等智力水平的学生,对其中的一组告知他们是聪明能干的,能够有所成就,并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刺激他们的自强欲望。不久,奇迹便发生了。受到自信激励的学生成绩扶摇直上,而没有受到激励的另一组学生的成绩则相对平平。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自信,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基石,是事业航船的风帆。因为达到胜利彼岸后的愉悦心理,将永远是那些有高度自信的人所独具的。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自惭形秽,那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如果他不觉得自己心地善良,即使在心底隐隐地有此种感觉,那他也成不了善良的人;如果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那他将永远不会是事业上的成功者。很难想像,一个缺乏自信心的运动员能够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正如拿破仑说的那样:“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自信心是战胜自卑感的根本方法。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只要做到以下“四个正确”,就能战胜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正确评价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短处,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我们显然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缺陷就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我们不但要看到自己的不如人处,还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这才能正确地与人比较。按照社会心理学上的归因理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把失败得失归之于某种原因。许多人的自卑心理,实际上就是由于归因不当而造成的。
正确表现自己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能力发生怀疑。所以,除了正确评价自己以外,还要学会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才能,对自己提出适当的要求。自卑是同失望形影相随的,或者说,自卑是在失望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什么自己会看不起自己呢?因为自己对自己失望透了,简直有些绝望了。所以,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一下子要求解高。比如你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中发过言,第一次在许多人面前讲话,就不能把发言效果设想得很好。这样即使失敬了,也不会过分失望。
心理学家建议,自卑感强的人,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这些事情即使很不显眼,也不要放弃争取成功的机会。任何成功都会增加人的自信,对于自卑的人来说尤其如此。而且,任何大的成功,都蕴积于小的成功之中。只要循序渐进地锻炼能力,自信心就会取代自卑感,这是合乎逻辑的结果。
正确补偿自己 补偿是人的天性。常言道“盲人尤聪”,说明失明的人,耳朵特别灵,以听补盲,就是这个道理。人不仅具有生理上的补偿能力,还可以进行心理上、才能上的补偿,当然,补偿应该是积极的。有的人自叹能力不如别人,却巴不得看到别人失败受挫甚至犯错误,这是一种幸灾乐祸,是一种消极补偿,因而当然是不可取的。
正确地面对人生 要学会看事物的本质,乐观向上,对生活、前途充满信心。具有自卑心理的人总是过多地看重自己的不利、消极的一面,而看不到有利、积极的一面,缺乏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的能力和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而不被它暂时的、表面的现象所遇惑。青年朋友只要客观地分析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乐观向上,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就不会因暂时的挫折而产生自卑心理。
虚荣
虚荣心是人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有一点点虚荣心,无可非议,人之生而为人,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如果虚荣过了头,那就成为阻碍成功的心理缺陷,已小有成就自人、易产生优越感的人尤会丧失戒心。
虚荣的魔墙阻隔着我们与成功握手,虚荣过强的人,很容易被赞美之词迷惑,甚至不能自持,走向了一个虚幻的世.界。爱慕虚荣就是太渴望别人认可,即使明知别人是拍马奉承他还是愿意洗耳恭听,甚至还会不惜以欺骗、撒谎来获得赞美之词。
那么虚荣如何控制,我们怎么才能走出虚荣呢?
摆脱虚荣,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让我们先审视一下寻求虚荣的原因吧,这将有助于你提出一些办法,消除虚荣的心理。下面列举出的都是人们坚持虚荣的一些常见原因,其中大都是表面性的“好处”,它将人引入误区。
将支配自己情感的责任交付于他人。如果你情绪不佳(消沉、痛苦、抑郁等)是由于别人不赞许你而造成的,那么他们、而不是由你来对你的情绪负责。
如果由于他们没有给你赞许而导致你情绪不佳,那么做出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情绪不佳是他们造成的,也是他们的过错。这样,他们使你不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因而寻求赞许使你免于做出改变。
既然他们负有责任,而你又不能做出改变,那你就不必承担任何风险。因此,坚持寻求赞许的生活方式使你可以避免生活中没有把握的事情。
降低你的自我形象,促使你产生自我怜悯,以至无所作。相反,如果你不需要获得赞许,那么你在得不到赞许时不会自我怜悯。
使你更觉得别人必须照顾你,因此你更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并受到他人的爱抚、保护以及支配。
将自己情绪低落的原因归咎于他人,这样,不管你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你都可以找到替罪羊。
不无自欺地认为,你所奉为尊者的人对你印象都不错,因而很是得意,但是内心却十分不如意。只要别人比你更为重要,那么外表就比实质更为重要。
从别人对你的注意中求得慰藉,也可以就此向寻求赞许的其他朋友进行吹嘘。
使你更适应鼓励这种行为的文化环境,并为你赢得许多人的赞赏。
他人对你虚荣心的满足,其实根本的意义并不大,当别人在恭维你的时候,出于真心的是少数,即使出于真心,有时也是不假思索地随便说了几句,更不用说出于某种目的的违心的恭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