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全集)
48530500000019

第19章 宦海沉浮(3)

杀害马丁·路德·金元杀凶之谜

马丁·路德·金(1929—1968年)是美国黑人教师,非暴力主义者,著名的黑人人民权运动的领导人。1968年4月4日,金在美国田纳西州首府孟菲斯的罗莱瑛汽车旅馆的阳台上遭到枪击,一小时后在医院逝世。

警方查出凶手的真实姓名是詹姆斯·厄尔·雷,他不是黑人,而是一个白人。他是个抢劫惯犯,曾被判入狱20年,1967年4月成功越狱。他于1968年4月4日早晨住进贝西太太的出租公寓,傍晚开枪把马丁·路德·金打死了。对自己的犯罪事实,厄尔·雷供认不讳,他被判入狱99年,可是他在审判后不久就反悔了,坚持说自己是冤枉的,并要求对此案进行重新审理。

尽管如此,许多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仍对雷的暗杀行动是属于独立的行动还是与别人共谋持怀疑态度并发表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

虽然詹姆斯·雷供词是本人提供的,然而,他却从不承认自己有过杀人动机。不仅如此,厄尔·雷在1967年的成功越狱。厄尔·雷是一个令人觉得好笑的三流窃贼,他在打劫杂货店后驾车逃跑被甩出车外,偷打字机时将存折丢下,两次越狱都没有成功。这样一个傻瓜,1967年为何能成功越狱,并一下子过上富有而体面的生活,甚至四处旅游,挥金如土?

因而,人们怀疑联邦调查局参与了此案,联邦调查局早在50年代就对马丁·路德·金在的行动有所注意,1964年还制定了“消灭金小姐”计划。在记者招待会上,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甚至指责马丁·路德·金是全国最大的骗子,胡佛还在马丁·路德·金荣获诺贝尔和平奖之后,派人给他送恐吓信,要他“小心谨慎以谢国人”。

可见马丁被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预谋的,其背景十分复杂的。由于美国对他的非暴力行动非常不满,一直是敌视的态度,后来他与肯尼迪总统联合起来,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他们都主张非暴力,主张人权,1963年,肯尼迪遇刺。所以他们的敌人只有路德金一个人了,他依然坚持自己主张,几年后路德金也死于谋杀,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还有的推断是,路德金死于他父亲之手,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

从以上事实和各种评论来看,詹姆斯·雷暗杀黑人领袖金是不是孤立的行动还是与其他人或机构共同谋划的,依然是个悬案——尽管元凶雷一直为供认其动机。我们期待会有更新的发现。

破田中奏折真伪之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中国各大报刊忽然披露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呈送日本天皇的一份秘密奏折,题为《对华政策纲领》。奏折中写道:“吾人如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满洲及蒙古;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则必行征服中国。吾人如能征服中国,则其余所有亚洲国家及南洋诸国,均将畏惧于我,臣服于我。此时,世界各国将了然于东亚乃吾人之东亚,而不敢再行侵犯我之权利……”田中奏折一经披露,中国和亚洲各国一时为之震惊。中国各家报刊不但原文照登奏折内容,而且环绕奏折中提出的日本侵华思想,发表了各种议论。亚洲各国舆论界、情报界、军政界沸沸扬扬。有人提出疑问:如此机密文件,是怎样见诸中国报端的?田中义一是否确实主持制订过这样一份露骨的侵华政策大纲?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卖国汉奸,建立了伪“满洲国”,企图变中国东北为其永久殖民地。据称当时一个姓蔡的伪满官员,因从事一项学术研究,需要日本方面的档案材料。他利用所谓“日满亲善”口号下的政治氛围和与一些日本朋友的关系,伪例混入日本皇室枢密院图书馆查阅宫廷档案。在堆放古籍材料和经典的书架上,他发现一个棕色卷宗,包装精致,与其余落满灰尘的卷宗相辉映,分外醒目,便信手抽出翻开,一瞥之间,心中暗惊:竟是一份上奏天皇的密奏。读过几行,知这份密奏事关中国几亿同胞的前途和命运。便设法避开图书馆中的日本工作人员,冒着杀头危险,扼要读完,将其译抄为中文,藏在衣服夹层,带出图书馆。然后又几经辗转,带回中国,在报端披露。奏折披露后,日本方面十分恼怒,矢口否认田中首相曾主持制订过这样一份重要文件。他们认识所谓田中奏折之议,是中国方面为鼓动民众抗日,尤其是鼓动亚洲各国和美国反日排日,蓄意策划的阴谋。田中奏折原文不合日本官员奏章文体,完全是中国情报机关伪造的一份文件。由于年代久远,很多日本侵华档案已被损毁,究竟是否有这样一份田中奏折,就成了历史悬案。

许多年后,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通读中日两方面有关档案材料,对照田中奏折原文,研究日本对外侵略的政策史和侵略步骤,发现二者关系密切,有惊人相似之处。

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运动迅速强大起来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开始走上大规模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从中国割占了台湾岛及其邻近附属岛屿。以及取得对朝鲜的保护权。1904年,日本打败称雄亚洲的沙俄,夺占俄国库页岛南部和中国辽东半岛,并迫使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独占地位。不久,日本公开灭亡朝鲜,把朝鲜半岛变成日本殖民地。1927年,中国北伐战争进入高潮,北伐军在“打倒列强”的口号下,跨过长江,向黄河流域进军,日本乘机出兵山东,占领中国青岛等地。

1927年6月27日,日本出兵山东刚过一个月,新任为内阁首相兼外相的日本陆军大将田中义一,指导外务省次官森恪,在日本首都东京召集日本陆军、海军、参谋本部、关东军、关东省和驻华使馆官员及满铁公司代表等,召开东方会议,商讨日本对华政策。会议连开十几天,到7月7日结束。最后写成《对华政策纲要》,以田中奏折名义,由田中首相面奏天皇。

田中奏折开宗明义,概述了日本企图征服中国、亚洲和称霸世界的总目标后,继而炫耀性地总结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日本的扩张活动:“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均已实现。”毫无疑问,奏折是把通过甲午战争割占台湾视为实现日本侵略总目标的第一步;日俄战争及征服朝鲜是第二步。这与东方会议召开前几十年间的日本侵略史完全一致。

在对过去作总结后,田中奏折明确提出实现日本政策总目标的第三步:“吞并满蒙”;然后是第四步:“统治中国全部资源”。第五步:“吾人将更能征服印度、南洋群岛、小亚细亚以至欧洲。”奏折还认为,实现日本目标,征服中国及亚洲的主要障碍是苏联和美国。因此,日本“不得不与美国一战,打倒美国势力”,同时还要准备与苏联开战。概而言之,田中奏折确定的日本政策,就是沿朝鲜半岛大陆桥,先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然后侵占中国本部,再进攻东南亚。在此过程中,日本准备不惜与美国和苏联决战。

虽然日本方面一再否认田中奏折的真实性,但东方会议以后的日本对外政策却与其中规定的步骤完全一致。东方会议结束不久,日本第二次入侵山东。1928年,日军炸毁张作霖专列,使其重伤致死,然后企图诱迫张学良归降日本。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夺取全东北,实现了田中奏折规定的第三侵略目标。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迈向第四步侵略目标,并摆开迎战美国和苏联的姿态。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夺占东南亚,迈向田中奏折规定的第五步侵略目标。凡此种种,说明田中奏折内容与日本侵略活动相互一致,衔接天衣无缝。田中奏折不但不是伪造文件,而且确实是日后十几年日本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蓝本。

但由于日本政府拒不承认田中奏折的存在,竭力改变和模糊历史。田中奏折关于二战中的重大问题,将会继续引起中日学者的兴趣和争论。我们拭目以待历史的真相。

女间谍川岛芳子有没有被枪决

二战时期的女间谍川岛芳子在日本可谓是闻名遐迩,在中国可谓是臭名昭著,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位风流女间谍的去向如何呢?她到底有没有被枪决呢?

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投降之后,全国人民要求对汉奸进行严惩,几名手持短枪的国民党政府宪兵于10月10日在北京把川岛芳子逮捕了,他们把手铐戴到了她的手腕上,给她头上蒙上黑布,暂时在一个军队司令部的仓库内关押。两个月后先在北新桥的前日本陆军监狱内关押,后又被转移到远郊姚家井河北第一监狱的女监第3号牢房,这是国民党的模范监狱,关押的主要是大汉奸。

1948年3月25日早晨6点40分,她在第一监狱西南角的场地上被秘密枪决。她在行刑前给狱长和其养父等人写了遗书,并曾请求穿上黑上衣、白绸裤子,但没有被批准。在行刑前各报记者被通知可以采访,但在执行死刑时,除了一位美籍美联社记者外,其他中国新闻记者全部被挡在了门外。事后女尸被停放在第一监狱后门的自强路上,直到7时半监狱方面才引导记者对此女尸进行参观。尸体脚朝北,头朝南,身着灰色囚衣,里面穿红色毛衣、蓝色毛裤,子弹从后脑射入,又从鼻梁射出,头发披散,满脸血污,根本无法分辨面目。

但对于监狱方面的出尔反尔各报记者极其不满,不断质问司法部门。对于记者们的质问法院也无可奈何,最终不了了之。但是,对川岛芳子的枪决真相却众说纷纭,闹得满城风雨。传闻最多的是一个名叫刘风玲的女犯以10根金条的代价做了川岛芳子死刑替身。

日本一位研究川岛芳子的专家、东京大学渡边龙策教授还就川岛芳子之死提出一连串质疑:最为关键的行刑场面为何会被搞得这样神秘?为什么会违背惯例,把新闻记者都赶出现场呢?被处决者的脸部为何被弄了那么多的泥土和血污,以致无法辨认人的面目?为何单单选择看不清人的面孔的时间行刑?渡边龙策教授还提到:川岛芳子的哥哥金宪立说川岛芳子已经去了蒙古,之后北上苏联;还有人说川岛芳子已到美国去了。

川岛芳子的来历本来就是一个谜,而到最后,她的死也成了一个谜,看来,这位风流女间谍真可谓做到了“来无影,去无踪”。

格瓦拉为何在古巴胜利后远走他乡

在中国,范蠡在吴越战争胜利后携西施隐居的故事被传为佳话,谁又能想到,有“红色思想家”之称的古巴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在异国也上演了同样的一幕,只是不知他身边有没有美女相伴。他为何在古巴胜利后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古巴胜利后,格瓦拉被新政府委任以土地改革全国委员会工业部主任、国家银行行长和工业部长等重要领导职务。在任期间,他多次代表古巴政府和统一革命组织全国领导委员访问亚非拉各国,出席各种国际会议。他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

然而,在1965年4月以后,格瓦拉退出了公众生活,而后就秘密出走了。当年,人们对他的出走感到迷惑不解,如今,对他出走的原因进行了长期探讨的学者们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如此,对于格瓦拉出走的原因不外乎下述4种看法。

首先,格瓦拉在经济建设和思想建设路线上与古巴其他领导人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新政府成立后,格瓦拉强烈要求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路线,要缔造“社会主义的新人”。可是有的人主张不要过度集中,应该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卡斯特罗的观点却十分矛盾,他有时赞成精神鼓励,有时赞成物质刺激。

第二,格瓦拉对他主管的工业改革的失败感到极度失望,因而出走。

第三,有些学者认为,迫使他出走的因素是苏联对格瓦拉政策的反对。苏联在几个方面都不同意格瓦拉的政策。一是不同意格瓦拉在古巴国内推行反对物质刺激的政策,因为当时苏联赫鲁晓夫正在推行这样的政策;二是赫鲁晓夫对格瓦拉倾向中国的政策非常不满。

第四,与第三种意见紧密相关,格瓦拉对于在拉丁美洲直接开展革命战争更感兴趣。格瓦拉的这一思想,是经过长期考虑的。而且,格瓦拉的出走有明确的目的,他是怀着视死如归的决心出走的。他在临走之前写给母亲的告别信中作了如下表述:“我相信武装斗争是各族人民争取解放的惟一途径,而且我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信念的。许多人会称我是冒险家,只不过是另一种类型的,是一个为宣扬真理而不惜捐躯的冒险家。也许结局就是这样。我并不寻找这结局,但是,这是势所难免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在此最后一次拥抱你们。”

在急流勇进还是功成身退之间格瓦拉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追求不一样,看似不被人理解的人生而能自得其乐,至于格瓦拉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隆美尔死因之谜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一层令人烦恼的迷雾笼罩着。它使很多好人蒙受冤屈,也使许多恶人误享殊荣。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的被赐自尽后,很多人便据此给他戴上了一顶迷人的桂冠,称赞他是反希特勒的英雄。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然如此吗?

被誉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原系普鲁士陆军军官。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1933年希特勒上台期间,他先后担任过驻斯图加特某步兵团射击连连长和德累斯登步兵学校教官。他以忠诚和卓越才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