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
48516800000025

第25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1)

资本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场以兼并重组为主要形式的资本运营高潮已初露端倪。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是典型的外部规模效应经营,它的各环节、各个发展阶段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客观上要求必须对资本进行有效的营运。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经营,单靠政府筹资是不现实的,因为政府财力有限,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投入“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及风险性也长期影响着各种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农业资源外流的趋势和农业资本短缺的危机还在加剧,加上市场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与农业的基础产业特征之间的矛盾,增大了农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难度。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注入资本经营这一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通过资本及资本经营来解决资本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第一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资本经营的内涵

一、资本的内涵

资本是迄今人类商品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通俗地讲,资本是指企业或集团、组织、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垫付的本钱。对于资本的含义,前人已有很多论述。在中国,据《辞源》释,最早见于元曲《萧德祥杀狗劝夫》:“从亡化了双亲,便思营运寻资本,怎得分文?”清平山堂话本《认错尸》:“这在乔俊看来,有三五贯资本,专一在长安崇德收丝,往东京卖了。”显然,这一古老资本概念是指“本钱”。在国外,“资本”一词来自拉丁文。它最早出现在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15世纪和16世纪,意大利的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十分活跃。当时的“资本”是指可以凭借营利、生息的钱财。这是国外以货币形式出现的古老的资本形态。

首次科学概括资本含义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形式、内涵、特点、规律、运营方式,并认为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有三个含义:

(1)资本可以由各种形态表现,但不论用什么形态表现都必须具有价值,凡是没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资本。

(2)资本必须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在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才是资本,虽有价值但不能带来剩余价值的都不是资本。

(3)资本必须不断运动,通过循环周转,才能产生剩余价值。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认为,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本生产是商品经济的最后形式。资本关系与发达的商品生产共生共灭。在未来社会中由于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不复存在,资本关系也就随之消亡。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历史范畴,“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已突破了马克思当时的构想。在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不能消除商品生产,而且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资本关系及其范畴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个客观存在。所以,资本不仅是一个特有的历史范畴,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有的经济范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范畴存在的客观性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遵循着发达的商品生产或市场经济的一切内在的、基本的本质规定:一是存在着多元利益主体,并且各种利益主体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其行为准则。二是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获取货币是利益主体追逐其自身经济利益的基本手段。三是社会主义市场关系仍然是一种各占有主体之间为增进各自的经济利益而自由地、平等地交换各自占有对象或产品的经济关系。因此,价值关系、价值形式及其运动仍然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价值增值则是这一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要求。以上列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规定使得资本关系由潜在变为现实,由扭曲的形式变为直观的形式。所以说,资本作为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仍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范畴。

资本产生的过程不仅有物质生产的过程,还有资本自身的运营也会产生新的资本,增大资本积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数量,从而对土地和劳动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随资本的用途不同而大有差异”。不论资本以什么形态出现,它的内涵都是共同的:其一,是以赢利为目的。其二,是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则进行。其三,是受竞争规律的支配。资本的本性就是不断运动,一定要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产业中去,包括金融业、证券业、工商业、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通过产业循环运动才能成其为资本。同时资本又是以赢利为目的,什么产业或产品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资本就要流动到什么产业或产品上去。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商品经济,就有资本存在。在市场经济中,资本是用于增值目的的经济量,任何可产生经济价值的东西都是资本。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含义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一般不以商品为中介,而是以资本直接运作的方式实现资本增值,或以资本的直接运作为先导,通过物化资本的优化组合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获利能力。所谓资本直接运作,主要指在生产力要素资本化和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优化配置生产力各要素的过程。因此,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开展资本经营可以理解为:以证券化的资本或以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提高其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本的市场价值的经营活动。它以资本为中心,通过资本的运用、流动、证券组合、融资、兼并和联合、资产重组、控股支配等,使资本保值、增值和扩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资本经营特点集中表现为:

1.资本经营的对象不是一般物化资本(如产品),而是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如股票),或者是可以按证券化资本操作的物化资本(如股权),以及可以转化为股权、股票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资本经营虽然极为关注资本的具体形态及其配置,但更为重视资本的收益、市场价值和相应的产权。因此,资本经营要考虑资产在生产经营中的运行效率,但一般不直接涉及与资产运作相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2.资本经营的核心是提高资本的运行效率,以确保资本不断增值。在运作方式上:一是转让权的运作,即以产权市场为依托的产权交易,出售不良资产,购进优良资产,使资本结构不断优化,确保资本的保值和增值;二是收益权和控制权的运作,即以获取较高的收益为目的,长期地持有某一经济主体的全部股份或部分股份,并以此参与整个经营的战略决策。

3.资本经营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产权交易和直接投资方式运作,而且内容也极为丰富。所以,在运作之前,必须首先制订总体发展战略。如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经营的选择、收购兼并与内部扩张的选择等等;其次,通过业绩的评估,包括对总资本运行效率的评价以及各组成部分运行效率的评价,确定重新配置的方案和途径等;最后,进行资本的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寻找投资机会、项目评估、投资组合等系列活动来提高资本的增值能力及其市场价值。

4.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生产要素优化组合,高生产率所带来的经营收益增量,或生产率提高后其资本的市场价值的增加。资本经营收益是产业利润的一部分,但表现为较高的投资回报与较低的投资回报之间的差额。

5.资本经营首先要将其财产资本化,并以较高的资本收益为运作目的。因此,资本循环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形态就相对比较复杂,既表现为现实资本形态,也表现为虚拟资本形态。在产权市场不发达,或股份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资本循环还可能有其他形式。

三、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一)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区别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资本经营是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但其内涵包括生产经营。从产生和演讲过程来看,资本经营是作为与生产经营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而提出和使用的。众所周知,生产经营的核心是根据市场要求计划和安排生产,其经营收益主要来自市场收益。资本循环一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产业资本在循环和运营中表现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并且周而复始。可见,生产经营是以物化资本为基础,以生产和经营商品为手段不断地强化物化资本,进而获取最大利润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是经营活动中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的两种经营方式。

(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的相互联系

资本经营和生产经营都属于企业经营的范畴,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企业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基础和出发点。

1.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存在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造利润是买卖行为出现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资本买卖行为的出现是以资本能够带来利润为条件的。然而,要让资本带来利润,必须先将这些资本投入到生产经营之中,通过生产经营直接创造财富,故生产经营是利润的源泉。因此,农业产业化经营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生产经营基础上从事资本经营,否则其资本经营只会成为泡沫经济现象。

2.资本经营是生产经营扩张的必要条件。生产经营虽然是资本经营的基础,但离开了资本经营,生产经营所形成的无形资本也无法转化成为有形资本,生产经营就不可能继续扩张,并有效地按生产经营的要求实现资本重组;离开了资本经营,生产经营就无法按照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保证自身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所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也离不开资本经营,否则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没有活力,难以形成规模并保持高效稳步的发展。资本经营应贯穿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资本运动和资本增值的全过程,而其生产经营则是资本增值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

四、资本经营与产权制度

产权清晰是所有企业开展资本经营的重要前提条件。资本经营的本质在于资本的市场交换和重新组合配置,只有产权关系清楚的各种资产或资源要素才能真正实现经济意义上的有效交换和重组,进而影响企业资本经营的实现程度和效果。从清晰产权入手,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塑造资本经营的理性主体是推进我国资本经营的根本任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资本经营也要求其成员间产权清晰,否则其资本经营就不能顺利展开。

(一)产权

1.产权的含义。产权是收益与成本的集中化。产权作为理性人实现效用函数最大化的约束条件,它的变迁会影响理性人的行为方式,并通过对主体行为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资源的配置、生产的效率和收入的分配等等。

产权是系列权力的集合。一项产权的基本内容包括行为个人和团体对资源的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的享用权。产权即是财产权利,它有多种形式,如物权(包括所有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其中物权即所有权是一切其他财产权利的基础。根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所有权是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一项产权的权能是否完整,可以从所有者对它具有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来衡量。如果权利所有者对他所拥有的权利具有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和自由的转让权,那么他拥有的产权就是完整的;如果这些方面的权能受到限制或禁止,那么,这项产权就是残缺的。所以,产权界定的权利边界就形成了边界内和边界外两个领域。在边界内所有者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它拥有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独立的转让权。边界以内的收益是自己的收益,边界以内的成本是自己要支付的,即收益与费用统一于边界内的所有者,从而使产权的受益和受损效应内在化。

产权分私有产权、共有产权和国有产权,这是将产权权利界定给了不同的行为个体或团体。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了一个特定的人,这个人可以将这些权利与其他等价的物品相交换,也可以通过自由合约将其权利转让给他人,他对这些权利的使用应该是自由的、不受限制的;共有产权意味着在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分享这些权利,它排除了共同体外的成员对共同体内任何行使这些权利的干扰;国有产权在理论上指这些权利由国家拥有,国家再按可接受的政治程序来决定谁可以使用或不能使用这些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